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1975:从钢厂大院开始李想想ly
第四百三十六章 九年时间弹指过(第2页)
能不在外面过夜就不在外面,除了偶尔开会讨论到很晚,平日李骁就坚持一定要回家。
慢慢的,两口子的生活习惯逐渐被改变。
偶尔李骁回到家的时候,元宵还没睡,坐在客厅里看书。
见他回来,会给他煮碗热汤面,或者热一杯牛奶。
然后两人就坐在一块儿聊天,并且商量好,谁都不许聊工作的事。
元宵有时候会跟李骁讲学校新栽的海棠开了花,食堂某天做的狮子头味道惊为天人,后面却怎么都做不出那个味儿。
又或者元宵的老师在心理学课上讲了什么有趣的观点。
这些琐碎的,带着烟火气的交谈,像温柔的熨斗,不经意间就抚平了李骁因高度专注而紧绷的神经。
而后他却发现,头一天晚上跟元宵愉快闲聊后,第二天工作的时候他的思维更加活跃。
一个周六的下午,难得两人都没有紧急事务,约好了在家里休息一天。
外面阳光正好,初春的气息被风带来。
元宵决定带李骁做一件两人许久都没做过的事,一起去附近的菜市场,去外面逛逛。
菜市场里人声鼎沸,充斥着各种气味和吆喝。
李骁跟在元宵后面,帮她提着菜篮子,看着她熟练的挑选着青菜,跟小贩讨价还价,感觉自己好像都跟社会脱节了。
他在这个年代有意识时是75年,如今已经过去了9年。
9年时间,不但让他彻底融入了这个世界,让他发生了改变,也更让他清晰的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变化。
记得曾经他卖个扎头发的小皮筋都要跟黄四儿偷偷摸摸的藏在棉袄里。
现在这街上却有好些人随意摆着摊子,菜市场里也挤满了附近郊区的农民。
提着自家产的鸡蛋、晒的菜干,发的豆芽高声叫卖。
在一个卖土布的摊位前,元宵停下脚步,伸手摸了摸一块靛蓝色的粗布,布面厚实,颜色染得均匀。
“同志,这布怎么卖?”元宵问道。
“三毛五一尺,不要布票。”摊主是个面色黝黑的中年汉子,操着浓重的郊县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