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

第4章 金兀术惊魂

 第4章 金兀术惊魂 

 绍兴四年八月初一日。 

 天刚破晓,李成就来到汴京宣德门外,此时,城门尚未打开,他只好在大门外高声呼叫: 

 “开门,开门。” 

 “谁这么早叩门?”守城齐兵懒洋洋的声音。 

 “我是左路军元帅李成,快开门。” 

 &34; &34; 

 守门的兵士毫无动静,尽管李成一直呼叫,许久过去了,既不开门,也无声息。 

 李成沮丧地在大门口的一只石狮旁坐下。他摸一下自己已经丢失了元帅冠帽的头,看--眼自己身上破败的元帅官服,顿觉自己像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像一只被主人遗弃的丧家之狗,一阵又一阵狼狈、失意之感从心头油然而生。 

 在新野和宋军的最后--战中,李成机警地躲过岳飞的-- 支丈八铁枪,巧妙地挡过岳云的一双八十斤闷锤,施展“金蝉脱壳”之计,去掉元帅头盔,乘黑混在溃散的士兵之中,才得以逃脱被岳飞父子活捉的厄运。 

 逃脱后,他独自躲在南阳卧龙岗武侯祠里睡了整整三天三夜。 

 他之所以睡三天三夜,并非是因为疲惫。他体壮如牛,即使通宵不睡,次日打战仍然精神抖撒;而是因为他没有想好下一步该如何走?他开头觉得无脸见刘豫,曾想就此解甲归田,回到河北雄州家乡,过一种隐居的生活。但他又不甘愿就此罢休。心想自己膂力过人武艺高强,从十八岁担任捉杀使起就以骁勇闻名于世。金兵南侵,他聚众五万,割据江、淮之间,不幸被刘光世所败,遂受招安为舒、蕲、光、黄四县镇抚使。一身不凡的武艺,又带着五万兵马的资本,在受招安时朝廷仅仅安排他当个比统制还低一级的镇抚使,这叫李成心里怎么会平衡?因此,绍兴元年正月,他又揭竿而起,自封为王,占据江、淮、湖、湘四路,连兵十万,攻陷江州、筠州,进攻洪州,正欲乘胜攻打越州捉拿赵构时,偏偏又受到正副招讨使张俊、岳飞二大将的联手围剿,终于把苦心经营的十数万兵马毁于一旦。在此走投无路的情况中,刘豫收留了他,封他为左路军元帅,比起宋帝赵构来,还是齐帝刘豫对自己好。他想,即使襄阳等六郡得而复失,他还是骁勇能战,凭刘豫的宽弘大度,应该会原谅他的。于是,他回到了汴京城,准备向刘豫负荆请罪。 

 城门“依呀”一声打开了。李成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破门而出的竟是坐着御辇的大齐皇帝刘豫。 

 “皇上,我败在岳飞之手,吁,吁------”李成像一个被人欺负的小孩子见到父母时那样,趴在地上委屈地嚎啕大哭起来。 

 “爱卿请起,胜败乃兵家之常事。何必因败绩而颓丧?”刘豫趋前扶李成起来。 

 “谢皇上不杀之恩。” 

 “朕闻失败乃成功之母,怎能因一次失败便滥杀大将?来,挚上坐,一起到讲武殿去!”刘豫破例地让李成坐在自己的御辇上。 

 在御辇内,君臣俩随着辚辚车声,谈论着这次京西六郡得而复失的惨痛教训。 

 “皇上,臣想来又想去,还是我的智谋不如岳飞。”李成诚惶诚恐地说。&34;是呀,不然你有二十万之众怎么会败于他的二万兵马 

 呢?难道岳家军个个都是三头六臂的怪人不成?&34; 

 刘豫虽然笑着说,但他心里并不轻松。当他刚闻知岳飞 

 一举攻占襄阳等六郡时,惊恐不安,一夜直做恶梦,次日竟头 

 疼得爬不起来。但他不愿把自己的惊恐暴露在僚属面前。他知道,作为一国之主,越是遇到挫败,越要镇定沉着,惊慌失措于事无补。 

 “皇上,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李成有些沉不住气。 

 “以爱卿之见呢?&34; 

 刘豫其实早想好了几项决策,但他不愿先说出来,他想听听这位勇而无谋的元帅意见。 

 李成沉吟良久,欲言又止。 

 ”说吧,朕一向广开言路。“刘豫鼓励道。”皇上英明,臣一切听皇上旨意。“李成嗫嚅道。”面对智勇双行的对手岳飞,你不得不开动脑筋。不动脑筋,智不如人,不懂得用计,兵再多也枉然。说吧!说对了有赏,说错了不罚。“ 

 见刘豫一直鼓励,李成只好说道: 

 ”一要向金主搬兵;二要联合杨幺军马;三要派人刺杀岳 

 飞。“ 

 ”这三项主意都很不错,只是岳飞天生神力,又多机谋,派出的杀手怎能近身?即使近身了又怎么能够杀死他?“刘豫质疑道。 

 ”听说岳飞出征,不带家属,孤身一人,身边没有女人陪伴,我们可以收买一位中原美女献给他为妾,乘夜间熟睡时杀他。你看如何?“李成胸有成竹地说。 

 ”朕闻岳飞清廉寡欲,一向不近女色,他怎么会要美人?即使他要美人,两军对敌,你死我活,你有什么办法把美人送到他的身边去?“刘豫当然不赞成。 

 但李成还是不死心,沉吟片刻道:&34;我有办法把美人送去!&34; 

 刘豫本想问他用什么办法,御辇已经在讲武殿门前嘎然而止。早已站在殿门口等候的完颜妃嗔怪道: 

 “皇上,你怎么独自一个人去接李成?害得我急出一身冷汗。难道你忘了上次在太庙遇刺之事吗?&34; 

 ”那个杀手是谁?“李成突然问。 

 ”他自咬舌头,不说。只好把他结果了。“刘豫道。 

 2 

 八月九日上午。 

 燕京城天高云淡,秋阳和煦,秋风送爽。大病初愈的五一九岁金太宗,由都元帅粘没喝、副元帅讹里朵、左监军挞懒、右监军兀术等文武大臣陪驾,到西山登高看风景。 

 看罢风景,金太宗一行刚刚回到行官,刘麟和他的两名随从就来到大殿门口, 

 ”刘将军何故到比?“兀术从行宫退出来,遇上刘麟。”大将军,末将刘麟奉父皇之命,求见大金皇上!&34;“皇上大病初愈,更兼刚才登山疲劳,明天再见吧!”兀术一挥手,叫刘麟退下。 

 “不,军情紧急,望大将军作成!”刘麟俯身央求道。“我说明天见就明天见,走吧!”兀术坚决道。“监军同谁讲话?”元帅粘没喝从宫里走出来。刘麟见元帅粘没喝出来,如遇救兵,赶忙转向他连连拱手行礼,说道: 

 “元帅,大齐刘麟奉父皇之命,求见大金皇上。事关军国大计,求元帅成全!&34; 

 粘没喝向兀术看一眼,下令道 

 ”让他进去吧!&34; 

 “是。”兀术只好点头同意。刚刚换好便服的金太宗皇帝,听说藩辅国诸路兵马大总管刘麟到来,倒也乐得接见。刘麟跪伏于地,连连叩拜,哀声诉说岳飞攻下六郡,刘豫惊恐的事由,请求大金皇帝派兵增援,以便一举歼灭南宋,使天下子民尽归大金皇朝。 

 刘麟也是一位文武皆通的人才,他言语恳切,在场文武官员听后都深表赞同。 

 唯兀术一人例外,他站起来反对道: 

 “江南地区低洼潮湿,而今士马疲惫,粮食积储也不丰足,恐怕现在出兵援齐灭宋不会成功。” 

 “右监军,你这是不顾将来,只求眼前偷安而已。”粘没喝很不客气地说。 

 “元帅言重了。我兀术南征北战,从不顾及个人安危,更不想眼前偷安享乐。我想出兵对我大金没有好处,所以反对。再说大齐有太子军三十万之众,足以同南宋二十万兵马抗衡,何必动用我大金力量呢?”兀术辩解道。 

 “皇上,臣以为大齐乃是我大金的子国。子国有难,父国理应派兵援助。而且金、齐两国土地连成一片,唇齿相依。莫非我们不懂得唇亡齿寒之理么?臣以为应该出兵抗宋援齐,以保卫我大金山河!”挞懒力主出兵。 

 “左监军说的很是。如今岳飞已收复京西六郡,势必趁胜入寇中原,以至北侵我大金。欲想巩固大齐,必须”以攻为守&39;,南伐大宋。臣请皇上下定决心,派兵援齐。“粘没喝极力支持出兵。 

 副元帅讹里朵道: 

 ”皇上,臣愿和左都监带领兵马五万,支持齐国讨伐南宋。“ 

 金太宗沉吟良久,下旨道: 

 ”可以出兵五万,由副元帅和左监军带领。不过,兀术知道南宋地形的险易,由他另行统帅两万兵马作为前锋部队开路。兀术即日便可先行。“ 

 ”臣遵旨!“讹里朵、挞赖、兀术同时伏地叩头。3 

 八月三十日傍晚,赵鼎从德安回到阴雨绵绵的杭州城时,便兴致勃勃地入宫,把岳飞的上疏面呈给高宗。 

 但赵鼎万万没有想到,高宗接过岳飞的上疏之后,未待阅览,就当面宣布变动赵鼎的职务: 

 “朕命你都督川、陕、荆、襄各路军事。” 

 赵鼎刚听到的新任命时,心中不由得格登一下。心想,这肯定有人乘他外出之机向高宗进谗言,离间了他和皇帝的关系,才将他调出中枢。尽管参知政事和都督皆为从一品官阶,但毕竟内官和外官有别。 

 “皇上,臣乃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对兵家之道一窍不通,那有才能督师作战?臣闻量材使用,方为良策。盼皇上收回成命。”赵鼎恳切推辞道。 

 “四川极盛,财赋半天下,朕尽以付卿;卿可自行任免、升降所属官吏,朕不遥制。且国难当头,为臣者须文武兼备方好。朕诏命已出,泼水难收,莫非卿要抗旨不成?&34; 

 赵鼎见高宗决心已下,再说无益,便连连叩头道: 

 ”臣遵旨谢上。“ 

 ”爱卿请起,赐坐。“ 

 赵鼎刚在皇帝面前坐定,右相朱胜非便匆匆进来。行了君臣礼之后,他也在一张布墩椅上坐下。 

 三人各自喝着手中之茶,都不讲话。便殿里一时静得可听到相互的心跳。 

 ”赵爱卿即将远行,还有什么事需要商议?“还是高宗先发话。 

 ”臣才疏学浅,又是文官,却担负着总督各路兵马的重任,这难免有的老将不服。臣奏请皇上赐臣一柄尚方宝剑,便宜行事,确保令出必行:“赵鼎奏道。 

 ”这好办。“高宗点头。&34;皇上,臣闻为帅之道,以德感人,以理服人,岂可凭借龙威,滥杀无辜?这尚方宝剑,臣以为不可轻易授予,否则人心惶惶,还有谁肯卖命杀敌?“朱胜非奏道。 

 ”赵爱卿有关便宜行事条件,待明日早朝再议吧!“高宗下了逐客令。 

 赵鼎冒雨回到府邸。他觉得四肢无力,只囫囵吃了一碗绿豆稀粥,便上床休息。 

 但是,他一躺下更想起自己这次职务突然变动的事。本来朝廷平级调动一个宫员的岗位是很正常的。然而,赵鼎却怀疑他的变动是小人挑拨所致。这个小人就是他平时无私地辅佐的朱胜非。朱胜非虽也是太学生出身,但德才平庸,一枝笔在他手上有千斤重,办事拖拉而又繁琐,要不是我这位参知政事赵鼎在朝中撑着,他怎么能肩负起一个日理万机的宰相任务呢?没想到他妒贤忌能,在皇帝面前用”间“把我排挤出中枢。看来,自己太大意了,只懂得”害人之心不可有“,却不知”防人之心不可无“。现在,是你朱胜非不仁,而不是我赵鼎不义,看我略施小计,便可把你的右相冠冕摘掉。 

 赵鼎想到这里,便从床上爬起来,挑灯伏案,一挥而就了两篇奏折。第一篇上疏很短: 

 ”会霪雨连绵,宜下诏恳求直言,以感天地“。第二篇奏折较长,其文曰: 

 建炎三年五月,陛下派枢密使张浚出使川、陕,当时国势百倍于今天,张浚有补天浴日之功,陛下有砺山带河之誓,君臣相信,古今无二,而终致众人非议,以至于被贬官放逐。所谓丧师失地,浚则有之,然未必如言者之甚也。大抵专点陟之典,受不御之权,则小人不安其分,谓爵赏可以苟求,一不如意,便生怨望。是时,蜀中士人以至于有悬金募人到宫阙控告张浚,以无为有,何以自明?故有志之士,欲为国立事者,每每以浚为戒。今臣无浚之功,当此重任,去朝廷远,恐好恶是非,行复纷纷于阙廷之下矣。现臣所请兵,不满数千,半皆老弱,所备金帛甚微,荐举之人,诏命甫下,便遭弹劾。臣整日侍奉圣上,陈述事情已经很难,况且在千里之外乎?望陛下能怜悯臣下孤忠,使臣下得以陈述四体,以稍慰陛下西顾之忧,则不胜幸甚! 

 写完两篇上疏,赵鼎皆重抄一遍,又分别读了两遍,方上床就寝。可此时,已闻到报晓公鸡的声声啼鸣了。 

 4 

 往年杭州的八月,多半是秋高气爽的艳阳天。可是,今年的八月却霆雨连绵,不见有霁天,更不用说有日头了。高宗根据赵鼎的上疏,下诏恳求直言。 

 侍御史魏石是赵鼎的老部下,对赵鼎被朱胜非排挤愤愤不平。他在探访老上司赵鼎之后,便乘机弹劾道: 

 “朱胜非为相数年,毫无建树。只知蒙蔽主聪,致于天遗。”朱胜非仅仅一念之差,在皇上面前说了赵鼎引岳飞为朋党以活名钓誉等几句微词,高宗在一气之下便把赵鼎逐出中枢。事后,朱胜非心中颇为不安,现又遭到魏石的弹劾,更感到自己在朝廷中难以立足,他想了一夜之后,便自请去职。 

 高宗顺水推舟,将朱胜非罢相。 

 赵鼎闻知朱胜非罢相,很是幸灾乐祸一阵子。心想你朱胜非能用间害我,难道我赵鼎不会用“反间”报答你么? 

 高宗看到赵鼎的第二份上疏,是在过了十天后的早朝前。 

 这第二份上疏写得淋漓透彻,慷慨激昂。他读着读着,竟读出两粒晶莹的泪珠来, 

 此时他不但对赵鼎的调动有所动摇,对经略关、陕立下汗马功劳的原枢密使张浚,因被朱胜非、吕颐浩和御史中丞辛炳等人的弹劾而“落职奉祠,福州居住”,也开始后悔起来。他开始意识到,朝廷中的文臣武将因个人之间的恩怨而互相倾轧,将是宋祚中兴的一个障碍。他忽然记起岳飞对他说过的那段话:&34;倘若皇上英明,从谏如流,辨忠奸,识真假,赏罚分明,量材用人,哪个文臣敢贪钱,哪个武将会惜死?&34;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哪!”高宗坐在御案前捶一下已感酸痛的腰,自言自语地道。 

 然而,还有更难的事摆在他的眼前呢。 

 高宗低头看一份加上“引黄”的文书,只见上面写道:“刘豫向金乞援,金主遣讹里朵、挞懒、兀术率金兵共七万响应刘豫。刘豫令其子刘麟、侄刘猊与金兵合师,分两道入侵,骑兵自泗州攻滁州;步兵自楚州攻承州,大有吞并江南的气象。 &34; 

 ”这么重要的事,竟不当面禀报。“高宗怒斥一声,顿觉头痛难忍,不禁双手抱头,闭眼静坐在龙椅上。 

 ”皇上,臣赵鼎已备好赴川陕行装,现前来辞行,望皇上保重。“赵鼎叩头奏道。 

 高宗仿佛急难中遇到救星似地,立刻站起来道:”金、齐联手入寇,国势阽危,卿岂可离朕而去?&34;“臣赴川陕任职的诏令已下十天,常言道,泼水难收,圣上岂可收回成命?&34; 

 赵鼎不知自己为什么要如此赌气地说。高宗对赵鼎并不予计较,倒是从”收回成命“这句话中想到了对策,便下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