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又安排下乡的知青(第2页)

 加上原定的两个名额,公社准备给咱们塞来五个下乡知青。” 

 胡长平越说这事,越觉得头疼心烦。 

 对于下乡的知青,现在没一个大队愿意接收的。 

 因为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大部分都是娇滴滴的,活儿干不了多少,还都是事精,不好管理。.墈!书~屋¨ ,更.歆\嶵?全^ 

 如果不是碍于上面的政策,农民们肯定是坚决不会接收下乡知青的。 

 原本胡长平准备一个知青都不接收,结果上面却强行给他们胡家湾生产队分配五个知青,他能不头疼吗? 

 无奈这事又拒绝不了,胡长平找孟书记哭诉都不行。 

 按孟书记的意思,现在胡家湾生产队发展的这么好,增加了两项副业,比别的大队的日子好过许多。 

 既然如此,那就得帮公社多承担一点责任,正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胡长平想拒绝却拒绝不了,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林子阳听完胡长平的叙述,当即出言宽慰起来,“大队长,这是好事儿啊,你愁啥?” 

 胡长平一脸不解的看向林子阳,“好事儿?这么大的负担,咋可能是好事儿?” 

 各个生产队对于上面安排来的知青,都是避之不及,一个都不想接收。 

 多来一个知青,就意味着生产队得多养一个废人。 

 现在各个生产队,养本大队的队员都觉得很有压力了,更别说附带着养城里来的知青了,实在太难了。 

 林子阳当即给胡长平解释起来,“大队长,这确实是好事啊。 

 咱们胡家湾生产队,现在和以前可不一样了。 

 这要是以前,上面给安排来五个知青,对咱们大队确实是负担。 

 但现在咱们大队多了两门副业,根本不差钱,多养几个知青,难道还养不起吗? 

 再者,咱们胡家湾生产队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正是缺人手的时候,更缺有文化的人。 

 这些城里来的知青,基本都是初中学历,能大大弥补咱们生产队的人才缺口。” 

 胡长平听林子阳这么一分析,觉得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