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洪武末年:大宁风云与藩王暗潮(第2页)

 而在应天,奉天殿庄严肃穆。1395年,已至暮年的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上,身形虽依旧保持着帝王的威严,但岁月不可避免地在他身上留下了痕迹。偶尔在处理冗长的奏章时,他会微微皱眉,稍作停顿,显示出一丝疲惫,但目光依然敏锐,洞察着朝堂上的一切。朝中对藩王势力虽有潜在担忧,但还未形成明显的争论,只是一些亲近的大臣在私下交流时,会偶尔提及对藩王势力的隐忧,不过也都点到为止。朱元璋,这位从草根崛起的帝王,一生戎马,手段强硬,为了大明江山的稳固,不惜诛杀功臣,如今面对藩王势力的膨胀,他虽未采取明显行动,但已在心中默默谋划制衡之策。

 朱元璋想起朱棣在北平势力渐长,周王朱橚喜好钻研学术但被一些人误解为暗中结党,齐王朱榑在封地的一些行为引起当地官员不满,他意识到藩王问题需谨慎对待。

 思绪不由自主飘回到了1392年,那是令他刻骨铭心的一年。太子朱标,他与马皇后的嫡长子,温文儒雅,心怀天下,朱元璋几乎倾注了所有心血来培养他。大本堂中,朱标跟随四方名儒学习治国理政之道,那份专注与聪慧,让朱元璋满心期许,认为他必能成为一位贤明君主,守住大明的万里江山。然而,命运却如此残酷,朱标突然染病,且病情迅速恶化。那段日子,朱元璋日夜守在朱标床前,紧紧握着儿子的手,仿佛这样就能留住他的生命。“标儿,你快好起来啊,这大明的江山还等着你去继承,为父还盼着看你大展宏图呢!”朱元璋的声音沙哑,带着无尽的焦虑与痛苦。朱标气若游丝,勉强挤出一丝微笑:“父亲,儿臣不孝,恐怕不能再陪伴您左右,不能为您分忧了……”听到这话,朱元璋眼眶瞬间泛红,泪水夺眶而出。太医院的太医们竭尽全力,却依旧无力回天。当朱标咽下最后一口气,朱元璋呆坐床边,久久不愿相信这个事实。

 朱标之死犹如一记重锤,彻底改变了朱元璋的政治布局。原本清晰的权力传承路径瞬间崩塌,他不得不重新审视朝堂局势和藩王势力。此后,他对藩王的管控虽未大张旗鼓,但在一些政策细节上逐渐收紧,试图在新的权力格局下确保大明江山的稳固。

 朱元璋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无心朝政,常独自回忆与朱标相处的点滴。马皇后去世后,朱标便是他心中最大的慰藉,如今朱标一去,他感觉精神支柱轰然倒塌。

 在教育儿子们这件事上,朱元璋可谓煞费苦心。他在宫中设立大本堂,贮藏古今图籍,征召四方名儒,让他们轮流给皇子们讲授学问,还挑选才俊青年伴读,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他对皇子们的学业和行为监督极为严格,一旦发现有懈怠或犯错,绝不姑息。而朱标,一直是他最为骄傲的儿子,不仅学业出众,品德也备受赞誉。他还记得李希颜教导皇子时,手持戒尺,对开小差的皇子毫不留情地敲打。他心疼儿子,可马皇后的劝解让他明白,严师出高徒,只有这样才能让儿子们学到真本事。他不仅重视学问,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德行,挑选有德行的端人正士,陪伴在皇子身边,向他们讲述帝王之道、民间疾苦,希望他们成为有仁有义的藩王。为了让儿子们了解民生,他还曾带着太子朱标和其他皇子,指着宫中一块空地说:“这块地本要建亭馆台榭供游玩,如今我让人种上蔬菜,就是要让你们体谅百姓日常劳作的艰辛。”朱标当时认真点头,眼中满是对百姓的关切,这一幕仿佛还在昨天。

 可惜,太子朱标已在1392年离世,他的离去不仅带走了朱元璋的希望,也极大地改变了朱元璋后续的政治布局。而秦王朱樉,于1395年3月在封地西安去世,朱元璋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回想起这个儿子过往虽多有过失,但毕竟是自己的血脉,不禁老泪纵横。他下令厚葬秦王朱樉,并对其封地事务妥善安排,以彰显皇家威严与慈爱。

 此时,朱元璋的思绪又飘向了马皇后。他想起早年在郭子兴麾下时,生活艰难,自己还曾被猜忌关押,是马皇后偷偷将滚烫的烧饼藏在怀中,给他送去,胸口的皮肤都被烫伤。后来,行军打仗,局势动荡,马皇后始终不离不弃,为他出谋划策,安抚军心。在那些艰苦的岁月里,每当他遇到难题,马皇后总是温柔又坚定地站在他身边,用温暖的话语鼓励他,用聪慧的头脑为他排忧解难。她管理后宫,井井有条,对待后宫众人宽厚仁慈,深受大家敬爱。想到此处,朱元璋眼眶不禁湿润,喃喃道:“皇后啊,你若还在,朕便也有个商量的人,标儿去了,樉儿也走了,朕心里空落落的……”

 朱元璋深知,藩王们手握重兵,若不加以制衡,必成大患。他规定藩王的军队数量,限制他们的活动范围,在地方上设置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按察使司,分管民政、军事和司法,与藩王相互制约。他还严禁藩王之间私自往来,入朝也需错开时间,防止他们串联谋反 。在他的眼中,藩王们就像是一把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扞卫边疆,用不好则会威胁皇权,他必须时刻握紧手中的缰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