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2章(第2页)

 李祺旗下产业即将入驻淞沪的消息如惊雷般在天津商界炸开,精明的富商巨贾们纷纷将算盘拨得噼啪作响。 

 “早年跟着这李文和在天津投资纺织厂的,如今哪个不是富得流油?这淞沪靠着长江入海口,将来必定是商船云集的黄金码头,此时不跟进,难道等别人把银子赚光?” 

 “江南本就是丝绸之乡,若能在此设厂,既能就近收购生丝,又能省却千里漕运的损耗。李文和麾下的纺织机巧夺天工,咱们跟着引进,定能压过苏杭那些老作坊!” 

 一时间,天津城的车马行生意火爆,满载银钱、图纸和工匠的马车络绎不绝地驶出城门。富商们或亲自坐镇,或派出最得力的管家,怀揣着“跟着李祺吃肉”的念头,浩浩荡荡奔赴淞沪,生怕错过了这场改变命运的财富盛宴。 

 不到半个月,淞沪周边地区便有数以万计的人潮汇聚而来。 

 工人承担的任务简单明了,修建码头、打造港口、铺设水泥马路,这一切都是按照李祺的指示进行。 

 一个地方的兴起,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可或缺。 

 正如后世所言,“三通一平”,正是这个道理。 

 淞沪尚处于落后状态,没有一条水泥马路,黄浦江边的码头仍是简陋的木制结构,无法容纳过多船只。 

 随着各类工厂、作坊的设立,这些基础性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数以万计的人涌入淞沪,使其成为一片沸腾的工地。 

 大量物资开始源源不断地汇聚此地。 

 每天都有数十艘满载水泥的大船抵达淞沪,这些水泥以标准木桶装载,还有一艘艘满载钢筋的船只。 

 目前,唯有遵化铁厂能生产钢筋,而建设高楼大厦、港口码头离不开这些材料。 

 有了钢筋和水泥,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大大加快。 

 仿佛高楼自平地崛起,沧海变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