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三站曹真(第2页)
”不可凡事唯是丞相之功,各部将士也是功不可没,武都、阴平二郡到底如何得手?&34;
陈到泉报道,他们大军到了武都,他便劝其兄陈戒且慢月兵,此时可学丞相所提示的“攻城为下,攻心为上”、“攻战为下,心战为上”的战略。
陈戒不知如何学丞相之略。陈到便说,眼下丞相的大军在建威,挡住北边的魏军,也断了二郡退路,他们势孤援绝,如何守得住二座孤城?他愿单枪匹马前去说二位太守来降。
陈戒听了也觉有理,便让其弟前去劝降,也给他一个建功立业出头露面的机会。
果然陈到只去了一日,便领二位太守来降,武都、阴平二郡,不动刀枪,不费一兵一卒,归了西蜀。
孔明听了大喜,想不到军中还有这样一位能人,能观大势,知度人心,又善心战。以前还只是杂号将军帐下的部将,真是埋没人才。
孔明立即离座,握着陈到的手,喜道:
“将军当是--员大将,可成独当一面,御敌守土,不负众望之器也。”
“丞相过奖!”陈到连连谦让,又道:“若非渭河化冻,二郡援绝,丞相陈兵要冲,二郡守军望绝,焉能轻取。”
孔明更喜其自知之明,当即上表擢为五品昭德将军,与其兄陈戒同封太守,分治武都、阴平二郡。
即日班师,除魏延、刘琰留守散关、郿城外,全军返回汉中。路上,推车使者罗保胜喜道:
“相爷,这回咱可是逮到大鱼了!&34;
”总算没有白跑一趟!“孔明听了,也笑道。
3
孔明返回汉中,便召廖化到帐,急切地问道:
”子午谷那边,曹真有什么动静?&34;
“那边没有动静,我们白忙了一阵。”廖化答道。
孔明听了略思片刻,微笑告诉廖化:
“你们没有白忙,而是把曹真吓住了。不过,曹真迟早要打子午谷的主意,这里必须建二座永久性的城池,作为防御据点。”
廖化不知如何筑城,筑在何处最好,孔明便带他亲临沔阳、成固二县,勘察地形,文量水位,选择筑城之址。
沔阳、成固二县都属汉中郡。子午谷、斜谷出口就是沔水河,沔水经阳平关、沔阳,绕过定军山,就到南郑县孔明的封地,东去三十里至城固县与汉水相汇。
孔明为了防御需要,决定把二座城池都筑在沔水之西。一座在南郑以西的沔阳,一座在南郑以东的城固。西城取名汉城,东城取名乐城。这样曹真若从子午谷、斜谷西侵,蜀军进可在沔水两岸与魏军决战,退可守汉、乐二城,阻魏军西进,确保汉中。
勘察选址既定,孔明就令廖化的三千铁锹军,加紧筑城。南郑县东南八十里,有梁州山,和孤云山、两角山相接,山脉四围,中有三十里平川。孔明决定把府营迁进南山下的平原上,以便节制各路兵马。
远在成都的刘禅闻报孔明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得胜班师返回汉中,急召众臣商议赏功劳师之事。
侍中费祎奏道,趁此收复二郡之机,恢复丞相之职,以安众军之心。
这话说出,无人敢有异议,众臣无不同声拥护。
谯周觉得丞相在陈仓损兵折将,取二郡不过顺手牵羊,一败一胜功过相抵,朝廷似乎不必如此特别加恩。但见众口一辞,齐赞丞相收复二郡之功,也就不敢开口反对。
众议一定,费祎奉旨便到汉中搞赏六军,宣旨复丞相之职。孔明迎天使进府营,不等焚香摆案,奏响军乐,费祎便宣旨道:“街亭之失,咎由马谡。而丞相引咎自贬,实违众意。前年陈仓未克,却斩王双,今春连复二郡,实是功勋显着。方今天下三分,逆贼未除。丞相身受大任,干国之重,长期贬职,实不利光复大业。今复丞相原职,望勿推辞。”
孔明自知朝中君臣之心,丞相之职复与不复,他们看得比什么都重,就不拂朝廷好意,也安众将之心,欣然接旨复职。
费祎大喜,众将也频频祝贺,孔明摆宴款待天使,与众将同乐。
众人入席之后,孔明率先举杯,正色道:
“此杯庆功酒,当先献予陈仓城下为国捐躯的阵亡将士。”众将听了,顿改喜色,黯然举杯,洒酒挥泪,为阵亡将士致哀。费祎怕冲淡了喜庆之色,急忙举杯起座,到孔明席前,恭敬道:“此杯当贺丞相光复武都、阴平二郡之功!&34;
”光复二郡有功之人,乃陈戒、陈到兄弟也!现在他们还远在百里之外的武都、阴平二郡防守,严阵以待魏军,我就权替陈家兄弟,接受各位之贺,饮了此杯!&34;
“丞相,陈家兄弟收复二郡,功不可没。但乃丞相调兵遣将,造成大势,才使他们兵不血刃,水到渠成呀!”姜维见丞相连连让功,钦敬之余,却也觉有失公平,就带头为他表功。
孔明还是连连推让,又提到魏延、刘琰二军之力,幸有他们分守散关、郿城,才无东顾之忧。姜维、王平敌住郭准,断了二郡魏军退路,也为收复二郡出了大力,
当即孔明又为魏延、刘琰、姜维、王平、廖化等将请功,请朝廷论功行赏。
费祎遵谕,宴罢告辞,回成都复旨。
不料费祎才去,忽报天使又到。孔明急忙迎出帐外,见是留府长史蒋琬,知是朝中又有大事,忙迎他进帐。
原来蒋琬是为东吴孙权称帝之事而来,这是给以汉统自居的西蜀出了一个难题,朝中众臣不知如何对付,后主特派蒋琬请教孔明,请丞相定夺。
曹丕称帝,西蜀讨之,说是“征讨篡逆,光汉复刘”,名正言顺。现在东吴称帝,显然也是背汉叛乱,西蜀按理也应举义讨之。现在还讨不讨呢,这也难住了孔明。
孔明---向主张“联吴抗魏”,而且克服种种困难,达成协议。这才使曹魏两面受敌,兵力分散,确保东吴、西蜀与其三国鼎立。
孙权称帝,情况就不同了,如不讨伐,就是默认东吴可以叛汉。既然东吴可以叛汉,曹魏为什么就不可以禅汉呢?你又何必高举汉旗,兵出祁山,一再伐逆呢?
孔明深知,西蜀现在出兵伐吴,那是万万不可。两个弱国打了起来,得益的将是强魏,就会加速二个小国的灭亡。但不伐吴,又与西蜀的立国大义形成悖论,这真是伐不得,不伐也不得。
东吴称帝的难题还没想出对策,蒋琬又说出第二件十分难办的事。
中都护江州都督李严也在筑城。周围十六里,前后城门命名“苍龙门”和“白虎门”,俨然是一座皇城。还计划在城西十里,凿穿后山,汇通二江,再建一座外城。
他建了这两座大城,可以防吴、防魏,也可以防备朝廷对他的控制。
更有甚者,他还向朝廷上表要求,划出巴郡、巴西、巴东、涪陵、容渠五郡,建立巴州。由他担任刺史,开府治事。
在西蜀,只有丞相开府治事,他要这样做,无疑是想把国家一分为二,与丞相分庭抗礼自成一统。
蒋琬说完李严的这些无理要求,最后又拿出一封李严转给丞相的私信。
孔明当众开启,原来是一封劝进书。李严劝他学曹操故事,受九锡,进爵称王。这无疑又是鼓励他妄自尊大,把他抬上高位,使他不便阻挠李严的无理要求。
众将听罢,群情激怒,都主张出兵先讨李严,再讨孙权,消除国中之隐患,灭了东吴,再与曹魏决战。
随军长史杨仪急道,讨伐李严势在必行,与东吴为敌,万万不可。
他认为孙权虽然称帝,也只要求鼎足一方,并无西侵和北渡的野心。蜀汉若是绝其盟好,势必要先灭其国,并其土,否则北伐曹魏,就有东顾之忧。东吴地大于蜀,而且江南也多人杰,军力不弱,欲灭其国,谈何容易。
留府长史蒋琬也有同感,他认为若不承认孙权称尊,蜀军阀魏,便失犄角之势,若是讨伐东吴,更是曹魏求之不得之事。眼下只能容忍二帝并尊,先除内患,再图曹魏,后求一统。
姜维、马岱、王平、张翼等大将听了二长史之言,也感有理,便请丞相发兵南下,先讨李严,以除国中之患,
孔明听了众人之议,又见众将请伐李严,沉吟不语,不发一言,只是把眉头拧得更紧,脸色更加深沉。
突如其来的二件大事,加上北面虎视眈眈的曹真大军,他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是战是和,是伐是抚,何去何从,事关蜀汉生死存亡,他不敢轻视这次抉择。
有道是一步差来百步错,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十分清楚,这一步要是迈错了,就不同于以往的北伐失误,造成的后果将无法挽回。
众将佐发完议论,只等丞相裁决。
孔明却还是闭口不言,不置可否。中军帐静得如一湖秋水,无声无浪,连几里外操练的呐喊之声都能听见。
不知过了多久,丞相才说,请各位回营,明日再议。
是夜,孔明又是彻夜不眠,他叫关兴、张苞展开天下十三州地图之后,就掌灯趴在上面,没有抬起头来。
对他来说,这确是一次最严峻的抉择,他必须从天下大势着眼,从魏、蜀、吴三国的利害关系考虑何去何从。
最令他心虚的是,何以会出现这个局面呢?他担忧东吴有人已经看出蜀汉外强中干的真相,看出他那光汉复刘之举,不过是虚张声势,以攻为守,只不过是把战场引向敌国的一种“空城计”。东吴对这个没有多大实力的盟友,就不必一会儿称候,一会儿称王地混日子了,干脆公开打出称帝的旗号,也谋一统天下。
更令他担忧的是,李严恐怕也看出他无可奈何的北伐之举。这个善于投机的聪明人,是怕他的方略成不了大事,就赶紧扩张自己的势力,以防不测,好向征服者讨价还价。
找到了发生变故的症结,孔明便考虑要如何对症下药。首先,他必须让天下所有的人,不管是东吴的孙权,还是江州的李严都相信,他所进行的先帝遗愿,光复大业不是口号,而是坚定不移的目标。这是他一生的宏愿,只要他不死,他就要实现,并且能够实现。
因此,现在伐魏是他的头等大事。曹魏篡汉废帝,大逆不道,才使天下纷争、四分五裂。曹魏不灭,汉稷就不能一统。对于东吴孙权的称帝,和江州李严的无理要求,他都可以容忍,并且尽可满足他们的愿望。
第二天议事,孔明就把彻夜思考的决定公布于众。
可以接受东吴的称帝之说,也可以答应李严划郡立州、开府治事的要求,马上奏报朝廷派使称贺和下旨授职。
众将佐听了大感意外。若说孙权称帝,丞相面对曹真大军,鞭长莫及,可以理解。但允许李严独据江州,与丞相分庭抗礼,岂不成了心腹之患,这如何能容忍呢?
蒋琬知丞相不是轻率决定,在这紧要关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才确定的国策。便问既然接受孙权称帝,就得派一个能干的使者,奉表祝称尊号,再结盟好,不知派谁合适?
孔明略思片刻,认为卫尉陈震可充其任,一定不辱使命。杨仪又道,李严心怀二志,如果竹战役的旧戏重演,则蜀国恐要丧在此人之手,不可不防。
大家都知道,当年益州牧刘璋曾委李严重任,派他率军往竹抵抗刘备之侵,不想他率军降了刘备。
姜维、马岱、王平、张翼也认为,必须派一个有名望的大将率兵进驻江州,分其大势,才无后患。
孔明也觉不得不防,但不能任用名将,使李严多心,迫其铤而走险。就将才露头角的阴平太守陈到调到永安督军,又调李严之子李丰到汉中督粮,还给李严回了一封亲笔信。
分派定夺,蒋琬返回成都奏请办理,众将无话,一场危机也被孔明瓦解消除。
4
曹军因渭河解东,三路兵马二路受阻,不能渡河作战。眼睁睁看武都、阴平二郡失守,归了西蜀,曹真心里又痛又恨,无时不想收复。
他派出多路探子,深入蜀地,探听虚实,收集情报,以便觅机再战,以雪失守丧地之辱。
探子的报告竟令他不敢相信。原来西蜀总共不过十二万兵力。除八万精兵由孔明率领与魏军作战外,四万轮换下来的残弱兵卒都在李严属下江州一带,蜀中并无一兵一兵一卒,成都是一座空城。
曹真听到报告,痛惜知之太迟。如果早一步派遣一支精兵,不论从陇右、渭南,或是从子午谷冒险深入蜀地,直取成都,蜀主可俘,蜀国早破,孔明之军便是无本之木。
此时他才知,孔明为何大动干戈,一战再战,伐魏不止,原来他这是以攻为守!
蜀中空虚,故意示强于敌,把战场引到敌国,所谓“光复大业”不过是个幌子,这分明就是更大的“空城计”!
司马懿在西城,不过是中了诸葛亮的一个小空城计,而魏国
上下是中了他的大空城计。多少年来,总是派军抵御入侵,竟没有一个人想深入蜀地,大破他的空城计!
曹真看出蜀国空虚和孔明的战略运用后,就有一个大胆的设想:那就是多路并进,深入蜀地,使孔明穷于应付,可望半年之内占领成都。
当即他就把张合、郭淮二将请到长安,共商大事。
张合、郭淮正为援救不力,丢失武都、阴平二郡,担心大将军怪罪。听了曹真的大胆设想,这才安下心来,原来大将军既往不究,只图他俩支持他的攻蜀大略,
他们与孔明作战二年余,三个战役只败了一次,但对孔明神机妙算、神出鬼没,十分畏惧。在关中自己的地方打仗,都吃了不少亏,深入蜀地,到了人家的地方,会有什么遭遇,他们都不敢想象。
他们又怕被曹真看出畏敌的情绪,便都同意大将军对蜀国的分析,也赞成大将军的决策,
不过半天工夫,多路进军的方向和战略意图就都议定。郭淮仍从建威出兵,收复武都、阴平二郡,曹真自率大军出斜谷,到阳平关与郭淮会合,进军剑阁,直取成都。张合出子午谷向西,另外上表请求恢复司马懿都督之职,让他率荆宛兵马,逆汉水而上,出安康与张合会师,直取汉中蜀军大本营。
这样四路并进,从南到北,扇面一般推进,诸葛亮纵有三头六臂也难抵挡多路大军的进攻。他在汉中只能全力应付司马懿、张合的二路兵马,根本无力阻挡曹真与郭淮直取成都,俘获蜀主了。
曹真表到洛阳,魏明帝急忙在昭阳殿召集众臣议论。
此时太傅钟繇、司徒王朗都已去世,太尉华歆一听起用司马懿,就抖着白花花的胡须,极力反对。
司空陈群,本是司马懿四友之一,他不仅反对司马懿复出,也反对曹真攻蜀。他说昔日高祖皇帝到阴平攻打张鲁,多方收罗豆子、麦子来增补军粮,结果张鲁没攻下,还是因为粮尽而退,空劳师众。
现在蜀道艰难,又不能从敌方手中得到粮草,前进后退都很困难,千里转运也一定会被蜀军抄袭截掠,多留军队守卫险要,又会,减少作战兵力,这些困难不能不深思熟虑。
众臣见连陈群都反对用兵,就都缄口不言。
魏明旁回首看一眼站在身边的尚书孙资,见他也无异议,就准了陈群所奏,下旨曹真按兵不动,固守险要,待机而动。
曹真接旨大怒,连骂腐儒误军误国,又再上表陈说已见,并根据陈群所说之难,修改了一些战略方案,恳请明帝准其出兵。
魏明帝接表犹豫不决,陈群又再陈述曹真用兵的几个不适宜之处,还把军费开支、粮草转运所需日程都作了精密的估算。然后十分严肃地警告,大军深入,供给难为后继,如果孔明关门打狗,就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
魏明帝听了,心里更加矛盾,他既难拂曹真大将军忠心报国的热情,又忧陈群所虑成为事实,更不敢再绝曹真之请,只好把陈群的奏议,下达给曹真,由他自己作出决定。
曹真见了陈群的奏议,更是怒不可遏,大骂腐儒安知用兵,便对张合、郭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