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司马懿复出(第2页)
司马懿一脸正色,三叩九拜之后,双手接印,口称”万岁“。心里却暗恨道:这印到手,恐也不能持久。但总有一天,要叫你们把曹爽那颗都督中外诸军事的大将军印也送来。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跪在父亲身后,也在心里暗道:一颗大将军印算得了什么呢?有朝一日,应该是我们给别人授印,才遂心愿!
孙资却不察,他的这一努力,从此给曹魏王朝带来无尽的后患。
3
孔明率军才到阴平,就得情报,魏明帝复用司马懿到祁山御敌。对于这个死对头,他从心里感觉,此人确实不好对付。
在几次较量中,他发现司马懿不仅能宏观大势,而且工于心计,善知对方弱点,轻易不肯交战。他有“三不战”的原则:
处于劣势不战;势均力敌不战;处优势而不能获大胜也不战。
然而一旦出手,就十分狠毒,十分致命,叫你首尾不能相顾,一败涂地。
千里奔袭街亭这一招,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千古杰作。那次惨痛的失败,孔明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眼前大军远道而来,司马懿必知蜀军粮秣千里转运,不能持久,求战心切的弱点。他必定据险自守,避而不战,让蜀军空费粮草,不战自退。然后他就故技重演,寻找蜀兵退路,重复那次奇袭街亭的旧梦。
孔明似乎看透司马懿的用心,现在蜀军在阴平、武都,而魏军在上邽。司马懿若无切肤之痛,决不肯轻易与蜀军交战。
今年虽然一春无雨,但一到五月,就可能夏雨不歇,粮草转运就将难以为继。近期之内,大军不渡渭水,此次北伐,又将无功而返。
孔明想到这,如何迫使司马懿出兵交战的计划,也就在心中形成。他知道祁山乃魏军把守关中的门户,祁山若失,关中危矣,司马懿对朝廷就不好交代。
当即令吴班、张疑、吴懿的这一路大军攻打祁山。魏延、马岱、
姜维、王平、高翔、张翼那三路大军,由武都进军铁笼山和木门,等候司马懿率军来救祁山。
用的虽然还是“围点打援”的老办法,但孔明料定,司马懿见祁山危急,不敢无动于衷。
果然司马懿接到祁山守将贾嗣、魏平告急,就马上坐不住了。
除令费曜、戴陵留下四千精兵守上邽外,其余全部出动,向西救援祁山。
已经升为车骑将军的张合,看出这是诸葛亮的老伎俩,就对司马懿道:
“诸葛亮兵围祁山,恐怕用意很深,大都督出兵,还需多问一些究竟,郿县、雍县、上邽三县夏麦正熟,蜀军又缺粮草,这里面会不会还有诸葛亮《声东击西》的计中计,打这里三县麦子的鬼主意?&34;
司马懿只怕祁山有失,出师不利,被朝廷猜忌,无心顾及三县的麦子,只想赶紧援救祁山,保住关中门户。
张合见其听不进他的话,急道:
”祁山固然要紧,三县之麦也不能看轻,如被蜀军收割,使其得到补充,蜀军如虎添翼。上邽四千精兵恐怕不敌蜀军数万之众,何不分兵留守郿县、雍县,以防万一。“
司马懿屈指一算,蜀军八万,分四路大军,一路攻打祁山,其它三路当是部署在武都、铁笼山、木门一线,等待打援。
魏军也只八万,留下四千守上邽,兵力已经少于蜀军,若再分兵守郿、雍二县,就更处于劣势。祁山不但不可救,大军更有被围歼在铁笼山一线的危险。
”如果祁山守军,能够独当--面,将军的话是对的,如果祁山危在旦夕,而把救援大军分为二部,恐怕就要重蹈当年楚国三军被黥布擒获的覆辙。不但救不了祁山,并且保不了三县之麦,大军还要大量伤亡。“司马懿这样对张合解释,这正应了孔明所料。他确实是“兵力处劣势不战”、“势均力敌不战”,不肯分兵分守郿、雍。
军到嫪糜,探马来报,木门、铁笼山、武都一线,都有蜀军埋伏。众将惊恐,不知如何对付,司马懿却胸有成竹地说:
“诸葛亮在这些地方伏有重兵,是吾意料之中。蜀军在此兵少,可以歼之,解祁山之围;蜀在此兵多,可以拒之,可缓祁山之围。不管蜀军在此兵多兵少,都无妨于吾保祁山之目的。”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听了父亲之言,也道:
“诸葛亮也不是三头六臂,他的兵是兵,咱的兵就不是兵?一个拼一个,咱也能拼过他们!&34;
张合、郭淮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却对司马懿的这些话,全然不信。蜀军处在有利地位,魏军匆匆而来,能否战胜蜀军,保住祁山,不敢抱有太大希望。
果然才进铁笼山,只听一声炮响,迎面一支军,挡住去路。为首的是蜀军大将魏延、副将马岱。张合拨马迎战,郭淮也引军杀上。
二将都知魏延之勇,而且蜀军势大,铁笼山上金鼓齐鸣,杀声四起,千马万马倾泻而下。
张合虽然身手不凡,但遇魏延,终难取胜。郭淮也是名将,遭逢马岱,也得不到便宜。杀到天黑,各有伤亡,魏军却被牢牢挡在铁笼山前,寸步难进,近不得祁山。
二将只好命令停住阵脚,退回二十里下寨。此时司马师率军向北,也在木门被高翔、张翼挡住败回,也近不得祁山半步。司马昭向西,同样也被姜维、王平杀得大败而归。
三路将领见了司马懿,都说蜀军势大,不可战胜,祁山恐怕不保。司马懿却宽慰他们说:
”汝等虽败犹胜,蜀军虽胜若败,吾料此时祁山还在贾嗣、魏平手中。“
众将听了半信半疑。司马懿又道:
”从明日起,汝等各立栅寨,各守险要,任凭蜀军来攻,不可出战,但见蜀军退去,尽可出兵追击,把蜀军牢沾在铁笼山一线。只等夏雨一至,蜀军粮尽,便是魏军大胜之日。“
众将这才知道,原来大都督是将计就计,用迂回战术,拖住蜀军,以保祁山。
这样一来,司马懿坐镇上镈,诸葛亮坐镇武都,两军在铁笼山成对峙状态。蜀军战不能战,退不能退,时间耗得越长,对他们越是不利。
对峙才几日,蜀军就急了,日日挑战,叫骂不休。魏军只是关闭寨门不战,用乱箭射退蜀军的进攻。
魏延、马岱,姜维、王平、高翔、张翼无奈,见了丞相,纷纷求计。”司马懿中吾计也!“孔明笑道。
众将莫名其妙,孔明也不细说其详。只令三路兵马各留下一半,继续不停挑战。调出大半人马,分别由马岱、王平、张翼三位副将率领,带足麻袋、镰刀,暗中绕过魏军,向东直扑上邽、雍县、郿县。
孔明亲率马岱、王平、张翼三路大军东进,只用二日二夜,分别到达预定位置。
这里地处渭南平原,一望无垠的夏麦正熟。百姓都因兵荒马乱,纷纷逃亡,连一棵麦子都不曾收割。各路将领立即下令,全军下地割麦,务必快收快运,竟连一个望风戒备的哨兵也不留。
孔明坐在四轮车上,对他的推车使者罗保胜问道:
”你在家里吃过白面大饼吗?&34;
“吃过!”罗保胜笑答道。
“吃过?”孔明难以相信,回头惊异地问。
“看人家吃过,我只在梦里吃过!”罗保胜只好老实回答。“我说呢,你们那里只有黄棒面,哪来的白面大饼!”孔明这才回过头来慷慨道:“这回要让你吃个够!&34;
一听到这话,罗保胜就精神抖擞起来。他说他们邻居大财主家几乎天天吃白面,都是从关中买回来的。
他发现白面有三种做法,也有三种吃法。
孔明听了大笑起来,没吃过白面,倒知道几种做法,几种吃法,真会吹牛!罗保胜一本正经地说,白面的三种做法一是做条的,二是做团的,三是做片的。吃法一是和汤吃,二是配汤吃,三是干吃。他亲眼看人家这么做,这么吃。
孔明闭着眼听了半天,想了好一阵才知道。原来这个只看见人家吃白面的罗保胜,只是把面食的做法归纳成三大形状,把吃法也归类成三大种类。便信以为真戏问:
“你喜欢哪种做法,哪种吃法?&34;
”我喜欢做片干吃!那是一种用炉子烤出来的干饼,一片就有锅盖大,那质地又韧又硬,那味道香得不能再香。我想那东西吃起来,一定很耐嚼,很耐饿,我敢说那东西放起来,半个月都不变味。“
罗保胜说得眉飞色舞,口水直流。孔明也听得出神。他想这种干饼若是引用到军中,那一定是一种绝好的干粮。
二人谈得兴味正浓,忽然杨仪神色慌张近前禀报:
”司马懿和张合率军,从铁笼山杀回来了,我们赶紧下令停止割麦,各部集结,立阵迎敌。“
”那麦不是让司马懿抢回去了?“罗保胜听了,竟忘了自己的身份,抢在丞相前面惊叫起来。
孔明却不生气,回头对罗保胜道:
”你放心,麦子不会让人抢去,锅盖大的干饼,也有你吃的!“杨仪心里正急,瞪了罗保胜一眼,示意不许随便插话,妨碍丞相决策。
孔明只待片刻,就对杨仪问道:
”你说司马懿见咱们割了他的麦子,他会怎么想?&34;
“这。”杨仪竟答不出来。他以为司马懿见蜀军抢了他的麦子,不外是又气又恨,恨不得把蜀军杀得片甲不留。但他知道丞相等他回答的,不是这些。
“你说司马懿是认为,我们只是割他的麦子呢?还是藉此诱他与我交战?孔明又进一步问。
”这······“杨仪更答不出来。连日来,铁笼山一线蜀军连连挑战,司马懿坚守不出。现在蜀军到渭南割他的麦子,他会不会看作是丞相的诱敌之计呢?但他看见大量的麦子被割去,也不可能坐视不动。
孔明望一眼正在地里割麦的蜀军,他们干得正起劲,正如罗保胜一样,大家都在做吃面面的美梦。
麦子已经收割了不少,有的已经打捆装车,有的已经驮在马背,田里还有成片割倒的麦子未收。兵士们还不满足,还在拼命抢割。
黄橙橙、沉甸甸的麦穗,实在招人喜爱。这时候,如果命令他们丢下麦子,准备迎战,恐会军心大乱。
孔明又望一眼正往上邽奔来的魏军。那方向尘土飞扬,马嘶人叫之声隐约可闻。他这边看,那边看看,看了一阵,就对杨仪道:
“到那个小山头上去,给我摆上一壶酒!&34;
”丞相,据细作报告,当初司马懿救祁山,魏将张合就说,这可能是声东击西的计中计,丞相打的是渭南三县麦子的主意!“杨仪看出丞相想干什么,急忙提醒。
孔明听了暗惊,魏将张合真不简单,竟然那么早就能看出他的意图,这人留在司马懿身边,将是蜀军大患。
”那时候司马懿没听他的,这时候司马懿更不会听他的!“孔明却这样估计。
”丞相,空城计虽妙,但是不能重复用呀!“杨仪坚决反对。”对别人不能重复,对司马懿就可以,马上上山,不得违令!“孔明好像胸有成竹。
这小山头就在上邽城东的大道上。上邽城内还有费曜、戴陵的四千魏兵,他们早知蜀军在割他们的麦子,但面对孔明的大军,他们不敢出城,深怕中计,丢了上邽。
孔明与杨仪对面而坐,频频劝饮,旁边只有关兴、张苞二位护卫使侍立,山下也无一兵一卒。
杨仪早吓得面无人色,木人一般坐在那里,孔明却若无其事一般,自斟自酌。
司马懿率军奔到小山之下,忽见孔明端坐山上饮酒,急忙勒住马首,回头向上邽城望去。
只见费曜、戴陵闭门不出,坚守城头,竟不见一骑一卒出城接应,司马懿略一迟疑,急令三军往回退去。
“这又是诸葛亮的空城计,大都督为何看不出来?”张合急道。司马懿没有停下来,跑得更快,断言道:
“空城计哪能一用再用?诸葛亮苦于魏军坚守不出,正求咱们出战,再不退,就中了他的诱兵之计。”
“不打没有把握的仗”这是他的最高用兵原则,他可以用时间等待,等到最有利的时机再与诸葛亮一决胜负,何必急于一时呢?即使再一次中了空城计,又有何损失呢?
张合哪里肯信,他看见蜀军明明都在地里割麦,诸葛亮只在山头装模作样喝酒,附近并无埋伏,司马懿执意退兵,他也无奈。
4
孔明见司马懿退兵上邽城,不敢出来,就对杨仪笑道:
“怎么样,对付司马懿,空城计就是管用。”
“司马懿足智多谋,何以一中再中丞相的空城计呢?”杨仪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此时惊魂才定。
“司马懿中了一次空城计,丢了大官,丧失兵权,前功尽弃,惨痛的教训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所以他一见空城计,就谨慎为妙!”孔明只是轻描淡写这般解释。
杨仪却觉得,这里面一定还有高深莫测的玄妙之理,并不是丞相说的那样简单。
魏军还在上邽坚守不出,马岱、王平、张翼三路大军就从从容容地把渭南三县的麦子割个精光,又从从容容脱粒装袋,从从容容装车转运。孔明估计,这么多麦子,晒干磨粉,足够八万大军吃半个月饱饭了。
司马懿退到上邽城内,才知蜀军大将魏延、姜维、高翔的三路大军还在铁笼山--线,渭南三县的马岱、王平、张翼之军,都在地里割麦子,孔明并没有在上邽城东重兵埋伏,他真的又中了“空城计”,白白丢了渭南三县的麦子。
麦子被蜀军抢去,大大地缓解了蜀军粮秣之缺,司马懿气得目瞪口呆,半天说不出话来。
张合、费曜、戴陵三将,也不敢埋怨。只是说魏军主力还在铁笼山,上邽四千精兵再加张合二万军,现在也难敌渭南蜀军,他们兵多粮足,此时正巴不得你来进攻。不如回师铁笼山,合兵击溃那边的蜀军,向祁山靠拢,以保关中门户。
司马懿却不听,他心中有数。上邽之军如果回铁笼山,诸葛亮就可能东渡渭水,直接进攻陈仓,威胁三辅地区,他们驻在上邽的兵马,现在也不能动了。
司马懿这才发现,原来自己的部队被诸葛亮调来调去,完全处在被动挨打的地位。他想不出如何摆脱眼前的困境,心里就更加烦燥不安。
此时已是仲夏五月,天阴一阵,晴一阵,午后就浙浙沥沥下起小雨。司马懿在上邽城头走来走去,那雨大了,也不知道,任那雨珠打湿他的衣甲。
张合、费曜、戴陵三将,不远不近跟在后面,见他正在苦思瞑想,也都不敢打扰。
忽然他一脚踩滑,竟一跤跌倒在雨地里。张合、费曜、戴陵急忙上前扶将起来。
司马懿脸上、身上都摔得不轻,一双手满是稀泥。但他却不知伤痛,竟问道:
“下雨了?&34;
三将急忙回话:已经下了好一阵,大都督身上的衣甲都快淋湿了。
司马懿急忙抬头四望,只见满天乌云密布,厚厚的云层把头顶上的苍穹遮得严严密密。天地阴阴,雨声哗哗,越下越大。
三将急忙送上披风,欲扶司马懿进城楼避雨。不料司马懿不要披风,也不避雨,淋在雨中连连高喊:&34;下得好哇!下得好。 &34;
眼看全身湿透,他反而大笑起来,对三将喜道:
“这雨连下五日就够了,诸葛亮非败不可。那些麦子,他们也白费功夫割了!&34;
此时,孔明转运小麦,正在途中。他一见变天下起小雨,急令三军保护小麦。众军赶紧脱下衣裤,降下旌旗,千方百计为麦子遮盖防雨。但是麦粒未经干晒就装袋转运,第二天就会发烫长芽,又被雨水打湿,情况更加不妙。再没有好天曝晒,好不容易才抢来的麦子,就要全部腐烂。
马岱、王平、张翼束手无策,孔明也无计可施,只令三军加快速度,争取早到武都,设法凉晒。
然而陇中山地本就沟沟整整,十分难行,加上雨水不停,更加泥泞不堪。不时有车轮翻进山谷,马匹滑下陡坡,行军速度非常缓慢。
手中的麦子不准吃,军中又缺粮秣。士卒们只好偷吃生麦,不少人吃了生麦,吃坏了肚子,沿途都有病号倒下,军中多有怨言,军心浮动。
孔明正焦急不安,汉中留府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前来传渝,他们是受中都护李平之命前来宣旨的。皇上看天时不利,连日下雨,后方转运、前方进军都很困难,旨令丞相即日退兵。
狐忠、成落只是口传圣谕,并无诏书。但孔明听是李平所派,也不生疑。只是人马现在分驻两处,十几万石生麦子又在风雨途中,匆匆退兵,魏军追杀过来,恐怕溃不成军,大败而归。
孔明急问杨仪,此时前军到了何地,离武都还有几日行程。”先头部队才到卤城县境内,还要翻过二座大山,三日行程,才能到达武都。后军还在上邽县境,大军长蛇阵一般拉长了几百里之远。全部撤到武都,恐怕还得十余日。“
孔明得不到粮草补给,只好下令,可以用生麦煮熟食用,可以用生麦饲养马匹,但不许扔掉一袋。
立时三军冒雨埋锅造饭。但是麦粒未经脱皮,煮出来的麦饭十分难吃,将士们饥不择食,也都狼吞虎咽吃个大饱。
推车使者罗保胜吃饱了麦饭,心里却很惋惜。这些麦子要是磨成面粉,烙成大饼,那该有多香多好吃呀!就这么煮成麦饭吃了,实在可惜。
他忽然灵机一动,对丞相提议,与其把生麦煮成麦饭吃了,不如把生麦磨成浆,烙成大饼,还可以贮存好几天呢!
孔明听了眼睛---亮,急问罗保胜,可曾看见生麦磨浆烙成干饼?
罗保胜一口咬定,他曾亲眼所见,并且那香味并不比面粉烙的干饼差。
孔明正愁那十几万石麦正在发霉,无法保存。听罗保胜说可以磨浆烙饼,不由大喜,急叫人寻来一副石磨,让罗保胜做来让他看看。
罗保胜虽然只是看人做过,却熟记在心,听丞相让他做,他就壮胆照葫芦画瓢,磨了起来。
麦浆很快就磨出来了。罗保胜觉得麦浆太稀,又用干布过滤,一直把浆干成面团。
他也不用锅,就用自己的头盔当作炉子,就地生火烤了起来。不到半个时辰,头盔里的面团,就发出了阵阵焦香味。罗保胜急忙推翻头盔,取出里面的熟面团,拍去上面的木灰,呈送到丞相面前。
孔明接过手一看,那形状也似一个小头盔,焦黄焦黄的发出面香。送到嘴边啃了一小决,慢慢嚼起来,虽然质地十分粗糙,味道也不可口,还有点罗保胜的汗臭,但是可以食用。如果烤得更干一点,吃了不但耐饥,久存也不变馊。
这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以磨浆烙饼,就不愁那十几万石生麦发霉了。孔明当即下令,三军如法炮制。并且分下一些食盐,供给士卒和面,使烙饼更可口。
这种烙饼,孔明为它取名“锅盔”。
三军将士立即忙了起来,就地找到民舍,有石磨就磨,无石磨就用石板碾压。不到半天功夫,陇中沟沟壑整,几十里方圆,都升起了缕缕炊烟。在阵阵的雨声中,炊烟水雾汇成一片,浓浓地弥漫在谷底山腰,把几万蜀军的行踪,包装得更加神秘莫测。
5
迎来喜雨,密切注视蜀军动向的司马懿,得知孔明退兵。立对张合、费曜、戴陵下令:
“全军出动,追杀蜀军,不要让诸葛亮跑了!&34;
三位将领看看满天大雨,又看看雨水淋淋的山山水水,都犹豫起来。这种天气出兵,不论是魏军蜀军,也不要说打仗,就是行军,不知道会有多艰难。
司马懿见他们不思出战,急忙解释。现在铁笼山一线,有郭淮、司马师、司马昭三路大军把魏廷、姜维、高翔牢牢牵制,蜀军被沾在那里动弹不得。这里的蜀军更不能让他跑了。
这场大雨,真是下得太及时了。蜀军断了后勤供应,又有刚到手的十几万石生麦之累,行动缓慢,军心不稳,正好可以把他们歼灭在卤城一带,活擒诸葛亮!
张合等人还在犹豫,探马来报,蜀军前军才到卤城,就停止前进。不知是在烘烤生麦,还是干别的什么?几十里内,到处生火冒烟,三万蜀军,忙得不亦乐乎。
司马懿断定,蜀军是在烘烤生麦。诸葛亮费尽心机才抢到手的十几万石麦子,岂肯让雨水淋坏,白白扔了。他们一定是在千方百计保麦子不坏。因为夏雨一来,后方供应困难,这十几万石麦子,就是他们的命根子。
此时蜀军都在忙麦子的事,军不成军,阵不成阵,一盘散沙似的,魏军追杀过去,一定可获大胜。
张合、费曜、戴陵见大都督执意出兵,也不敢违令,只好整军冒雨出城,尾随蜀军而去。
孔明在卤城,得知魏军追来,大感意外。这种天气,这种地形,实不适合两军交战司马懿缠着不放,这是想把蜀军拖住,把蜀军困在这雨天雨地粮尽援绝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