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自动化防空网络

每天一万字,五章奉上,大家多给点鼓励,点点催更也好,快参战了,做好前期准备

 ……

 十分钟后,三位组长在会议室集合。

 雷达组组长老周是从前线调来的雷达专家,计算机组组长张教授是电子专家,火控组组长王工程师则是炮兵专家。

 三人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人才,但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他们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志们,"李明远开门见山,"我们需要在一周内完成整个系统的调试和测试。当前最大的问题是协同性,也就是如何让雷达、计算机和火控系统无缝衔接。"

 老周皱眉:"一周?这进度太赶了。雷达和计算机之间的接口还不稳定,数据传输经常中断。"

 张教授也摇头:"计算速度也是大问题。处理雷达信号需要大量复杂计算,我们的晶体管计算机虽然先进,但运算能力有限,很难实现实时控制。"

 王工程师更是直接:"说句实话,我不相信这套系统能在实战中起作用。高射机枪需要精确的方位角和仰角,误差超过半度就会完全脱靶。现在我们的精度远达不到要求。"

 李明远听完三人的意见,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份图纸:

 "我理解大家的担忧,但我认为问题不在于单个部件的性能,而在于整体架构。"

 他将图纸展开在会议桌上:"这是我设计的新型接口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每个功能单元都是独立的,通过标准化接口相互连接。"

 三位组长凑近查看,图纸上的设计确实与传统思路大不相同。

 传统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而李明远的设计将其拆分成多个独立模块,每个模块负责特定功能,模块间通过简单明确的信号传递信息。

 "这...这有点像搭积木。"张教授若有所思地说。

 "正是如此。"李明远点头,"每个模块只需完成一个简单任务,不必关心整体逻辑。这样既降低了复杂度,又提高了可靠性。一个模块出问题,可以迅速更换,不影响整体功能。"

 老周仔细看着雷达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

 "这个波形识别算法很有意思,能大大简化数据处理流程。但这需要重新编写程序,现有代码几乎全部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