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

第1章 失街亭(第2页)

 有一夜,曹操又梦见四马同食一槽,这使他更加惊恐。槽者曹也,这岂不应证司马氏要吃了曹氏吗?这还了得! 

 为了试验司马懿到底有无鹰视狼顾之相,曹操特地把他叫来,令他在前面步行开路。是时司马懿还是一个军前司马,曹操看他行出五十步开外,忽然大声叫道: 

 “司马听令!&34; 

 司马懿听了,觉得别扭。不知道曹丞相是在叫唤自己呢?还是叫唤别的军前司马。他立刻站定,回首看个究竟。但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一回首竟给他终生带来麻烦, 

 曹操见了,立即惊得面如土色,原来他身子朝前不动,面向后直视着曹操,这只有狼犬才能这样回顾,此人确实有鹰视狼顾之相。 

 曹操想起那个梦,又证实了关于他的传闻,本想找个借口把他杀了,又恐用人之际,杀了一个贤才,使天下名士寒心,自绝招贤之路,只好留他一命。但他暗暗告诫儿子曹丕以及亲近之臣:司马懿鹰视狼顾,不可赋予兵权。 

 然而曹丕却是得助于司马懿之能,才谋得太子之位。曹操死后,他禅汉立魏,也得力于司马懿带头劝进之功。曹丕并不把曹操的告诚放在心上,不但赋予兵权,进位骠骑大将军,临终还请他做托孤大臣,并且遗诏太子曹睿”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其中当然包括三公之一的司马懿了。 

 魏明帝曹睿虽然对他存有戒心,将他排挤出京都,只让他挂个顾命辅政的空名,但是还让他督荆豫二州军事。 

 ”高祖武皇帝说这话至今有二十几年了。常言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些年来,也未见此人有何异志,反倒见其忠心,连文皇帝生前对他也十分倚重,咱们为什么不敢用他呢?&34; 

 钟繇认为,眼下蜀军大举犯境,国家正是用人之际。起用司马懿,只让他领兵御敌,并没有让他参与朝政,无伤大局,也没有什么后患,不过人尽其才罢了。 

 华歆见钟繇不以为患,反而十分赞赏司马懿的才干。就转身对王朗道:&34;太傅恐怕是被他的假象所惑,全然不知何为韬光养晦。司徒老大人,你同司马懿星是儿女亲家,你可不能糊涂呀!&34; 

 王朗也对司马懿多所顾忌,他倒不怕三马同食一槽、司马氏吃了曹氏,而是怕这个亲家安西功成,尾大不掉,回到朝廷参政,夺了他的大位。 

 司马懿才五十几岁,几经沉浮,历尽磨难,他的经历足以说明,不论明争暗斗,他的手段都十分高明。王朗和华歆、钟繇都是七十几岁的老朽,和这个年富力强的司马懿,不用较量几回合,都会纷纷败下阵来。 

 他不明白老太傅钟繇为什么会看重这样的人,为这个令人忌畏的人重掌大兵、重回朝廷大开方便之门。这简直是养虎遗患,既害朝廷也害自己。 

 “皇上,司马懿督荆豫二州之兵,防的是东吴和汉水以西李严的蜀军。近闻新城太守孟达与李严暗中来往。如果司马懿北上抵御孔明的蜀军,孟达趁机反叛,李严的蜀军渡汉水直扑洛阳,岂不是前门拒狼,后门进虎?&34; 

 王朗这样说,虽是阻止司马懿领兵北上的借口,却也是实情。孟达本是蜀将,不得已才降魏,领新城太守,手下几万兵马都是他的旧部。此人反复无常,如果真如王朗说的那样,趁司马懿北上,荆州空虚,他趁机反叛,引蜀军渡汉水,那就会出现不堪想象的严重后果了。 

 王朗想给明帝和众大臣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他是从国事考虑,司马懿不能动。司马懿镇守的西南大门,也关系两京安危,他在那里同样重要。 

 朝议没有结果而散。魏明帝回到永宁官,又问孙资道: 

 ”大臣所论,谁是谁非?&34; 

 孙资从头至尾随明帝参加朝议,大义凛然、大公无私的议论,令他钦敬。但他们背后的忌讳和隐衷,他也心中有数。 

 华歆是“曹魏篡汉”最得力的功臣,曹魏的兴衰,与他的荣枯生死攸关。司马懿若有篡位之心,他就首当其冲。他自然会不顾一切反对司马懿掌握机动之兵,节制全国兵权。 

 王朗保举曹真,既是出于公心,也是怀有私念。那是因为王朗儿子王肃的女儿是司马懿的儿媳妇,他既不敢过分亲近司马懿,而得罪权势显赫的大将军曹真,也怕司马懿功成回朝,挤了他的司徒之位。 

 钟繇不知是出于什么动机,这样抬举司马懿?难道他真的相信司马懿将来贵不可言?所以他现在就开始讨好,给自己的家族留下好处。 

 总而言之,各位大臣的主张,表面上都冠冕堂皇,背后都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现在魏明帝叫他来评判谁是谁非,真是难死了他这个小尚书。他知道司徒、太尉、太傅乃朝中三公,位极人臣,又是三朝元老,根深蒂固。他们三个人,谁都不能得罪。 

 大将军曹真统全国之兵,是一个实权派,更惹不起。 

 司马懿是一条潜龙,也不能留下积怨。 

 然而皇上的问话是不能不答,他更不能在皇上面前,表现出毫无见地。 

 “启奏皇上,小臣听了各位的议论,以为所说的,各有道理!”他思索片刻,就这样回答。 

 “你这是真话呢?还是怕得罪权势,敷衍于朕?”魏明帝听他这样说,等于没有说,大为不悦,一针见血地反问。 

 “小臣说的都是真话,岂敢敷衍皇上。”孙资急忙跪地请罪。“既是各有道理,那就不用另选御敌统帅,各镇兵马原地不动了?”魏明帝听了他的话,就这样自问自答。 

 “皇上圣明!”孙资眼睛发亮,望着魏明帝,这才说出自己的主张:“臣以为暂且不动,只请曹真大将军兼御蜀将赵云的箕谷之敌,再看情势而动,大臣们就无话可说了。” 

 魏明帝沉思片刻,就令孙资草诏下旨,旨命夏侯璪抵御祁山,大将军曹真兼御箕谷蜀军,各兵马暂且不动。 

 他也不愿看到朝议争论不休,造成三公不和,使各种矛盾表面化。4 

 孔明率军取道陇右,攻打祁山。一路军阵整齐,号令严明,声势浩大,祁山魏军不战自退。 

 蜀军占领祁山之后,孔明令后军镇守祁山,左军屯驻兆阳,右军进据上圭。自率中军越过天水,直扑南安郡。 

 这是陇西第一重镇,西连天水,北抵安定。此郡壕深城峻,易守难攻。孔明令罗安推车亲自到城边周围看了一遍,就回寨升帐而坐,众将环立听令。 

 按照常规,丞相攻城,一向都是先易后难,先近后远,挑弱的先打。此次却不一样,捡硬的碰。众将知是用计,也不多问。 

 孔明令魏延、王平率军埋伏安定城外,又令马岱、廖化率军埋伏于天水路上,自率中军,日夜攻打南安。 

 南安郡太守杨陵见孔明连日攻城,心里暗自纳闷。人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今日相见,却是虚言。 

 南安郡兵强粮足,城池坚固,沟宽壕深,且有天水、安定两郡遥相呼应。蜀军远道而来,宜求速战;攻打南安,没有半年工夫休想得手。兵书上常说:攻其不备,避实就虚。孔明反其道而行之,实在令人不解。 

 陇西三月,已经春暖花开,夜里却还寒意袭人。杨陵披甲执剑,整夜都在城头督军守城,不敢有丝毫放松。他望着旋而拥来、又旋而退去的攻城蜀军,总觉得这里面有鬼。 

 他才四十出头,已任南安太守多年。这几年西北无战事,年年奉旨固守待变,寸功未立,苦无施展才能之机。此次蜀军犯境,而且重兵聚在南安,正是破敌建功之时,他不能错过机会。 

 这几天他总是夜间亲自守城,白日稍事休息。既不上表告急,也不向天水、安定二郡求援。他料南安凭着城固粮足,至少可以坚守半年,而蜀军根本就经不起半年的消耗。 

 守住南安,就意味着大败蜀军,这正是以逸待劳,事半功倍的好事。天就要亮了,蜀军白天攻城,完全暴露在无遮无拦的护城河下。一阵檑石,就可以将其打退,用不着他去操心。有几员副将坐镇守城,南安郡就平安无事。 

 杨陵一边这样想,一边从马道慢吞吞往城下走去。才到城门洞,忽听城外马嘶人叫,杀声阵阵。 

 他赶紧折身返回城头,他怕守城将士一夜疲劳,被蜀军乘虚而入。 

 天刚蒙蒙亮,放眼望去,城外却不是蜀军攻城,而是两军兵马对阵厮杀。魏军为首的大将金盔金甲,手提砍刀,骑一匹白马,率大军冲破敌阵,朝城下蜂拥而来。 

 到了城下,才看清帅旗上书“魏安西将军雍凉都督夏侯璪”。原来是夏侯璪都督亲率大军,来解南安之围。杨陵不敢怠慢,急忙开城,命令兵士打开城门放下吊桥,迎都督进城。 

 他站在城门洞里恭候,心里却怨:我这里并无告急求援,你来干什么呢? 

 夏侯璪进城下马,早有人替他牵马提刀。杨陵带甲跪地,却道:“多谢都督击退蜀军,解了南安重围!&34; 

 ”诸葛亮号称八万大军,其实不堪一击!“夏侯璪眯着金鱼眼笑道。 

 话刚落音,忽见参军程武血人血马,一阵风似地冲进城门哭叫道: 

 ”启禀都督,咱们中计了!&34; 

 原来夏侯璪只率二万大军来救南安,蜀军故意让过中军,让夏侯璪进城后,就把左军、右军后军拦在城外。一阵血战,魏军大败而逃,现在又把南安围得铁桶一般,水泄不通。 

 夏侯璪呈禀,立即惊得手忙脚乱,急急登城看了究竟。杨陵及南安众将士,赶紧尾随在后,簇拥而上。 

 黎明中,众人放眼四望。不过片刻之间,夏侯璪带来的援兵,就败逃净尽,无影无踪。只见城下尽是蜀军,众军齐喊: 

 “夏侯璪快降!夏侯璪快降。 &34;&34;原来他们设下圈套等我来钻,我这是自投罗网呀!“夏侯璪不由惊叫。 

 杨陵这才恍然大悟,孔明为何要围南安,他们是为了钓夏侯璪这条大鱼! 

 ”程参军,快修告急文书,命令天水、安定两郡兵马来救南安,保本督杀出重围!“夏侯璪急叫。 

 参军程武却站着未动,他望望夏侯璪,又望望城外齐声呐喊的蜀军,正色道: 

 ”现在不但不能调天水、安定二郡兵马增援,还得命令他们按兵不动。“ 

 ”为什么?“夏侯璪把金鱼眼瞪得鼓鼓的,莫名其妙地望着程武。 

 程武是曹操最得力的谋士程昱之子。军中都知道他智能出众,谋略与其父相比,毫不逊色。然而现在中了诸葛亮之计,都督被困,南安危在旦夕,他为什么不思调兵援救,反而还要天水、安定二郡按兵不动呢? 

 在众人期待之中,程武说出了孔明的真正意图: 

 ”都督,程武以为,诸葛亮此计不在都督身上,而是为了天水、安定二郡!&34; 

 夏侯璪还是莫名其妙,杨陵这时才完全明白。诸葛亮围南安,是为了引夏侯璪来解围,现在夏侯璪是为了迫天水、安定二郡出兵。 

 夏侯璪是他们的都督,又是皇家驸马,谁敢见死不救!只要天水、安定的兵马一动,诸葛亮就会乘虚夺了二郡。二郡。二郡一失,南安失去屏障,成了---座孤城,孤立无援,蜀军唾手可得。 

 这真是绝妙的三步棋!可悲的是,三步棋诸葛亮已经走完了二步,要是没有程武点出,他杨陵也看不出来,杨陵见夏侯璪还没有明白过来,也大声劝道: 

 “都督,南安城固粮足,最少可以坚守半年,都督不用担心。程参军所说极是,赶紧下书天水、南安,命令他们按兵不动,以保二郡!&34; 

 夏侯璪还是拿不定主意,城下蜀军齐声呐喊,吓得他心惊肉跳。 

 “都督,趁蜀军合围还有漏洞,赶紧派人下书,否则就出不去了!”程武急得大叫。 

 夏侯璪听到“出不去”,更是惊慌失措,结结巴巴道: 

 “你们看怎么好就怎么办吧,可不能害了我呀。 &34; 

 可是派出去下书的人,-----都被蜀军擒获,这一招孔明早有防备。 

 孔明看了夏侯璪下达给天水、安定二郡按兵不动的命令后,连声感叹:中原多人才,不可轻视,连夏侯璪的手下,也有人能识破他的用兵之计。 

 当夜,孔明秉烛细阅夏侯璪之书,又模仿他的笔迹,重写了二份命令。再在帐下挑选二名机小将,叫他们依计而行。 

 安定太守崔谅,早闻蜀军围了南安,近日又闻孔明困了夏侯璪,十分惊慌。意欲发兵增援,寡不敌众,自投罗网;按兵不动,又恐南安有失,丢了夏侯璪驸马,朝廷问罪。 

 正犹豫不决,忽报都督使者投书到,崔谅赶紧请进,来者道是都督帐下小将裴绪。 

 崔谅看书,确是夏侯都督亲笔,命令天水、安定二郡火速派兵援救南安。 

 裴绪见崔谅看过书,还无出兵之意,也不催促,只是催要公文回执,以便向都督交令。 

 崔谅写了回执,盖了官印,不敢迟疑,立召众官商议。众官都担心不救驸马而坐罪,力劝太守出兵,崔谅还是未动。 

 又过了二日,却听天水已经出兵,崔谅不敢再等,点起人马离城而去,只留文官守城。 

 崔谅先向安定城外慢慢而行,他想让天水的兵马先到南安,以免他的人马孤军深入。 

 兵出安定不到五十里,忽然--声炮响,一彪人马拦在前面,为首者乃蜀军大将王平。王平也不打话,挥军掩杀过来。 

 崔谅大惊,知有不妙,急忙率军回头,急急往安定城逃去。才到安定城下,又见城上乱箭封来。蜀军大将魏延站在城头大叫道: 

 “吾已取了安定,崔太守何不早降?&34; 

 崔谅见安定已失,身后又有王平追军,知无退路,下马投降。孔明得报安定收复,心中大喜,也料天水郡近日可得。即令三军加紧攻城,以助马岱、廖化,水到渠成地智取天水。 

 忽然探马来报,马岱、廖化依计埋伏于天水道上,待天水兵马出城,趁虚欲夺天水,不料却是魏军之计,马岱、廖化反被包围,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天水也有人,识吾玄机!“孔明听罢惊道。 

 原来天水太守马遵也得夏侯璪所派使者所投之书,也怕朝廷追究坐视不救之罪,点齐人马,要出发。忽然帐下一人拦住马遵道: 

 ”此乃诸葛亮之计,太守不可出兵离城!&34; 

 “此人是谁?”孔明急问。 

 来人又道,他是马遵帐下中郎将,姓姜名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 

 “他是如何识破吾计?”孔明又问。 

 原来姜维认为,南安被困,水泄不通。投书者不过一名不知名的小将,他有何能杀出重围求救,他断定这是蜀军假扮,引诱太守起兵出城之后,趁虚城。 

 他又教马遵将计就计。然后假装出兵,引马岱、廖化攻城,反把他们包围在天水城下。 

 孔明听罢又叹道: 

 “中原多人物,每战都不能掉以轻心。” 

 当即令吴懿、刘琰去守安定,替出魏廷、王平,来攻南安,自率三军亲赴天水。 

 天水太守马遵听姜维之计,大败马岱、廖化之后,就欲乘胜增援南安,解夏侯偓驸马之困。维又劝道:蜀军虽败,必定卷土重来。兵马宜回天水坚守,以逸待劳。蜀军久攻不下,必然自退。马遵此时已知安定失守,不敢轻举妄动,就听姜维之言,兵回天水,凭城据险而守。 

 果然次日就见孔明亲率大军,来到天水城下扎营。马遵更加信服姜维之智,便委以守城之事,让他节制兵马。 

 不料孔明一边攻城,一边分兵杀向冀县。 

 冀县乃是姜维的老家,家中还有老母在堂。姜维一向事母至孝,唯恐有失,就向太守马遵说,冀县乃天水粮仓,冀县有失,天水不保,他愿领兵前去防守。 

 马遵也知冀县关系天水安危,此时手下别无良将,就允姜维所请,分兵三千,让他领去镇守。 

 姜维领兵去后,只见蜀军攻城更急,不时有蜀军攀上城头厮杀,天水兵马损失日重,马遵后悔不该让姜维分兵去守冀县。 

 一天夜里,忽然士卒来报,姜维降敌,亲率蜀军攻城。马遵不信,急忙披挂,直上城头察看真假,火光中果见姜维在城下挺枪勒马,指挥蜀军攻城。那都是一些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姜维最知底细。 

 马遵想大声责问姜维,何故背恩叛国降敌,却因距离太远,加上杀声阵阵。他就是叫破唉咙,姜维也听不见。 

 手下有人告知,姜维家在冀县,家中还有老母及许多财产,他见蜀军势大,知不可守。先是用计败了蜀军,提高他自己的知名度,后又借口分兵守冀县,实是早有降意。这样他降了蜀军,既增了自己身价,又保住家财无损,马太守完全被他瞒骗了。 

 马遵听了,更是后悔不迭。 

 其实,姜维降蜀可以说是将错就错。他领兵一到冀县,就遇马岱、廖化之军。二将本是姜维手下败将,战未几合,二将便逃,姜维引军入城。 

 兵到城下,姜维发觉有异。城头虽有魏军旗号,却不见魏兵防守,而且城门洞开,好像等他进城,他急忙勒住马首,回头对众军喝道: 

 “冀县已失,城内有蜀军埋伏,快回天水。” 

 说时迟,那时快,只听一声炮响,城头蜀军齐立,孔明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城头,对姜维笑道: 

 “姜维何不早降?&34; 

 姜维不答,喝令众军攻城。孔明又笑道:”汝可回头看看,后面是谁?&34; 

 姜维回首,只见马岱、廖化不知什么时候又杀回来了。他们立马横刀布阵在他身后,只待孔明下令厮杀。他的兵马,已经处在前后夹击之中。 

 姜维并不惧怕,挥军往回杀去。谁知马岱、廖化并不迎战,中间却闪出一条大道,让姜维过去。姜维正疑惑不解,却听孔明在背后大声叫道: 

 “汝母在城,孔明敬奉善待,什么时候想见她老人家,就回来。”姜维心中悲恨交集,只因兵少,不敢久待。一心只想快回天水,再率大军与孔明决战,效回老母。 

 他把三千天水兵马,完好无损带到天水城下,却听太守马遵在城头骂道: 

 “姜维逆贼,你已降敌,又想假我旗号骗城,真是痴心妄想!”姜维听了莫名其妙,急忙叫道: 

 “姜维何曾降敌,太守千万不可听信谣言。” 

 “既无降敌,你回天水作甚?”马道冷笑道。 

 “冀县已失,姜维这才杀回天水,请太守快开城门!”姜维急叫。马遵大怒,骂道: 

 “你也欺吾太甚,马遵再无知,也不会有眼无珠。冀城既失,你又怎么回得来呢?你带去的三千兵马为何完好无损?再说天水被蜀军围得铁桶一般,你有何能,兵不血刃,就到了城下呢?&34; 

 姜维见问,回头一看,果然三千兵马,旗号鲜明,盔甲整齐,无一人伤亡,心里完全明白孔明的用意。就对马遵大叫道: 

 ”这都是敌人的离间计呀!&34; 

 马遵哪里肯信,手中长剑一挥,城头万箭如雨一般飞去。姜维无法,只好引兵退去。 

 奇怪的是,围城的蜀军也不知都退到哪里去了。姜维率军欲与死战,却找不到对手。 

 兵马行至一处山坡,忽见孔明坐车飘然而出。后有关兴、张苞,前有马岱、廖化。姜维见状,怒不可遇。也顾不得敌众我寡,拍马挺枪,直取孔明。 

 “姜维将军且慢动武,你看谁来了!”孔明笑道。 

 姜维勒马,却见老母坐在一顶大轿上,对他喝道: 

 “我儿休要无礼,还不下马拜见丞相!&34; 

 姜维迟疑,不知如何是好。只听老母又斥道: 

 ”丞相看你是个将才,这才不忍杀你,你不要不识抬举!“姜维无奈,只好下马跪地,望着孔明一言不发,孔明走下小车,趋前扶起姜维笑道: 

 ”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平生之学,恨未得其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34; 

 姜维听罢,这才激动地叩头又拜,颤声道: 

 “多承丞相看重!&34; 

 孔明收了姜维。又听姜维招降之策,暗结梁绪、梁度、伊赏作内应,轻而易举就攻进天水,活捉马遵。 

 天水、安定二郡俱失,夏侯璪、杨陵自知南安孤城难保,也不听程武”坚守待援“之计,连夜开了西门,仓惶出逃。 

 魏延、王平立率众军围杀,杨陵为保都督逃命,被魏延一刀斩于马下。夏侯操吓得像无头苍一般,慌不择路,乱逃乱窜,分不清东西南北,眼见束手就擒。参军马谡见状,急忙在孔耳边细声道: 

 ”丞相,这草包死不得,也擒不得呀!&34; 

 孔明立即会意,赶紧喝住众将道: 

 “穷寇莫追,放他去吧。” 

 众将不敢违令,只好罢手,眼睁睁看夏侯璪逃往羌胡城而去。原来夏侯璪本是夏侯渊之子,其堂妹乃故车骑将军张飞之妻,张飞之女又是后主刘禅之后。夏侯璪与今上沾亲带故,孔明也知这层关系,所以马谡一提醒,他就放了夏侯璪,他也不愿这个草包擒回去添麻烦。5 

 魏明帝惊闻夏侯璪连失三郡,败逃羌胡城,顿足连叫:“匹夫无能,庸臣误国!&34; 

 他本欲痛责孙资”原地不动“的馊主意,但想起来却也是自己的主张,只好闭口不言,连声叹息,在心里思谋补救的办法。 

 孙资本来就有心推举司马懿挂帅,现见水到渠成,急忙奏道:”夏侯驸马之败,还真被华太尉言中了。不过皇上不必忧愁,赶紧设朝议事,大臣们自有破敌之计。“ 

 魏明帝拿不定主意,也只好依孙资之言设朝议事。他一见众臣就责道: 

 ”只因前次议而不决,才有今日之败。如今三郡俱失,长安势危,你们说怎么办呢?&34; 

 “早听老臣之举,焉有今日之败!还请皇上即刻下旨,调司马懿出兵御敌!”太傅钟繇应声出班奏道, 

 魏明帝望着众臣,看看有无两全之策,既防司马懿之势,又用司马懿之能。让司马懿打败蜀军之后,不致于成为后患。 

 太尉华歆只是--味反对。司徒王朗却望着大将军曹真,希望这位权倾朝野的皇亲,能从国是出发,站出来讲话,一锤定音。 

 曹真也顾忌司马懿,这老头一起用,就会分了他的兵权。怎奈大敌当前,自己既守两京,又防箕谷之敌,不能分身。而且遍观朝中大将,确实也只有司马懿才是孔明的对手。 

 这使他对钟爵之举,既不能反对,也不能赞同。便对明帝奏道:“皇上若是对司马懿不放心,可以御驾亲征,亲到长安督师。”钟繇听了曹真所奏,急得顿足摇头。他又颤悠悠移步出班奏道; 

 “皇上一国之主,不可轻动。臣愿以全家大小担保,司马懿出师若有后患,先拿臣一家问罪。” 

 这一奏非司小可,老太傅与司马懿非亲非故,敢用全家性命担保,完全是大公无私,一心为国,华歆等再不敢有何异议了。魏明帝当即下旨,调骠骑大将军司马懿督雍、凉二州兵马,即日率兵御敌。为防他父子专权,又封左将军张合为先锋,也只调荆、豫部份兵马随同出征。 

 司马懿在宛城,得知夏侯璪大败,就对他的二个儿子说道:“不日就有天使到,咱父子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长子司马师听了嘴上不言,心里未敢相信。朝廷对他们父子防范日深,夫必肯让他们出头露面, 

 次子司马昭也认为,他们在此防备汉水以西李严之兵和东吴之师,近来新城孟达也有反叛之意,朝廷恐怕不会动用他们北上。 

 说话之间,果然天使到。正如司马懿所料,皇上虽然授以平西全权,却只让他带去荆豫本部人马,还让张合担任先锋。他的二个儿子不置军职,连雍凉都督的大印也是临时的关防大印。 

 他明知这是朝廷防范之策,却不计较。谢过天使,接了印绶,就令二个儿子清点人马,准备出师。本部人马不过二万,司马懿却不嫌少,即日誓师北上。 

 兵马行至郊下,司马懿忽然命令,队伍转头顺淅水南下,倍道兼行,直扑新城。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莫名其妙,父亲明明奉旨北上,为何背道而驰南下,这是什么谋略? 

 原来新城太守孟达早有反意,与诸葛亮多有书信来往。近日魏兴太守申仪密报,孟达欲反,与诸葛亮关中之师成犄角之势,伺机出兵共图长安、洛阳二京。 

 司马懿闻讯便知,这是诸葛亮的“栓马”之计,他想用孟达这根栓马桩,把他们父子牢牢牵制在宛城。 

 他一边写信对孟达进行安抚,使其犹豫不决,不敢轻举,一边伺机平叛。 

 现在刚好皇上调他北上,他便借这机会,乘其不备,转头南下,先收拾孟达这个门边之患。 

 司马师得知父亲的意图,便担忧起来: 

 “父亲受命平西,未经朝廷旨准,擅自南下平叛,恐怕有违圣命!&34; 

 “孟达虽然欲叛,但他还是朝廷命官,一方守将,未报朝廷旨准,擅自罢杀,岂不使朝中疑上加疑?”司马昭也觉比举似有不妥。 

 司马懿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平叛势在必行,而且孟达之叛,干系两京安危。孟达不除,后患无穷,皇上自会知道臣之忠心。再者此举申报朝廷,来回需要一月时间,早让叛贼知机,势必严加防守,更不易图。 

 此时他顾不得朝中对他有何猜忌,只是催师急进,将来用事实来回答人们对他的异议。 

 孟达实是反复无常之辈。曾因蜀汉先主刘备势弱,他便降魏;现在孔明兵出祁山,势如破竹,他又思归蜀。但是曹魏毕竟是大国,图之不易。因此他现在正如司马懿所料,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脚踏两条船。叛与不叛,还处在犹豫之中。 

 这一天,孟达得知魏兴太守申仪,已将他的反状告密,又得诸葛亮指示,叫他立即起事。但他同时又接司马懿抚慰之信,更加举棋难定。 

 为了应付孔明的催促,他回信说,宛城去洛阳八百里,离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得知新城有变,上表天子,来去反复,最少需一个月。那时候他举事成功,城池加固,粮草丰足,就是司马懿来了也不怕。 

 为了表示对曹魏的忠诚,他又去书宛城,状告申仪换私诬他反叛。而自己则擅自承制刻印,假授官员,目无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