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祈雨(第2页)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系统化「雩祭」礼仪,提出阴阳五行与祈雨的对应关系,如春旱需舞龙、夏旱焚巫尪等,这一框架成为道教祈雨仪式的理论雏形,此时的祈雨仍以官方主导为主,但道教逐渐将巫术升华为宗教仪式。

史书记载,三国葛玄葛天师以符咒召雨,孙权见其「书符着社中,顷刻天地晦冥,大雨流淹」。这应该是有记载以来,道家祈雨最经典的个例之一。

宋代是道教祈雨的巅峰时期,雷法成为了道教祈雨的核心手段。道士王文卿、林灵素等人提出了“内炼为本,外法为末”的理论,认为通过存想体内水火交融的状态,可以调动雷部神将的力量,从而实现降雨的目的。

其中,王文卿违抗“天数当旱”的定数,以符咒召唤雷泽潭龙神祈雨的故事,在道门中广为流传。

北宋宣和年间,某郡遭遇了一场罕见的大旱,土地干裂,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地方官员们心急如焚,他们遍祷山川,希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庇佑,但都无济于事。此时,王文卿尚未入京为官,他听闻此事后,毅然接受了郡守的邀约,主持祈雨仪式。

在仪式中,王文卿进入入定状态,与神灵进行感应。值日功曹默默告知他:“天数当旱,非法可治”,明确表示此次旱情是上天的定数,常规的道法难以干预。然而,功曹也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郡治五十里外的建昌秀源之地,有一处雷泽潭,潭中龙神虽奉命封潭休眠,但因其曾受道教敕封,仍可通过符咒短暂驱使。

王文卿得知这一消息后,当即以神霄雷法绘制了“召龙符”,并焚化“追摄牒文”,派遣使者前往雷泽潭。

在法事进行过程中,王文卿恍恍惚惚地看到一位老者突然出现在坛前。这位老者正是龙神的化身,他仅仅以口吸法坛中“蔽太阳墨水”呷饮一口后便离去。

片刻之后,天地变得晦暗起来,降下了须臾微雨,但很快就停止了。王文卿深知,这雨并非天地自然之雨,而是龙神用坛水施法所致,因此无法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