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再见姜宝华兄妹
节气已经过了春分,天气渐渐转暖,且越来越热。姜绾要准备起来卖夏日的用品,比如说蒲扇、团扇、折扇各种扇子,竹席、麻将席,有一种装水的枕头用来消暑特别流行。此外,还有花露水、清凉油、痱子粉等等。
这一趟来到义县,姜绾的心情又与上一次不同。
上一回她到义县来进货,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摆摊的情景并不明朗。
但这一次,姜绾却是带着一个月能卖掉一万到两万的搪瓷脸盆的战绩来到义县的,身上满是销售能手的自信。
人坐在车中,看着车窗外面一间又一间的商铺、小作坊,一个个厂区从眼前晃过。
姜绾有一种,自己也参与到时代的洪流当中,成为经济腾飞一朵小浪花的感慨。
下车之后,姜绾目标明确,马上就厂观看样品,准备下单。
由于姜绾之前一段时间订货多,工厂这边已经把姜绾归类到大客户一栏,招待姜绾特别热情,姜绾也能把进价压到最低。
甚至有几个厂的销售部经理,听说姜绾来到义县,主动找到她的招待所的。
除了上述常规的日用品,姜绾此行还想做一些价格稍微贵一点的,电风扇。
这个年代虽然有空调,但是价格十分昂贵,要5000元一台。一台空调相当于半套房子了,普通的家庭根本承受不起。
电风扇便成了家庭重要的电器之一。与手表、自行车、收音机等成为先富起来人群的标配。
姜绾之前没有在类似电风扇的工厂打工过,不过她知道义县肯定是有生产电风扇的工厂。
通过一些熟人介绍,姜绾找到一家电风扇厂。
这是一家合资电器厂,规模不小,生产的风扇质量也过关,外壳都是铁艺的,台式的风扇可以一人高,能在一定限度内调节高度,并且左右摇头,风力大小分成三档,吹风的声音很轻。
目前市场上卖的类似风扇价格在100块上下。
但商店中常常缺货,很难买到。
由于物资紧缺,市场价格不透明,有的小店铺会抬高价格到一百五六一台。
这边给姜绾的进货价格是50,建议零售价89左右。
姜绾觉得这个价格挺美丽的。
姜绾初步要定300台,总计货款一万五千,也是一笔不小的订单了。
工厂这边的意思是拨给姜绾一个经销的名额,在临城经销的名额只有五个,但要求姜绾必须签订合同,完成每月的销售任务。
而不是按姜绾的需求订货。
这是一种新型的合作模式,跟姜绾之前其他日用商品订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