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大宁风云:危机与谋变(第2页)

 然而,就在朱权在京城努力化解危机时,大宁遭遇新危机。几个蒙古部落中的激进势力,经过长时间秘密谋划,趁着朱权不在大宁,发动了小规模的联合袭击。他们避开大宁正面防线,绕道从侧翼山区偷袭。负责侧翼防御的明军将领一时疏忽,未能及时发现敌军动向,导致防线被突破,但敌军规模有限,只是对大宁周边造成骚扰,尚未能直逼大宁城下。

 沈书瑶得知敌军来袭,心急如焚。她迅速联络兄长沈书禹,沈书禹当时已在地方任职,凭借自身能力也积累了一定人脉。两人凭借在城中的人脉和对政务流程的熟悉,迅速协助守军组织城内百姓进行防御准备。她与当地官府密切配合,动员城中青壮搬运石块、准备箭矢,协助士兵加固城墙。同时,凭借父亲和兄长昔日的人脉关系,向周边府县请求支援物资,以解大宁燃眉之急。尽管她积极参与,但始终保持低调,所有行动都通过官府渠道有序进行。沈书瑶还想起父亲曾提及的一些应对边境危机的策略,将其整理成建议提供给守军将领,为防御计划增添了不少实用思路。但她清楚自己身份敏感,每次提出建议都会通过中间人与将领沟通,避免直接接触。

 面对小规模但骚扰不断的敌军,沈书瑶意识到仅凭城内守军和百姓难以长期应对。她一方面派出精锐骑兵,趁夜色突出重围向周边卫所求援;另一方面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向其他地区传递大宁遇袭的消息。同时,她还将情况迅速写成文书,派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给朱权。

 周边卫所接到求救信和烽火信号后,立刻组织兵力前来救援。但由于距离较远,援军需要时间赶到。这段时间里,大宁的防御压力逐渐增大。敌军虽人数不多,但行动灵活,不断对大宁周边进行袭扰。

 沈书瑶看着紧张的局势,心中焦急万分。她向守军将领建议收集城内火药,制作简易炸药包。当敌军再次来袭时,明军将炸药包投向敌军,巨大爆炸声和冲击力让敌军阵脚大乱,暂时击退敌军,为大宁争取到一些喘息时间。

 在京城的朱权得知大宁被袭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立刻向朱元璋请旨返回大宁指挥作战,并详细汇报了大宁的防御计划和应对策略,等待朱元璋批准。朱元璋同意他的请求,并命令他带领京城部分精锐部队前往救援。朱权带着援军,日夜兼程赶回大宁。一路上不断催促士兵加快行军速度,心中只有尽快赶回大宁拯救百姓和将士的念头。

 当朱权率领援军赶到大宁时,正好与前来救援的周边卫所军队会合。朱权迅速组织联军,对来袭的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形成包围之势。他亲自率领骑兵冲锋在前,鼓舞士兵士气:“将士们,我们为保卫家园而战,为大明尊严而战!不能退缩,一定要让敌人有来无回!”士兵们齐声高呼,向敌军发起猛烈攻击。

 蒙古部落激进势力没想到明军援军来得如此之快,陷入慌乱。在朱权的指挥下,联军成功击退敌军。在追击敌军过程中,朱权发现敌军的一处临时营地。他决定趁敌军慌乱,对营地发动突袭。带领一支精锐骑兵,悄悄绕到营地后方,突然发起攻击。营地内敌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在明军猛烈攻击下,敌军死伤惨重,营地内物资和武器被明军缴获。

 经过几天追击,明军终于将来袭的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彻底赶出大宁境内。大宁城再次迎来胜利,百姓欢呼雀跃,庆祝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朱权和沈书瑶回到王府,虽疲惫不堪,但脸上洋溢着欣慰笑容。

 然而,这场胜利并未让朱权和沈书瑶放松警惕。他们知道,蒙古部落虽暂时败退,但不会善罢甘休,未来还会有更严峻的挑战。同时,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依然存在,郭资等人可能还会有小动作。

 为应对未来危机,朱权和沈书瑶开始制定更完善的防御计划和发展策略。在军事方面,进一步加强大宁防御工事,在边境地区修建更多堡垒和烽火台,形成严密防御体系。计划扩充军队规模,招募更多士兵,加强训练,提高军队整体素质。每次军事行动和军队扩充计划,朱权都会提前向朝廷详细汇报,等待批复。在贸易方面,沈书瑶继续凭借自己的见识和人脉,为官府出谋划策,协助拓展贸易渠道,加强与周边地区经济合作,加大对贸易市场监管力度,确保贸易公平繁荣。她深知自己身份受限,所以在参与贸易事务时,仅以提供书面建议的方式参与,由官府官员出面执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内部管理方面,加强对官员的考核和监督,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组织有识之士对大宁各项制度进行全面审查和改革,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朱权亲自选拔年轻有为的官员充实到各个部门,为大宁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在大宁城内开设学堂,传授道学、文学知识,培养人才,传承文化。

 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宁在朱权和沈书瑶努力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贸易市场商人们交易活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军营中士兵训练刻苦,军事技能日益精湛;学堂里学子们朗朗读书声不断,文化氛围愈发浓厚;百姓生活越来越好,安居乐业,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平静日子并未持续太久。一天,朱权收到一封密信。信中透露,郭资等人虽不敢公然作对,但仍在一些政策执行上对大宁设置障碍,试图阻碍大宁发展,同时蒙古部落中仍有部分势力在暗中积蓄力量,伺机而动。朱权看完信后,脸色凝重。他知道,大宁即将面临新的危机,他和沈书瑶必须尽快想出应对之策,保卫大宁的安全和稳定。

 朱权立刻召集沈书瑶和麾下重要将领、官员商讨应对之策。在会议上,众人纷纷发表看法。一位将领愤怒地说:“郭资等人如此行事,我们应立刻向朝廷揭发,让陛下严惩!”朱权沉思片刻后说:“向朝廷揭发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依靠朝廷。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可能到来的战争。同时,我们要通过外交手段,与周边部落加强沟通交流,分化蒙古部落中的不稳定势力。而且,所有行动都要严格遵循朝廷规制,不能给郭资等人留下把柄。”沈书瑶也在一旁补充道:“王爷所言极是,父亲和兄长在官场的经历让我深知其中复杂。在获取朝廷支持方面,我和兄长会利用旧关系,小心翼翼地试探。我们会尝试通过一些间接方式,传递我们的诉求,同时搜集郭资等人的线索,为揭发他们做准备,但一切都要以不违背朝廷规矩和不暴露自己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