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 集:新的线索(第2页)

 “姑娘啊,你说的这符号,我也曾听闻一二。在北宋那会儿,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之间,有时候也会用一些隐晦的符号来传递心意或者记录一些不便明说的事儿。不过你说的这画儿上的符号,我觉得更像是官方所用的那种严谨的密码符号,毕竟《清明上河图》本就有着不一般的历史背景嘛。”收藏家捻着胡须说道。

 林婉儿眼睛一亮,忙问道:“那您可知晓有什么办法能解读这些符号呀?”

 收藏家却遗憾地摇了摇头,“这我就不太清楚了,不过我这儿有一些早年收集的关于北宋文人笔记之类的资料,你可以翻翻,说不定能找到些线索呢。”

 林婉儿谢过收藏家后,便开始在那一堆资料里埋头查找起来。资料众多,她逐字逐句地看着,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有用的信息。天色渐晚,屋内点起了烛火,昏黄的烛光摇曳着,映照着林婉儿专注的面容。

 终于,在一本已经有些残破的笔记中,她发现了一处提到,若要解读此类官方密码符号,需先找到与之对应的“密钥图谱”,这图谱据说藏于一个与北宋宫廷有着密切关联的地方,只是具体地点却没有写明。

 林婉儿皱起了眉头,心中暗自思索,这“密钥图谱”到底会藏在哪儿呢?是在某个曾经的宫廷旧址,还是在与当时负责密码事宜的官员相关的地方呢?她决定等和李逸飞会合后,再一起商讨此事。

 另一边,李逸飞带着从寺庙藏经阁找到的古籍,匆匆赶回了他们的据点——那间古朴书房。伙伴们陆续也都回来了,大家聚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得到的信息,气氛热烈又带着些许紧张。

 李逸飞将古籍上关于北宋密码符号的记载详细说了一遍,众人听后都惊叹不已,觉得这确实是个重大突破。这时,林婉儿也赶了回来,她将收藏家那儿得知的“密钥图谱”的事儿一说,大家又陷入了沉思。

 “这‘密钥图谱’的线索太过模糊了呀,宫廷关联的地方那么多,咱们要从哪儿找起呢?”一位伙伴皱着眉头说道。

 李逸飞思索片刻后说道:“我觉得咱们可以先梳理一下北宋宫廷当时负责这类密码事务的机构或者官员,从他们的相关旧址或者后人传承的地方入手,说不定能找到些蛛丝马迹。”

 众人纷纷点头,觉得这是个可行的办法。于是,大家又开始查阅各种资料,试图找出关于北宋宫廷密码事务相关的线索。经过一番辛苦的查找,他们发现当时有一个名为“密符司”的机构,专门负责创制、管理以及传递使用这些密码符号。

 “那咱们就重点找找这‘密符司’的旧址或者与之相关的线索吧,说不定那‘密钥图谱’就在那儿呢。”林婉儿目光坚定地说道。

 然而,要找寻这“密符司”的旧址谈何容易,毕竟岁月变迁,北宋距今已太过遥远,很多地方早已沧海桑田,旧址的具体位置都难以确定了。但他们没有丝毫气馁,通过查阅地方志、询问各地的历史研究专家等方式,不断缩小范围。

 终于,他们在一座如今略显偏僻的小城郊外,找到了一处疑似“密符司”旧址的地方。那是一片残垣断壁,荒草丛生,只有一些地基的痕迹还能勉强看出曾经有建筑存在于此。

 李逸飞和伙伴们来到这片旧址时,心中满是感慨,仿佛能透过这荒芜,看到当年这里的人忙碌于密码符号之事的场景。他们在这片旧址中仔细搜寻着,希望能找到哪怕一点与“密钥图谱”有关的东西。

 林婉儿拿着一把小铲子,轻轻地拨开草丛,在一处墙角的位置挖掘着,突然,她感觉铲子碰到了一个硬物,心中一紧,赶忙更加小心地清理着周围的泥土。不一会儿,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子出现在了众人眼前。

 “这盒子看着有些年头了,说不定里面就有我们要找的东西呢。”李逸飞激动地说道,大家围了过来,眼睛都紧紧盯着那个盒子,仿佛它承载着打开《清明上河图》秘密的关键。

 李逸飞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放着几张已经破损严重的纸张,上面的字迹模糊不清,还画着一些杂乱的线条和图形,看着倒有点像是符号的雏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难道就是‘密钥图谱’的残片?”林婉儿轻声说道,虽然纸张破损厉害,但大家还是燃起了希望,赶忙找来了专业的古籍修复师帮忙修复这些纸张,希望能从中解读出有用的信息,从而真正揭开《清明上河图》背后隐藏的秘密。

 在等待修复的过程中,众人也没闲着,继续查阅资料、走访相关人士,想要从其他方面佐证这些残片的真实性以及找到更多解读它们的线索。而那神秘的《清明上河图》依旧静静地躺在他们的研究室中,仿佛在等待着人们真正揭开它那神秘面纱的那一刻,这场跨越时空的探秘之旅,还在继续,且愈发充满悬念与挑战。

 日子一天天过去,古籍修复师那边终于传来了好消息,经过精心修复,那些纸张上的部分内容已经可以清晰辨认了。李逸飞和林婉儿等人迫不及待地赶去查看,只见修复后的纸张上,那些符号和图形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着,虽然还不完整,但已经能看出些许门道了。

 “你们看,这里的几个符号和《清明上河图》上的那几个极为相似,说不定按照这个规律,我们就能解读出画里符号的意思了。”李逸飞指着纸张兴奋地说道。

 众人围在一起,仔细研究着,试图根据这“密钥图谱”的残片去对应解读《清明上河图》上的符号。可这并非易事,毕竟图谱残缺,很多地方还需要靠推测和验证。

 就在大家陷入苦思冥想之时,一位伙伴突然说道:“我记得之前在一本北宋民俗研究的书籍里看到过,当时民间有一种用符号记录市井故事的习惯,虽然和官方密码符号不太一样,但说不定有相通之处呢,咱们要不要去参考一下那本书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