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1章(第2页)

 “所谓公债,便是向民间富商募集资金,许以丰厚利息,待港口建成后,以税收偿还本息。”李祺耐心解释,“东鲲城的公债发行后,商贾趋之若鹜。一则有利可图,二则可博个乐善好施的美名。”

 话说到这儿,李祺嘴角勾起一抹自信的微笑,“广东富商云集,只要运作得当,资金不是问题。\小`说^宅_ !吾~错′内.容?”

 李祺的神色愈发激昂:“第三步才是重中之重。”

 他在舆图上画了个巨大的圆圈,将珠江三角洲尽数囊括其中,“以广州为中心,广建墟市,鼓励百姓种植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棉花可纺布,甘蔗可制糖,这些货物在南洋和西洋都极受欢迎。”

 李祺展开一卷南洋商路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国港口,“如此一来,百姓有了生计,商贾有了货源,港口自然繁荣。”

 梅应魁听得入神,手中的茶盏早已凉透。

 李祺见状,继续道:“更要紧的是人才培养。我打算设立”市舶学校”,教授番语、商事、航海之术。将来与西洋通商,这些人便是大明的耳目和桥梁。”

 他拍了拍梅应魁的肩膀,“梅大人在广东深耕多年,选拔人才之事,非你莫属。”

 梅应魁心中一动,却面露难色:“驸马所言极是,只是广东文教落后,恐难寻合适的师资。”

 “这个无妨。”李祺早有准备,从案头抽出一叠名册,“东鲲城开埠多年,积累了不少通晓番语、精于商事的人才。我可调派十余人前来任教,再从本地选拔聪慧青年,送往东鲲学习。不出三年,便能培养出一批可用之才。”

 屋内众人听得热血沸腾,仿佛已看到珠江口商船如梭、货栈林立的盛景。

 梅应魁却仍有顾虑:“文和,建港之事千头万绪,不知何时方能见效?”

 “万事开头难。”李祺伸出一根手指,“首期十万两白银,用于疏浚航道、修建码头。待港口初具规模,每日税收便可抵偿开支。不出三年,必能回本。五年之内,珠江港定能与泉州、宁波比肩。”

 他望向窗外漆黑的海面,眼中闪烁着光芒,“梅大人,这不仅是建一座港口,更是为大明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