第428章 绝境逢生,基因密码的守护之光(第2页)

 欣喜之余,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将这种微生物的防御机制大规模应用?仅靠实验室培养的少量微生物远远不够,且要让生物膜覆盖受威胁星球,需解决适应性、量产与精准投放诸多问题。艾琳提出“基因移植 + 生物载体”构想: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微生物“备用基因”关键片段移植到适应性强、繁殖快的本土星际物种中,比如常见的光合浮游生物;以这些浮游生物为生物载体,借助它们在大气、海洋中的自然扩散能力,大面积释放生物膜。

 为实现量产,工程团队设计出“生物工厂”太空站。它如同巨大蜂巢,内部模拟微生物最佳生长环境,利用微重力、精确光照与营养循环,快速培育转基因浮游生物。投放环节,科学家们研制出智能纳米无人机群,它们能依据“全息生态感知系统”数据,精准定位生态脆弱区,将浮游生物芽孢均匀播撒。

 首次实战测试选在一颗中度受神秘能量影响的农业星球。无人机群如银色蜂群穿梭大气层,播撒下希望的种子。起初,变化细微,数日后,空气中微光闪烁,生物膜逐渐成型。农场里,作物停止枯萎,土壤微生物群落趋于稳定;河流中,鱼类恢复游动活力。这颗星球成功稳住生态下滑态势,成为抵抗神秘能量的首个范例,让联盟看到转机,也激励众人加速推进技术普及,守护更多星球免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