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谋定大宁:藩王、锦衣卫与朝堂的角力(第3页)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朱元璋静静地听着,脑海中迅速回顾着洪武以来的诸多战事,思索着各方观点的利弊。

 经过多日的权衡,朱元璋终于做出决策。他召来司礼监太监,缓缓说道:“传朕旨意,令宁王朱权加强城防,密切监视北元动向,不可擅自出兵。着令地方与锦衣卫协同,彻查城内奸细,但务必依法依规,不可惊扰百姓。关于捣毁补给点一事,需谨慎筹备,待朕进一步研判局势后再定。”旨意以最快的速度送往大宁。

 几日后,张泽率领精锐骑兵在城外待命,随时准备执行搜寻补给点的任务,却迟迟等不到朝廷批复。他心急如焚,却也只能按捺住性子。

 “王爷,朝廷旨意未到,兄弟们都等得有些着急了。”张泽找到朱权,面露焦急之色。

 朱权拍了拍张泽的肩膀:“张将军,朝廷自有考量,我们需耐心等待。这是规矩,不可坏了。你让兄弟们先好好休整,保持状态,等旨意一到,即刻行动。”

 张泽虽然心急,但仍严格遵守命令,率领骑兵继续在城外勘察周边地形,收集情报。一日,他们行至一处山林,突然遭遇小股北元的巡逻部队。双方瞬间剑拔弩张,展开了一场小规模冲突。张泽临危不乱,迅速指挥骑兵应对。他身先士卒,挥舞着长刀,与北元士兵展开近身搏斗。一番激战过后,明军成功击退了北元巡逻队,但也有几名士兵受伤。

 战斗结束后,张泽看着受伤的士兵,心中满是忧虑:“兄弟们受苦了,这次遭遇虽惊险,但也让我们对北元的部署有了更多了解。快,将这些线索记录下来,尽快上报王爷。”他从一名受伤的北元士兵口中套取到了一些关于补给点的新线索,得知补给点的防守比预想中更为严密,且周边设有多处暗哨。张泽不敢耽搁,立刻派人将情报送回大宁。

 而在大宁城内,萧烬羽和知府的排查工作有了进展。一名锦衣卫在一家客栈中发现有几人行为举止十分可疑。这几人操着外地口音,入住客栈后很少外出,偶尔出门也是行踪诡秘。锦衣卫暗中跟踪他们,发现他们与城内的一些三教九流人物频繁接触。萧烬羽立刻将情况上报给朱权,并与知府商议。知府依据朝廷旨意,安排衙门捕快和锦衣卫密切监视,同时将详细情况写成文书,上报朝廷。

 又过了些时日,朝廷司法指令传来,允许在遵循严格司法程序且有地方官员监督的情况下,对可疑人员进行秘密调查。得到许可后,萧烬羽与知府共同审讯,这才终于确定了几人北元奸细的身份。

 萧烬羽立刻将此事禀报给朱权。朱权得知后,怒不可遏,但他深知此时不能冲动行事。“萧指挥使,此事不可声张,一切行动听候朝廷与知府安排,暗中将这些内应全部抓捕,关押在隐秘之处,等朝廷进一步旨意到了,再做处置。”

 萧烬羽领命而去,他与知府精心部署,安排锦衣卫和衙门捕快趁夜行动,将那些内应一一抓捕。整个过程悄无声息,没有引起城内百姓的丝毫察觉。朱权看着被关押的奸细和内应,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大宁的局势愈发复杂,而自己能做的,只有等待朝廷的决策。

 又过了几日,朝廷旨意终于抵达大宁。旨意批准了加强城防的计划,对于捣毁补给点,要求朱权进一步勘察,制定详细计划上报朝廷,得到批准后方可行动。

 朱权接到旨意后,立刻召集将领和幕僚,传达朝廷的指示。“陛下圣明,既批准了加强城防,我们定要全力以赴。但务必牢记,一切行动不可偏离朝廷的旨意。关于捣毁补给点,需进一步勘察,不可轻举妄动。”

 张泽得到命令后,继续率领骑兵在城外勘察周边地形,收集情报,为可能的行动做准备。他们沿着山路前行,马蹄声在寂静的山林中格外清晰。张泽神色专注,目光不断扫视着四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

 行至一处山谷,张泽突然抬手示意队伍停下。他敏锐地察觉到,前方似乎有动静。他下马,与几名骑兵小心翼翼地向前探查。

 透过茂密的草丛,他们看到山谷中隐隐有几座营帐,周围有士兵巡逻。张泽心中一喜,看来这极有可能就是北元的补给点。他悄悄退回来,将情况详细记录,准备上报给朱权。

 在大宁城内,朱权站在城墙上,望着远方,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北元来犯之敌有多少,他都要守护好大宁,守护好大明的边境。但他也清楚,自己的每一步都要遵循朝廷的规矩,不能有丝毫差错。

 夜晚,朱权回到王府。沈书瑶早已等候多时,为他准备了热水和清淡的膳食。朱权看着沈书瑶,心中满是温暖:“书瑶,这些日子辛苦你了。”

 沈书瑶微笑着说:“王爷,您才是最辛苦的。只要能帮到您,我做这些都是应该的。我今日在后院让人种了些花草,看着它们,心里也能舒缓些。”

 朱权轻轻握住沈书瑶的手:“有你在身边,本王觉得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你平日里就在后院打理花草,莫要操心其他事。”

 沈书瑶微微点头,眼中满是关切:“王爷,您也要注意身体,我会在后方为您祈福,盼您平安归来。”

 两人相视而笑,此时无声胜有声。这份夫妻间的信任与支持,在这紧张的局势下显得愈发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