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权瑶携手定风波(第2页)
整个医馆里,患者们来来往往,有的是前来求诊的,有的是取药的,还有的是来向沈书瑶道谢的。沈书瑶总是耐心地接待每一个人,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温暖的笑容,让人感到无比安心。在这个小小的医馆里,沈书瑶用自己的医术和爱心,为大宁的百姓们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也让这里成为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关怀的地方。
然而,她的心中却隐隐担忧着朱权,如今局势不明,他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正想着,药童阿福匆匆跑了进来,神色慌张:“侧妃娘娘,王爷派人来请您,说是有急事!”
沈书瑶心中一紧,来不及多想,匆匆交代了几句,便随着来人赶往王府。一路上,市井的喧嚣声在耳边回荡,街边小贩叫卖着各种春日的新鲜蔬果,杂耍艺人的喝彩声此起彼伏,她却无心留意,脑海中全是朱权焦急的面容。
大宁王府书房内,朱权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之中。窗外,枝头鸟儿叽叽喳喳,清脆的啼鸣声与室内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细碎的光影,却无法驱散他眉间的凝重。桌上摊开的,是最新收到的政务文书,主要是藩地民生事务的汇总,诸如农田水利的修缮进度、农户的收成预估等。尽管边境暂无明显战事,但朱权深知,身为藩王,需时刻警惕潜在危机,一举一动都要符合《皇明祖训》规制。
“王爷,燕王殿下的书信。”侍卫的通报打破了书房的寂静,朱权神色一凛,迅速接过信件。展开信纸,朱棣简短的问候和对近期朝廷动向的模糊提及映入眼帘。朱权明白藩王间通信受限,不敢过多解读,只是将信件小心收好,心中暗自思忖:局势变幻莫测,大宁虽表面安宁,却不可掉以轻心。但本王行事,必须慎之又慎,切不可有丝毫僭越。
王府书房内,朱权来回踱步,神情略显焦急。看到沈书瑶进来,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担忧,有依赖,更多的是对她的信任:“书瑶,朝廷对藩地事务愈发关注,虽无边境战事,但各项新规的推行不容有失。本王已依照《皇明祖训》与朝廷既定流程,整理藩地事务的详细汇报,快马呈递给朝廷,至今尚未收到回复。如今大宁的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本王虽心急如焚,却不敢有丝毫僭越,必须等待朝廷指令。”
沈书瑶闻言,心中一震,她深知局势的复杂,但此刻,看着朱权疲惫而坚定的面容,她心中的担忧瞬间化作了支持的力量:“王爷,我虽不懂政务,但我会尽我所能,在后方为百姓们提供帮助。医馆会准备充足的药材,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病症。”
朱权望着沈书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走上前,轻轻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而温柔:“有你在,本王便安心许多。只是这局势多变,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沈书瑶脸颊微微泛红,轻轻点头,两人的手紧紧相握,仿佛在这一刻,彼此的心意都无需言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应对可能的变故,朱权开始有条不紊地梳理藩地事务。他召集幕僚,在王府的议事厅中商讨如何更好地推行朝廷新规。厅内气氛凝重,烛火摇曳,将众人的身影拉长在墙壁上。文书卷宗摆满桌案,朱权指着各项政策条款,声音低沉而有力:“朝廷推行的这些新规,关系到大宁的长治久安,我们必须严格执行。每一项举措的落实,都要详细记录,及时向朝廷报备,不可违背祖训与规制。”
幕僚们纷纷点头,各自提出自己的见解,一时间,讨论声此起彼伏。朱权认真倾听,不时补充和完善方案。然而,在这紧张的筹备中,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众人面前——部分百姓对新规存在疑虑,推行难度较大。
“王爷,百姓们对‘编民百户为里’政策不太理解,担心会影响自身利益,抵触情绪较强。”负责民生事务的官员忧心忡忡地说道。
朱权眉头紧皱,沉思片刻后,说道:“即刻安排宣讲人员,深入各个村落,为百姓详细解读政策。务必让他们明白,这是为了大宁的发展,为了大家能安居乐业。”同时,朱权安排手底下可靠的人,不动声色地收集百姓对政策的反应,对于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合理疑问,他默默记在心里,准备在后续向朝廷的例行汇报中,以客观陈述民情的方式提及,不做过度解读和擅自建议,避免逾越规制。
沈书瑶回到医馆后,也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她清点药材,确保各类常用药材储备充足。春日里,百姓们因季节更替容易生病,医馆的工作量日益增加。沈书瑶凭借着多年的行医经验,用心为每一位患者诊治,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她会详细记录症状和治疗过程,不断积累经验,虽没有大规模疫病爆发,但她时刻为可能出现的情况做着准备。她还利用闲暇时间,将自己的医案整理成册,希望能为后世医者提供参考。
夜晚,大宁城中灯火渐次亮起,宛如繁星点点。朱权独自站在王府的庭院中,望着夜空,思绪万千。他深知,身为藩王,责任重大,大宁的繁荣稳定不仅关乎百姓福祉,更关乎朝廷威严。月光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挺拔的身影,却也映出了他脸上的疲惫与忧虑。
此时,朱权看到沈书瑶端着汤药走来,心中满是心疼。他暗自想着,书瑶每日在医馆忙碌,还要操心药材生意,却仍不忘关心自己,她这般操劳,自己却不能为她分担更多,实在愧疚。
“王爷,夜深了,您该休息了。”沈书瑶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温柔而关切。朱权转过身,看到沈书瑶手中捧着一碗热气腾腾的汤药,心中一暖。
“书瑶,你怎么来了?”朱权问道。
“我给您熬了安神的汤药,您最近操劳过度,要注意身体。”沈书瑶说着,将汤药递到朱权手中。朱权接过,轻抿一口,药汤的苦涩在舌尖散开,却带着一丝淡淡的温暖。沈书瑶看着朱权,心中满是担忧,王爷为了大宁的事务日夜操劳,这般辛苦,真希望他能多休息休息 ,可这局势又让他无法松懈。
两人并肩坐在庭院的石凳上,一时无言。夜空中,繁星闪烁,偶尔有几声虫鸣打破寂静。朱权望着沈书瑶,月光下,她的面容愈发显得温柔动人,他不禁伸手轻轻抚上她的发丝:“书瑶,待这阵忙碌过去,等大宁愈发安稳,我们便能多些相伴的时光。”
沈书瑶脸颊绯红,靠向朱权,轻声说道:“王爷,有您在,妾身便安心,只盼一切顺遂。”
一日午后,朱权处理完手头政务,来到医馆看望沈书瑶。见四下无人,朱权开口道:“书瑶,如今大宁虽渐入正轨,但商业发展仍有诸多难题,你对这方面颇有见解,可有什么想法?”
沈书瑶思索片刻,说道:“王爷,依我看,可鼓励商户拓宽经营品类,就像我做药材生意,多寻些稀有的、别处难寻的药材,吸引更多顾客。再者,集市贸易节成效显着,不妨定期举办。”
朱权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许:“你所言极是。只是推行这些举措,难免会有阻力。就说规范物价一事,部分商户贪图厚利,恐怕不愿配合。”
沈书瑶目光坚定:“王爷,咱们可先选出诚信经营的商户作为表率,给予奖励,再让他们帮忙劝说其他商户。同时,张贴告示,让百姓知晓合理物价,发动百姓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