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税变惊澜,谋破危局(第2页)
为了与这些沿海商人建立深度信任,沈书瑶亲自前往沿海与他们会面。在会面中,她坦诚地向商人说明大宁的优势和合作诚意,还拿出了详细的贸易规划书,上面清晰地列出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然而,初次谈判并不顺利,商人对大宁的供货能力表示怀疑,还担心合作后会受到朝廷牵连。沈书瑶早有准备,她展示了大宁的生产规模和质量把控流程,又承诺会通过王府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庇护,经过多轮艰难的谈判,才最终签订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契约,契约中明确规定了违约的赔偿方式和责任追究机制。对于可能出现的背信弃义行为,沈书瑶还制定了备用方案,一旦发现对方有不轨迹象,立即停止合作,并通过当地的关系网络对其进行制裁。
确定合作商人后,货物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在原料采集方面,沈书瑶安排专人深入大宁周边的牧区,挑选上等的皮毛原料,与牧民签订长期的供应合同,确保原料的稳定供应。工匠招募时,她在大宁城内张贴告示,广纳有经验的皮毛工匠,并从王府的库房中拿出珍贵的皮毛制品作为样本,让工匠们学习模仿。为了提高工匠的技艺,她还请来了曾经为宫廷制作皮毛制品的老师傅进行培训,传授先进的鞣制和加工技巧。
在生产规模扩大过程中,沈书瑶根据市场需求和合作商人的订单量,合理规划生产流程,将工匠们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司其职,提高生产效率。质量把控方面,她设立了专门的检验岗位,对每一件成品进行严格检查,只有符合标准的皮毛制品才能进入包装环节。包装时,采用精美的丝绸和木箱,既保护了货物,又提升了产品的档次。运输则雇佣了当地信誉良好的镖局,确保货物安全送达沿海港口。
京城之中,朱元璋对藩王的警惕之心因蓝玉案而达到了顶点。他端坐在龙椅之上,眼神冰冷,冷冷地对锦衣卫指挥使说道:“密切监视宁王朱权,他那边但凡有任何动静,尤其是军事方面,立即上报。”
大宁城中,沈书瑶换上一身朴素但符合身份的布裙,前去拜访当地有名望的刘乡绅。刘府门房见她衣着虽不华丽却得体大方,且知晓她是王府侧妃,赶忙恭敬地引入。
“刘老,我这儿有一套能让粮食增产的耕种新法,倘若能在大宁推广开来,必定能惠及万千百姓。只是此事还得仰仗刘老牵头,帮忙说服农户。”沈书瑶言辞恳切地说道。
刘乡绅捻着胡须,面露犹豫之色,说道:“夫人,咱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耕种方法,要是贸然更改,恐怕会招来诸多非议。”
沈书瑶耐心解释道:“刘老,我深知您的顾虑,不如这样,先在您家的田地里进行试点,等成效显着了,再推广也不迟。这些方法都是对传统农耕的优化,不会有违祖宗之法。”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刘乡绅终于点头同意。沈书瑶并未直接出面指挥农事,而是巧妙地通过影响乡绅,让这些在地方有威望的人成为新耕种法的推动者,自己则在幕后提供建议和指导,以此避开封建礼教对女性抛头露面参与事务的限制。
与此同时,林公也在商户之间四处奔走。每到一处,他都严格遵循商业礼仪,与商户们在布置典雅、符合商业洽谈氛围的厅堂中交谈。
朱权在王府中与谋士赵渊商议应对监察御史的策略以及军事相关事宜。两人交谈时,朱权坐姿端正,尽显王爷威严,赵渊则恭敬地侧身而坐,遵循着王府中的尊卑礼仪。赵渊出身寒门,自幼饱读兵书,心怀报国之志。他性格沉稳,思维缜密,在应对监察御史的问题上,不仅关注表面的礼数周全,还深入分析监察御史随行人员的背景和可能的行动逻辑,提前做好应对预案。例如,他通过眼线得知监察御史随行人员中有一位与当地豪绅有过节,便巧妙地利用这一矛盾,安排人从中挑拨,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为朱权应对监察御史争取更多的主动权。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因为过于注重谋略,有时忽略了实际执行的细节,导致计划出现小偏差,这让他意识到在谋略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实际操作,从而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行事风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王爷,监察御史此番来意不善,我们必须早做准备。另外,近日边境不安,我军虽有戍边之勇,但朝廷管控甚严,增派人手之事,还需从长计议。”赵渊神色凝重地说道。
朱权目光坚定,说道:“表面上,我们要全力配合监察御史的工作,礼数务必周全,不能让他挑出任何错处。暗中则安排可靠之人密切监视他的一举一动。倘若他有任何不当行为,我们也得有应对之策。蓝玉案后,朝廷官员行事也都有所忌惮,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点。至于军事,我已修书一封,委婉向朝廷陈明大宁边境形势,请求在合理范围内补充军备,加强戍守,同时安排心腹,仔细研究朝廷过往对藩王军事支持的批复案例,寻找可依之据,务必做到事事合规,不给朝廷留下猜忌的理由。”
幕僚孙铭虽然主要负责协助处理文书和账目等事务,但他为人正直,做事一丝不苟。在协助商户整理账目时,他发现有个别商户为了逃避税收,故意隐瞒部分收入。孙铭没有丝毫犹豫,亲自上门劝说商户,向他们说明这种行为的危害和后果,最终说服商户如实申报账目。在这个过程中,孙铭展现出了坚定的原则性和出色的沟通能力。然而,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商户,他们暗中使绊子,给孙铭的工作带来诸多不便。但孙铭没有退缩,他积极寻求林公和朱权的支持,学会了在坚守原则的同时,更巧妙地处理人际关系,逐渐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