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第2页)
这一点,刘伯温自然清楚。
因为老朱陛下那日将李祺所列举的例子告诉了满朝文武,就希望他们看到此策的利处,然后同意修路搞基建。
可惜的是,这么点利益,远远不及农耕受到影响的害处!
“道理老夫都懂,抛开那些因私反对之人不谈,就算真的要推行此策,摆在咱们面前的还是那个问题,消耗太大,牵扯太甚!”
刘伯温同样举了一个例子。
“别的不说,你这以工代赈的主意确实不错,但偌大的工事亦要消耗大量的钱粮,这笔钱粮谁出国库可出不起。”
“去年北伐粮饷,有一大半都是靠着你的珍宝楼才撑起来的,这一点你自己心中也有数,而今年朝廷又要出兵征讨明夏政权,以维持大明西方安稳,这一点无可厚非,可无数钱粮也随即调动,国库又空了。”
“此时如果还动工修路,钱粮所耗更大,下面的官员为了完成税额,稍有不慎动用些酷吏行径,强行搜刮民脂民膏,那就会造成民变,这样一来可就是捅破天的大事了。”
刘伯温到底是在元朝做过官儿的,他亲眼目睹过那些元朝官吏如何盘剥百姓,搜刮民脂民膏的,因此他自然不愿意见到,泱泱大明步上胡元朝廷的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