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

第1章 燕昭王奇谋(第3页)

 苏秦千恩万谢,收了礼物。昭王指着其中的一只玉雏燕说:“姬姓一族,乃黄帝轩辕之后。传说玄鸟翔水,遗卵于流,简狄拾之,吞而受孕,遂生契而受封于商。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如召公于燕,从此,姬姓一族,就在燕山之野繁衍起来,直到今日,仍供奉玄鸟。玄鸟即是燕子,所以玉器雕琢,尽以鸟形,而玉雏燕,乃玉鸟中的珍品,尤为珍贵。” 

 苏秦听了,忙把玉雏燕供于大堂之中,朝夕上香,顶礼膜拜。当天下午,燕昭王又派宫中主管,送来高车百辆,骏马千匹,侍卫十伙,随从若干,专供苏秦差遣,显示国士之显赫、尊严。苏秦见赏赐如此丰厚,心中忐忑不安,便匆匆进官拜谢昭王 

 “秦有何德,能受如此厚爱倘若来日无报,岂非受之有愧还请大王收回车马…” 

 燕昭王打断苏秦的表白,笑道: 

 “先生不以燕国为边僻之地,从繁华洛阳来到敝国,又力荐乐毅,使寡人得一将才重建三军,此大恩大德,无以为报,区区高车驷马,何足挂齿?” 

 苏秦无奈,只好再三谢过。正欲退出,昭王又留苏秦,传旨内侍捧出太牢美酒(战国时盛牲的食器叫牢。大的叫太牢。太牢盛三牲,因而也把牛、羊、家叫太牢)并同苏秦共饮共食,一醉方休。 

 回到苏馆,已是掌灯时分。忽闻内室有女子笑声,苏秦一惊,酒也醒了。转入一看,只见两个如花似玉的美女,正守候在软榻之前。见苏秦进来,忙轻移莲步,一齐拜道:“小女旋娟、提嫫,拜见国士先生。” 

 苏秦上前伸手扶起,定晴一看,二女绰约窈窕、美若天仙。当下勾起他与太后偷情的那些迷人的情境,这一刻,他壑然开朗了:大王送两个美女给他,用意已很明白,要他斩断与太后往来。如此看来,大王对他封赏,是出自想尽弃前嫌的一种真心诚意,这就令人大大放心了。为此,他精神为之一振,左拥旋娟,右倚提嫫,三人一起滚入软榻…… 

 苏秦躺在二女中间,漫无边际地遐想,想着想着,恍惚中身子腾空而起,宛如一片枯叶,毫无目的地随风飘荡。忽见前面有一道长,腾云驾雾,疾走狂奔,苏秦急急追赶,可是怎么追也追不上。正焦躁间,那道长猛地收住阵脚,回首大喝一声: 

 “孽徒,你还记得我么” 

 苏秦吓了一跳,抬眼认真一看,不禁失声叫道:“师傅!”便滚身下拜,猛磕响头。 

 “你这孽徒。”鬼谷仙师怒道:“自下山以来,你不好好为燕王谋划,却终日沉迷酒色,不思进取,如此无用之徒,还来追逐为师作甚?” 

 “师父,并非弟子不想出力,实因时机未到,不能为燕主出谋划策呀。” 

 “时机未到,你就可以与国母私通,闹得满城风雨吗”“那不是私通,而是,而是刻骨铭心的感情,是一种真爱,甚至比真爱还要深刻的东西……” 

 “胡说!”鬼谷仙师气得七孔生烟:“为师四个徒弟,唯你最不争气。庞孙相斗,成就了孙膑一世英名;张仪忠心为秦国奔走,终成一代纵横大家,只有你苏秦,终日躺在温柔乡里,成了远近闻名的酒囊饭袋,真是丢人现眼。” 

 苏秦语塞,脸现羞愧之色。他嗫嚅半晌,才低声问道:“弟子请问师父,有何训辞教我” 

 鬼谷仙师见苏秦有悔过之意,便伸手扶起苏秦。师徒纵起云头,飘飘忽忽,来到一个高处。苏秦环顾四周,觉得像是来到当年习学游术的鬼谷山仙人洞,又像是在与师兄弟论道的握日台摘星岩。正恍惚间,鬼谷仙师指点万里江山,开始纵说天下: 

 “当今天下唯秦、齐最为强盛。秦连横赵、宋,齐合纵魏、楚,形成东西两极,局势趋于平衡,贤徒若能助燕攻齐,削弱齐国力量,列国之间的平衡立即就被打破。到那时秦国有望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理想就会实现。” 

 “秦乃虎狼之国,它攻城掠地,残害无辜,世人无不指责它为残暴、野蛮。徒弟岂可助纣为虐,做出有悖天下苍生的事来” 

 “诸侯之间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就不残酷吗?”鬼谷仙师反问:“为了能做鸡首不做牛尾,诸侯们谁不想兼并六国,称王称霸?” 

 苏秦欲张嘴争辩,鬼谷仙师接着又说: 

 “再者,自春秋以来,天下纷争已逾五百余载,如果继续无休止地争夺下去,百姓还要受多少苦难?所以,为师主张以战止战,统一天下。” 

 “弟子不敢苟同。”苏秦终于说出了心中的不愿:“纵然要助一强国灭掉其它六国,弟子也不能帮助秦国。” 

 “这是偏见,是受了天下卑秦的影响。”鬼谷仙师毫不客气地说:“你头一次游说秦国不成,就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不,不。师傅,弟子没有鄙视秦人,也没有心怀不满……”“不要再说了。为师还知知道你,你恋窝恋栈,不愿离开燕国。”鬼谷仙师打断苏秦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殊不知受之愈丰,亏欠愈多,一旦受益满贯,必有灾难降临,快走吧,你这不清醒的痴人!”鬼谷仙师沉下脸来,屈起右腿,用力一蹬,苏秦站立的那块摘星岩顿时腾空而起,快速地飞离鬼谷仙山,流星一般,向着万里云海疾驰而去。苏秦骇怕至极,大叫“师傅救命”。声音未落,摘星岩撞到燕山峭壁上,轰然巨响,山尖折断半截,碎石裹着苏秦向那万丈深渊落去 

 苏秦手舞足踹,大减大叫。睡在两边的提嫫、旋娟早被吵醒,她们扶起苏秦,又是揉胸捶背,又是拿手巾擦拭冷汗,生怕伺候不周,遭致昭王训斥。 

 苏秦惶然四顾,见天已大亮,寝宫内一片春意盎然,便把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呼吸也比方才顺畅了许多。但脑子里还残留着梦的碎片,这又使他的惊恐无法消减。他总觉得这梦是个不祥之兆,它不迟不早,就在事发之后又受了种种赏赐之时发生,是否暗示着什么。他想起燕昭王的这些安排,包括送来两个美若天仙的侍女,他觉得这重重赏赐背后,似乎包含着某种意图…… 

 如此一想,他又戒惧起来。 

 在提嫫、旋娟帮助下,他匆忙穿衣着冠,洗漱完毕,就来到书房。他命人叫来毕成,问起这几天馆外之事。 

 毕成告诉他,这两天太后派人来请过三次,都被他挡住了。他问这样自做主张,主人不会生气吧?苏秦说,挡得好,从今而后,他不能再与太后苟且了。尽管这样做会给太后带来痛苦,尽管他与她都是真心相爱的,但这种真爱如同朝露一样不能长久,与其将来痛苦分离,不如趁早割爱了结。 

 毕成很赞成苏秦的果断,就补充了几点看法,便转换话题,谈起近日燕齐形势来。毕成说,近日南方边境气氛紧张,齐军突然发起进攻,一举攻占武垣、平舒等十座城邑,燕国上下无不震动。“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为何不及时报我”苏秦惊问。“武垣、平舒失守消息,昨日傍晚才传到武阳。大王怕扰了大人好梦,不让在下传告。但昨晚大王与文武大臣就收复武垣一事议了 

 一个晚上,也没议出个可行的办法来。为此大王悔恨不已,一大早就上太庙哭祭去了。” 

 苏秦一听,大惊失色,昨晚他在软榻之上彻夜销魂,而燕昭王和大臣们却通宵达旦,他心里感到又羞又愧。他背着双手在屋里转了几周,突然站住对毕成说,他要亲自赶往太庙,向大王表白自己的决心。他有办法收回武垣十城,他还有妙计可削弱齐国,使燕国雄立于渤海之滨。 

 毕成急忙出去备车。 

 7 

 燕国大庙,建在武阳城南。按周礼“左祖右社”的规矩,太庙位于朝堂之左,与王宫相映成趣,尉为壮观。 

 庙内摆着钟、鼎祭器,供着列祖列宗灵位。刚上的香火,氤氲出 

 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氛。燕昭王姬平跪在灵前顶礼膜拜,文武大臣也匍匐在地,诚惶诚恐。 

 昭王张开绢帛,念着上面的祭文。他说,今日乃父王蒙难十周年祭日,又逢武垣十城失守,不肖姬平跪在列祖列宗面前,感到满心愧疚。他自责之后就转而历诉皇祖皇考的丰功伟绩,盛赞“邵公之后,姬氏方将,地方数千里,持戟数十万。”他特别怀念父王姬哙,说父王“不听钟石之声,不安子乐之乐,内不湮污池台榭,外不弋田猎,又亲操耒耨以修畎亩。”虽是圣王明君,其勤身而忧世也不过如此。接着他也埋怨父王“贤而迂腐”。父王效法古代禅让故事,把好端端一个燕国传给奸佞子之,结果引起一场内乱,齐人又乘虚而入,致使父王蒙难,燕国几近灭亡。 

 他受命于危难之时,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忍辱负重,吊死问孤,礼贤下士,他做梦都想报父王之仇,雪破国之耻。可是,他恨自己无能,日夜辛勤也没把燕国守好,就在前几天,武垣等十城还被齐国占去。这要是让诸侯各国知道了,多么丢人的事啊! 

 诉说这段话时,燕昭王涕泪交流,悲痛欲绝。跪在后面的文武大臣听了,无不为之动容,片刻之间,庙堂之上响起一片唏嘘之声。这时,苏秦进来,跪在乐毅、邹衍身边,听昭王如此自责,想起自己得这么多好处却不能为国分忧,觉得羞愧难当。 

 郭隗、邹衍起身去劝燕昭王,昭王这才止住哭泣,向列祖列宗拜了三拜后,结束了祭告仪式。 

 燕昭王率众臣退出太庙,回到朝堂召开军事会议。君臣依次坐定之后,昭王按捺不住强烈的复仇情绪,对众臣说: 

 “寡人与齐国积怨很深,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寡人已积压了十 

 五年之久,常想一旦性命不测,来不及亲手杀死齐王以报国仇家恨,寡人将无脸去见列祖列宗。现在旧恨未报,新仇又起,齐王又发兵攻我边唾,占去武垣、平舒十城,为此寡人痛心疾首,已到太庙祈求祖先降下神威,助寡人发全国之兵,与齐国决一死战,众卿以为如何” 

 坐在左首的乐毅,冷静分析了当前的情势。他说: 

 “齐国乃春秋五霸之一,自齐桓公首霸以来,又经桂陵、马陵两大战役,齐国已成为山东霸主,国力强盛达到了顶峰。地方千里,人口众多,将领熟知兵法,士卒善于攻战,仅凭燕国的力量,恐怕很难取胜。若要兴兵讨伐齐国,就必须利用齐国与其它国家的矛盾,联络诸侯各国共同行动方为上策。” 

 “乐将军所言极是。”苏秦接过话头说:“臣以为首先应与赵国结盟。赵国与齐国毗邻,齐国多次攻赵,掠走了大片土地。所以赵国对于和燕国结成反齐联盟,肯定会感兴趣。赵国若与我同心,则韩、魏必定相从。这样,齐国就陷于孤立,大王再趁机进攻,就能稳操胜券了。” 

 燕昭王刚说声“善”,就有人起来奏道: 

 “大王若听从苏秦的谋划,必将误了军国大事。”燕昭王循声望去,见是王亲姬去病,便惊讶地问:“此话怎讲?” 

 “想当初,苏秦不是用这些空话游说大王的吗等他谋到高官厚禄之后,就把这些话到九霄云外。现在,外患复起,国家危在旦夕,他又搬出这一套哄骗大王,目的就是延误时机,让齐国吞灭燕国。苏秦只会空谈误国,大王切不可再相信他了。”姬去病说。 

 朝堂之上立即响起唧唧喳喳议论声。上大夫姬参指责苏秦哗众取宠,国师邹衍教训苏秦要诚实忠义,言而有信。中大夫田伐公开揭露苏秦品格低下,道德败坏,请求大王予以严惩,决不能姑息养奸 

 见大臣们越说越严重,燕昭王沉不住气了,他训斥姬参、田伐等人,要他们向苏秦当面陪罪。他还检讨自己对外来客卿礼遇得不够,未能使他们真诚感动而为国分忧。他说这都是他无能造成的,以致时到今日燕国还不断地受到齐国欺负。 

 郭隗觉得火候已到,便出面缓颊。他劝昭王不要过分自责,国家社稷没有守好,在座的每个人都有责任。他特别提醒苏秦,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他鼓励苏秦勇猛出击,运用各种谋略,打好一场“弱齐强燕”的仗。 

 苏秦不知所措地应着。他被方才弹劾的场面惊呆了,想起私通一事他忍不住浑身发抖,生怕昭王翻脸,他将死于非命。 

 但昭王居然没有动怒,反而训斥弹劾他的大臣,他心里生起 

 一份感动。昭王不计小节,宽宏大量,是当世难得一见的豁达君王,他应该为这样的君王赴汤蹈火。于是他又想起原先的打算,他觉得只有献出这一计策,才能报知遇之恩。 

 为此,他稳了稳情绪,向昭王奏道:“请大王摒退左右,臣有密计奏报。” 

 燕昭王大喜,举起宽大的袍袖一拂,众臣纷纷起身,俯首作拱 

 一一退下。 

 “爱卿有何妙计,快说给朕听听。”昭王急问。 

 “大王,方才几个大臣都指责臣不忠不诚不仁不义,这实在太过冤枉。”苏秦故意不说妙计,却大谈其“诚信”来:“臣听说,忠诚信实这些东西,都是用来谋私利的,而讲术进取,才是于人有益的。臣把年老的母亲抛在洛阳,跑到燕国来为大王效劳,就是抛弃个人私利,而一心行进取之道。假如现在有一个孝顺如曾参的人,一个廉洁如伯夷的人,一个诚信如尾生的人,找这三个人来为大王效劳,您以为如何?” 

 “如此寡人就心满意足了。”昭王高兴地说。 

 “不。”苏秦说,“像曾参那样孝顺,不肯离开他的亲属在外面住宿一夜,大王又怎么能够让他步行千里,来到弱小的燕国辅佐处于危困中的君王呢?像伯夷一样坚守节义的原则,不愿做孤竹君的继任人,不肯做周武王的臣民,不接受封侯的赏赐,宁可饿死于首阳山下。廉洁到这样地步,大王又怎么劝他步行千里,到齐国去干一番进取的事业呢?像尾生一样坚守信用,和女子约好时间在桥梁下相会,女子没有来,洪水来了他也不愿离开,抱着桥柱让水淹死。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大王又怎么能让他步行千里,去说退强大的齐国军队呢?” 

 昭王语塞,望着苏秦,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所以臣以为,孝如曾参,最多不过能养其亲罢了;信如尾生,只不过不欺骗别人罢了;廉如伯夷,也不过不窃取别人的钱财罢了。而臣是一个进取的人,想凭借忠信而来侍奉大王。但臣担心有朝一日,终因会对大王的忠信而得罪大王的。” 

 “不忠诚当然是会得罪人的,哪里会因忠信而获罪的呢?”“臣请求给大王打个比方。从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户人家,丈夫在外当官,三年不归,他的妻子爱上了别人。作丈夫的要回来的时候,那奸夫害怕了,问怎么办?妻子说,不用担心,我已备下毒酒等他回来。 

 “不久,丈夫回到家中,妻子令妾给丈夫斟酒。妾知道妻的阴谋,寻思道,我用此酒给主父喝,会害死主父;把这件事告诉主父,主父又会把主母赶出家门,于二者之间作选择真难,不如倒了它。于是就假装被绊倒,把毒酒全给洒了。 

 “妻立即对丈夫说:你从外地回来,我为你特备了美酒,而妾却不小心,全给洒了。丈夫不知内情,就把妾绑起来鞭答。妾之所以受鞭答,就是因为忠信。这正好说明,坚守忠信有时也会获罪。而今臣那些所谓的过错,不幸和这件事差不多。” 

 “寡人不是申斥了那些大臣吗”燕昭王激动得满面通红:“就是日后有人再来说三道四,寡人也不会随便问罪爱卿的!”“有大王这句话,臣也就放心了。”苏秦说罢,从袍袖中拿出一卷绢帛,郑重其事地献了上去。 

 昭王张开绢帛一看,只见上面写道:“让巨打进齐国内部,去离间齐、赵关系。使齐国西与宋国疲于交战,南与楚国因顿交锋,不断削弱齐国的力量,为燕国攻齐作好准备。” 

 “爱卿亲自作此反间,太过危险,万一被齐王发觉,会被处以极刑的。”燕昭王收起绢帛子,不无担忧地说。 

 “臣从小师从鬼谷,擅长揣情摩意,飞箝(研究人之好恶,俟其竭情无隐,因而箝制之。)抵山戏(钻营),不至于暴露身份。但是,臣最为担心的,是在燕国内部,要是有人将臣出卖给齐王,那么臣的死期也就到了。” 

 “燕国臣民都对齐国恨之入骨,怎会弃国家利益于不顾而出卖爱卿呢?” 

 “臣要是在齐国富贵了,大王身边的人就会不信任臣;臣要是在齐国地位卑贱,他们又会觉得臣没有本事;臣要是受到重用,他们又会妒忌臣。齐国对燕国有什么不利的地方,他们会归罪于臣;天下诸侯不与齐国为敌,他们又会说臣受了齐国的恩惠,善于为齐国出谋划策;天下诸侯与齐国为敌,齐国人将不再信任臣,他们就会把臣出卖给齐王。总之,他们都有充分理由置臣于死地,而臣却没有任何辩白余地。” 

 燕昭王被说得哑口无言,这苏秦果然厉害,事情还没进行,就知道未雨绸缪。看来要利用这种人,还须想些办法刺激他。“既然如此,爱卿就不要前往齐国了。寡人实在不忍心让爱卿为了燕国而身遭不恻。” 

 “不,大王误会了。”苏秦动情地说:“臣乃洛阳布衣,凿墙为门,以桑木为户枢,过着被人瞧不起的贫寒生活。是大王擢臣于民间,拜臣为上卿,又赐金万镒,供车百乘,让臣扬名于天下,此大恩大德,臣今生今世也报答不完。现在臣留在燕国,坐享荣华,不能替大王分忧,想起来实在汗颜。如果大王让臣去齐国,暗中做些有利于燕国的事,就是因此而死,也死得其所。” 

 “爱卿果然忠勇,而且言必信,行必果,真令寡人感动。”燕昭王移席靠近苏秦,亲切地说:“寡人马上派出高车,带上重礼,送卿前往齐国。” 

 “不可。齐国一向害怕大王举兵复仇,因此才在边境陈兵数十万,如果大王公开送臣前往,齐王必生疑心,不但反间不成,而且还会惹出许多麻烦。” 

 “那怎么办才好” 

 “臣假装得罪大王,大王发怒欲处死臣,臣于深更半夜逃离下都,投奔齐国。” 

 “这,这不是行苦肉计” 

 “正是。臣逃入齐国之后,大王还要装做余怒未消的样子,于大庭广众之前,宣布处以五马分尸之刑。” 

 “此计虽好,但也太过残酷了,寡人于心不忍…”“不以酷刑,就不能骗过齐王。” 

 “好吧。”燕昭王竭力压抑内心惊喜,说:“只是太委屈爱卿了。”“这事还要绝对保密,决不能透露给大王身边任何一个人。”“放心。”燕昭王愉快地回答:“事成之后,寡人擢卿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