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大宁新局:暗流与曙光(第2页)

 在政治方面,朱权虽不敢贸然与朝中大臣书信往来拉帮结派,但他更加注重自身言行举止,在每次向朝廷呈交的奏章中,不仅详细汇报大宁的军事、民生情况,还会巧妙地提及大宁对巩固大明边疆的重要意义,以及自己对朝廷的忠心不二,通过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争取朝廷中一些有识之士对大宁的支持与理解。

 然而,就在大宁积极备战的同时,1396年,洪武二十九年的朝廷局势依旧稳定,朱元璋虽已步入暮年,但依旧牢牢掌控着朝政大权,朝中大臣们敬畏于他的威严,权力斗争的暗流隐藏得更深,不敢轻易浮出水面。

 这一年,明朝与蒙古的局势也呈现出复杂态势。彼时,鞑靼部在蒙古草原东部占据着广袤的牧场,其首领实力较强,麾下控弦之士众多,时常侵扰明朝边境,对大宁等地构成直接威胁;瓦剌部则在西部不断发展壮大,虽与鞑靼部矛盾重重,但在对抗明朝这一问题上,偶尔也会与鞑靼达成默契。年初,朱元璋下令宋晟、刘真等将领率军出塞巡逻备边,明军与鞑靼部在大宁以北的一些关隘发生小规模冲突。明军凭借精良的火器和严明的军阵,多次击退鞑靼的试探性进攻,但鞑靼骑兵机动性强,打完就撤,难以彻底剿灭。

 朱权深知大宁在边防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也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军事动态,积极响应朝廷的边防政策,加强大宁的防御部署,随时准备配合朝廷的军事行动。他派遣多支斥候小队深入草原,密切监视鞑靼和瓦剌的动向,一旦发现有大规模军队调动,立刻回报。

 而朵颜三卫,自洪武年间设立以来,与明朝的关系一直微妙复杂。他们时而接受明朝的招抚,协助明朝戍边;时而又因自身利益需求,与其他蒙古部落有所往来。在这一年,朵颜三卫内部对于是否要协助大宁防御也产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认为大宁的安危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若大宁沦陷,蒙古部落激进势力壮大,他们的领地安全也将受到威胁;另一部分人则担心协助大宁会得罪其他蒙古部落,影响自身的生存空间。最终,朵颜三卫采取了一种较为暧昧的态度,既没有明确拒绝大宁的求助,也没有大规模出兵协助,只是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巡逻,保持着对局势的观望。

 朱权察觉到了朵颜三卫的态度变化,他明白不能将全部希望寄托在朵颜三卫身上。于是,他继续加强与周边卫所的联系,与辽东、宣府等地的卫所达成了互助协议,约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相互支援。同时,他还派遣使者深入蒙古部落,了解他们的内部情况和动向,试图分化瓦解那些对大宁有威胁的势力。

 随着大宁防御力量的不断增强,蒙古部落中原本企图进攻大宁的势力也有所忌惮。他们多次商议联合行动,但由于内部矛盾重重,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进攻方案。每次商讨都会因为利益分配、出兵策略等问题陷入僵局,进攻大宁的计划也被一再推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