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藩王谋策朝堂议,大宁初兴困局生(第2页)

 正说着,林公匆匆走进来,他神色略显慌张,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王爷,朝廷有消息传来,听说朝堂上为您的请求争论得不可开交,还有人提议派朝中大臣前来‘辅佐’您。”林公喘着粗气,话语中带着一丝焦急。

 朱权脸色微变,心中涌起一阵愤怒与无奈。“这分明是不信任我,要派人来监视我。”他紧握着拳头,额头上青筋微现,脸上写满了不甘与担忧。想到自己的满腔抱负可能会受到重重掣肘,朱权的心中就烦闷不已,但他也清楚,在这皇权至上的时代,他必须谨慎应对,不能有丝毫差错。

 沈书瑶心中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王爷,先别急。既然朝堂上有争论,便说明还有转机。我们不妨上书朝廷,表明我们的忠心,详细陈述大宁贸易和军备对朝廷的益处,或许能改变当前的局面。”沈书瑶语气沉稳,试图安抚朱权的情绪,同时在脑海中飞速思考着应对之策。她深知,在这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是最为重要的。

 朱权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书瑶,就依你所言。林公,此事就劳烦你去准备文书,言辞一定要诚恳,务必让陛下感受到我们的忠心和诚意。”朱权看向林公,目光中带着一丝期许,仿佛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封上书之上。

 林公领命而去。朱权又转向沈书瑶,眼中满是信任:“书瑶,多亏有你。若没有你在我身边出谋划策,我真不知该如何应对这重重困境。”朱权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在这艰难的处境中,沈书瑶就像他的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沈书瑶微微一笑,说道:“王爷言重了。如今大宁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为了大宁的百姓和未来,我自当竭尽全力。”沈书瑶的笑容温暖而坚定,如同一缕春风,吹进了朱权的心田,让他在这冰冷的局势中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慰藉。

 几日后,朝廷使者抵达大宁。朱权率领众人出城迎接,使者宣读了朝廷的旨意:同意大宁开展朝贡贸易,但需严格遵守规定,贸易所得三成上缴国库;军备可补充,但朝廷将派监军进驻;同时派遣一位朝中大臣前来“辅佐”朱权处理大宁事务。

 朱权心中松了一口气,虽有诸多限制,但也算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间。他恭敬地接过旨意,说道:“臣朱权,谢陛下隆恩。定当遵守朝廷规定,为大明边疆安稳尽心尽力。”朱权的声音洪亮而坚定,仿佛在向朝廷宣誓他的忠诚和决心。

 使者走后,朱权与沈书瑶等人回到王府商议。“王爷,朝廷这是步步紧逼,我们行事更要小心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赵渊皱着眉头,神色凝重地说道。他在房中来回踱步,脑海中不断思索着监军和“辅佐大臣”到来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他的心头。

 沈书瑶点头表示赞同:“不错,监军和这位大臣名为协助,实则监视。我们的贸易计划和军事安排,都要做出相应调整,千万不能让他们抓到任何把柄。”沈书瑶微微皱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脑海中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她深知,在这复杂的局势下,任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

 朱权沉思片刻,说道:“贸易之事,由林公和书瑶负责,务必做到账目清晰,按规缴税。军事方面,赵渊你要与监军周旋,既要让他看到我们的诚意,又不能让他干涉太多关键事务。日常训练、军事部署等核心环节,需巧妙应对,莫要让监军随意插手。至于那位辅佐大臣,我会以礼相待,同时小心提防,绝不能让他干扰大宁的正常发展。”朱权目光坚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部署,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睿智。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他依然能够冷静地分析局势,做出合理的决策。

 众人领命。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宁上下一片忙碌。林公和沈书瑶忙着与沿海商人敲定贸易细节,筹备货物。沈书瑶虽不能完全抛头露面,但她通过绘制精细的图纸,详细标注皮毛制品的改良要求,由林公传达给工匠。工匠们看着这些前所未有的设计,既惊叹又有些犹豫。

 “这设计虽新奇,可咱祖祖辈辈都是这么做活,能成吗?”一位老工匠皱着眉头,满脸担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公耐心解释:“这是王妃的意思,王妃见识广博,她的法子说不定真能打开大市场,到时候大家的日子也能好过些。”在林公的劝说下,工匠们半信半疑地开始尝试。

 与此同时,林公忙着与各地商户联络,扩大货源。大宁当地的商户们大多思想保守,对新的贸易计划心存疑虑。“这海外贸易,路途遥远,风险太大,万一货物有个闪失,我们可赔不起。”李掌柜连连摇头,满脸拒绝。

 林公苦口婆心:“李掌柜,如今大宁有王爷牵头,只要咱们齐心协力,肯定能成事。而且收益也比以往丰厚,您就再考虑考虑。”经过多番劝说,部分商户才勉强同意合作。

 军事方面,赵渊也在积极准备。他加强士兵训练,提升士兵的战斗力,同时研究如何与监军相处,既不引起对方怀疑,又能保持军队的自主性。他时常与士兵们一同训练,言传身教,激发士兵们的斗志。

 “兄弟们,我们肩负着保家卫国的重任,监军来了,我们更要展现出大宁军的风采。我们要用实力证明,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赵渊大声鼓舞着士兵们,士兵们齐声响应,士气高昂。他们的呐喊声回荡在训练场上,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大宁军的决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