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孤碑寒影(第2页)

 这计划大胆得近乎疯狂!厅内众人皆是一凛。冬季用兵,向来是大忌。

 徐凤眉头紧锁,上前一步,直言劝谏:“主公,此策虽利,然风险极大!寒冬腊月,天寒地冻,士卒行动不便,弓弦易弛,刀柄湿滑。后勤粮草运输,更是难上加难!泥泞封路,骡马难行,损耗倍增。且眼下正值道路建设关键期,粮草储备本已捉襟见肘,若再支撑大军远征,恐力有未逮!请主公三思!”

 周朔并未动怒,反而点了点头:“你所虑甚是。崔琰,徐凤,此方略你二人先行细览。其中‘雪橇运粮’之法与‘集中火力攻城’之策,乃破局关键。你们需结合当下粮草储备、道路状况、天气预测,详加推演,评估其可行性、所需人力物力、可能遭遇之困难及应对预案。三日内,呈上详细报告,我再做定夺。”

 崔琰立刻拿起绢帛,目光如炬地扫过。

 当看到“以特制宽大木橇,覆以铁皮或坚韧兽皮,由健马或人力拖拽于雪地冰河之上,运输辎重粮秣,速度反胜寻常车马……”

 以及“集中所有投石车、没良心炮,于选定城墙一点,不惜弹药,昼夜轮番轰击,直至崩塌……”时,他眼中骤然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妙!妙极!”崔琰忍不住击掌赞叹,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主公此法,化天堑为通途!雪橇之法若成,则冬季运输之困顿迎刃而解!集中火力,雷霆一击!青州城墙虽固,焉能抵挡此等天崩地裂之威?此战,大有可为!青州必下!”

 徐凤也忍不住凑过去看,崔琰下意识地一缩手:“哎,徐凤!注意点,还读书人呢,仪态!仪态!”虽是打趣,却难掩那份看到精妙计划的兴奋。

 徐凤脸一红,也顾不上许多了,急切向周朔一礼:“师叔学生孟浪了!主公,若此雪橇与集中火力之法真能实施……那后勤之忧可解大半,攻坚之难亦可破!青州……确是大有希望!”他也被这极具开创性和破坏力的计划震撼了。

 “呵呵……”周朔看着两人瞬间从争论到被计划吸引的模样,难得露出一丝极淡的笑意,但很快,这笑意便如冰雪消融,被更深的伤感覆盖,“徐凤,你这声‘师叔’叫得倒是顺口了。王老的后事……安排得如何了?”

 提到王老,厅内气氛瞬间沉重下来。

 徐凤收起兴奋,神情肃穆而哀伤:“回主公,老师……定于三日后,安葬于青城山南麓。那里清幽,可俯瞰代州,想必是老师愿意长眠之地。”

 周朔沉默片刻,声音低沉:“放你三日假,随我送王老最后一程。”

 徐凤却坚定地摇头,眼中含泪却透着坚毅:“主公,代州新立,百废待兴,诸事繁杂,千头万绪。学生身为长史,职责所在,岂敢懈怠?老师在天之灵,最重实务,最恨因私废公。学生白日处理公务,晚上……去为老师守灵。想必老师……会理解学生的。”他深深一揖,肩头微微耸动。

 周朔看着他清瘦却挺直的背影,最终只化作一声沉沉的叹息:“……注意身体。”

 三日后,青城山南麓。

 王老的葬礼,与他生前的显赫和贡献相比,显得异常冷清,甚至……萧索。

 王家已覆灭,王老又背负着“叛徒”的污名死去。

 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在这一刻显露无遗。偌大的墓园,只有孤零零一座新坟。坟前小小的香案上,几支白烛摇曳着微弱的光,映照着冰冷的墓碑。

 王馨一身重孝,跪在坟前。

 素白的麻衣裹着她单薄的身体,仿佛一阵风就能吹倒。

 她挺直着背脊,脸上没有泪,只有一种近乎麻木的苍白和深入骨髓的疲惫。

 那双曾经灵动的眼眸,此刻空洞地望着墓碑上“王公讳讳之墓”几个冰冷的刻字,仿佛所有的光都被吸走了。

 在她身后,还有五名同样披麻戴孝的年轻士子。

 他们衣着朴素,甚至打着补丁,一看便是寒门出身。

 他们跪得笔直,脸上带着发自内心的悲戚和敬重。

 他们是王老晚年收的寒门学生,是真正将王老视为恩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