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关中复兴(第2页)

对于老弱病残者,还由官府提供临时口粮,直至秋收有收成;此外,朝廷还在迁徙目的地修建村落、开设学堂与医馆,让隐民们不仅有地可种,更能享受基本的教育与医疗服务。

当第一批隐民抵达关中时,看到平整的土地、崭新的农具与官府发放的粮食,许多人当场落泪。

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农,捧着官府分发的麦种,颤抖着说:“活了一辈子,从未想过还能有自己的地,还能吃上饱饭!陛下的恩情,我就是粉身碎骨也难报答!”

如此种种,类似的情景在关中各地上演。这些人将作为汉室最忠诚的拥趸,分布在如今朝廷的管辖各个州郡内,成为汉室复兴的火种。

在朝廷的扶持下,隐民们迅速投入农耕,昔日荒芜的关中平原,重新出现了阡陌纵横、炊烟袅袅的景象。

并州边境的荒地,也因隐民的开垦而变成良田,不仅解决了当地驻军的粮草供应,更形成了抵御外敌的前沿农业带。

百万人口的涌入,为关中地区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

长安作为汉室都城,更是首当其冲受益。大量的隐民或因务工、或因经商涌入长安,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常住人口迅速突破三十万。

尽管这一数字与西汉巅峰时期的百万人口仍有差距,却已是当前天下人口最多的城市。

曹老板占据的许昌,常住人口不足二十万;袁熙掌控的邺城,作为冀州的府治所在,经过多次动荡,人口也才二十余万。

江东的吴郡、会稽等郡,更是远远不及长安。或许此时只有荆州的襄阳能够与长安相提并论。

但随着朝廷的越发强大,将来的长安必然会重新成为大汉的中心。

长安城内,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酒肆、茶馆、绸缎庄、铁匠铺等一应俱全,南来北往的商队络绎不绝,昔日因战乱萧条的景象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