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

第1章 观火者(第2页)

 汪伯彦说罢,便急急告别而去。 

 3 

 康王赵构静坐一处,连茶饭都无心享用。汪伯彦的一席话正在他脑子里翻滚。从眼前局势看来,他赵构去金邦当人质,不仅有去无回,也对大局无补;他不去当人质,不仅保全自己,还可以在危急存亡之际,出面收拾残局、维系人心,重整河山。这是何等浅显的道理,也是何等急迫的抉择啊! 

 当晚,天低云垂,风缓气寒。康王赵构趁夜色掩护,带着几名贴身侍卫,悄悄地走了。 

 磁城州署内康王的临时馆舍四周,有人听到这样的对话: 

 ”什么人?&34; 

 “宗(泽)大人有事求见大王,特命小人通报。”“大王出谒嘉应神祠去了,大王留言:请宗大人有事明日商谈。” 

 “哦,待我回禀宗大人。” 

 是夜,磁城外的嘉应神祠,几个不明身分的人奔进庙来,急急地搜巡着,唧唧喳喳一阵交谈之后,便骂出声音来: 

 “他娘的!连个影子也没有!&34; 

 ”俺们上当了,操他奶奶!&34; 

 正说话问,忽地,冲进了另一批人。 

 两批人很快地辨识出彼此是敌,立即杀了起来,双方身手高下有差,交手几回合便分出胜负,只听得有人对着几个被制伏的人大声喝道: 

 “你们哪来的?不说就宰了你!&34; 

 ”啊呀,别、别。 我们都是金兵,奉命潜入磁城,负责跟踪康王的。“ 

 ”啊!快、快去禀报宗大人!&34; 

 磁州城外,漳河北岸,夜风强劲。 

 河岸边的沼淖地带,正有两股人马,一前一后,亦步亦趋地,摸索着前进。 

 一方是毫无掩饰的金兵,一方则是乔装易服的宋人。金人的目标是活擒那个长得福相的青年贵人。混进磁城的金兵密探,已查出康王赵构在半夜里易服潜逃,眼前这个青年贵人,正是赵构。无奈赵构被仆从们死死保住,金人一时无从下手。 

 赵构趁有人掩护的空隙,一溜烟不见踪影。金兵火冒三丈,向掩护者大杀大砍! 

 赵构钻进了芦苇丛,顾不上烂泥没胫,急急蹲下身来。 

 河岸上金兵大开杀戒,宋人声声惨叫,一个个倒进血泊之中。 

 掩杀声止了,剩下的是搜捕声。 

 分不清是冷是惊,赵构但觉抖索不止。他正要调整姿态,眼前突然出现一个人影。啊!赵构急下跪,膝盖没入烂泥。慌乱中把他随身佩戴的金环塞给这个人。 

 “金环?”这人试往口里一咬,觉得无假,就悄然离去。 

 夜更深、云更浓、风更猛!一叶小舟在河面飘摇。 

 赵构在惊魂甫定之后,摸索到河岸边的渡口,碰上了一位年轻人。此刻,赵构正在这名年轻人的搭载下,缓缓地渡过漳河。夜色中看不清年轻人的脸庞,但听得出那和善的心。 

 赵构低声地,诚恳地对年轻人说: 

 “感谢你救我一命,后日必将重报。” 

 “俺娘说,只管救人,不要贪图人家报恩。” 

 “那你为什么救我?&34; 

 ”是俺娘交代的。“ 

 ”你娘认识我?&34; 

 “俺娘特别交代:凡看见有人被金兵追杀,无论如何把他救下来。” 

 “唔。 你叫什么名字?&34; 

 ”俺名字也是娘起的,唤作李码。“ 

 ”李马。 &34; 

 “俺娘说:那年是在江边码头生下了我,所以才取了这个码字。” 

 “唔,是加石的码字。李码、李码。 &34; 

 康王赵构是如何悄离磁州、怎样渡过漳河,未有一人知晓。这天凌晨,漳河南岸,汪伯彦佩带弓箭,率领部卒,隆重地把康王直迎进相州。 

 4 

 康王赵构拒绝出使金营当人质,这一明显的抗旨举动,钦宗皇帝非但不追究,反而派遣敢死之士秦仔、刘定等四人,持蜡诏,穿过金兵占领区,送至相州,拜赵构为兵马大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特准康王“辟官行事,并从便宜”,命令他们征调河北的全部军队,急速入卫京都。 

 读罢蜡诏,赵构对皇帝哥哥不禁生出感激之情,军民为此深受感动。于是便在相州开设大元帅府,很快就聚兵万人,分为五军前进,进驻大名府。不久,信德府知府梁杨祖率张俊、苗傅、杨沂中等三千部下抵达相州,兵威为之一振。 

 是时,金兵入怀州、破西京,进而兵迫汴京城下。 

 兵马副元帅宗泽急急履冰渡河,面见康王,陈言“京师被围已久,入援京师不可缓”,主张“急速引兵奔赴澶渊,逐次推进,以解京城之围”。 

 赵构也认为应立即驰援京师,但他以兵力薄弱为由,只拨给宗泽二千兵马,令其奔赴澶渊。自此以后,宗泽名为副元帅,但一直被赵构派驻在外,一直都无法参预大元帅府的议事与决策。 

 眼看着汴京城危在旦夕,以入卫汴京为号召的兵马元帅府,非但迟迟不入卫,反而节节向东转移。先从相州进驻大名,又由大名移至东平,最后居然转到济州去,离汴京越来越远了。本来入卫汴京已经有点鞭长莫及,现在更是远水救不了近火了。 

 就在那几天,金将斡离不和粘没喝两路合兵攻打汴京,告急消息不断传到济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地父老百姓、男女老幼一改往日的话题,街头巷尾所议所论都是兴亡大事,连那些贪官污吏也都来关注赵宋天下的命运。 

 有一天,两个小伙子在悄悄议论:&34;喂,听说京都即将失陷,宋朝要完蛋了,你怎么打算?&34; 

 “干嘛想那么多?反正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39;,俺们不过跟土一样高,管他日月怎么运行!&34; 

 ”万一金兵攻到俺济州,你打算投降,或跟胡骑拼命?&34; 

 “既不投降,也不拼命,只守一个准则:有钱就是爹,有奶便是娘,谁给俺好处,俺就给他磕头!&34; 

 这个守原则的小伙子说着说着,突然听到”啪“的一声,对方一个巴掌打在他的脸上,他被打得眼前直冒金星,挥拳欲打出去,一睁眼,发现面前立着一位老者,惊呆了! 

 老者是这个小伙子的爹。他还嫌一巴掌不够解气,怒不可遏地大吼: 

 ”不争气的小子,哪像爹的儿子!&34; 

 此老平日最爱道听途说、议论国事,言谈之间不忘忧国忧民,最能唤起人们的匹夫之责,因而很受济州百姓的尊敬。这一日,他又出现在街上。 

 “宗爷仅以二千人马,连破敌兵三十余寨!”老者向大家传捷报,激动地说:“这都归功于兵马大元帅康王爷啊,有他在,社稷江山毁不了!天塌下来,自有康王顶着!&34; 

 他这么一说,原本陷于悲观、惊慌的济州百姓,一个个像获救般的振奋起来。最令听者感到新鲜又神奇的,是他讲述的”泥马渡康王“的故事: 

 话说那一日,金兵派出强将数十骑,欲强掳康王当人质。康王当时正避入崔符君庙,因一路困乏,倚在神桌旁打盹。忽于梦中听得神人唤道:&39;追兵来了,速行、速行!&39;康王惊醒,见有一马在侧,就飞身上马,加鞭疾驰,一昼夜行七百里。及至渡河,马便立着不动了。仔细一看,方认出是神庙的泥马。康王忙拱手谢过神灵。“ 

 老者说得活灵活现,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于是议论开来: 

 ”这康王命大啊!所以有神明暗中庇护。“”说不定是天上星宿下凡,是咱百姓的真正救星。“ 

 ”这么说来,他甚至。 &34; 

 这神话一传十、十传百,很快传到大元帅府。 

 京都告急,赵构正等待与汪伯彦前来,共商应变大计,无心听人闲扯。乍闻阁奴蓝圭转述“泥马渡康王”之说,不由怔住。 

 “王爷,这件事一定是真的吧?”蓝圭笑嘻嘻地问 

 道。 

 对奴才的问话,当主子可以置之不理,本是司空见惯。但眼前赵构却有点不自在。一想起那夜陷身在芦苇丛的狼狈相,脸上就火辣辣的。对这件狼狈事,最好是讳莫如深。不过,船夫李码相救一事,赵构确曾在渡过漳河后,向前来接他的汪伯彦实说了,还特别交代要找到李码这个人。 

 明明是“李码渡康王”,怎么变成“泥马渡康 

 王” 

 康王赵构思之良久,忽然一怔,莫非那夜果真有神明暗中庇护?又莫非那个船夫李码,正是崔府君庙 

 的泥马。 

 蓝圭以为主子无言便是默认,一激动,便把市井上所听所闻都搬出来。 

 “王爷,老百姓都说爷是--”什么?&34; 

 “大宋的真命天子!&34; 

 蓝圭一脱口,便听到”啪“的--声惊响,几案上的文房四宝一时稀里哗啦飞起来。但见康王的大掌还停留在案上,对着蓝圭怒斥道: 

 ”狗奴才,你想造反不成?&34; 

 蓝圭如同被当头棒喝,完全傻了眼。 

 这一切汪伯彦都看在眼里。他在门外站立多时了,暗忖道,阉奴的话并没有错,康王拍案也不无道理。 

 汪伯彦装做不知,神情自若地,报门而进。 

 赵构也装作什么事都没发生。 

 说句实在话,他对汪伯彦不但感恩,而且极为折服,觉得此人满腹经纶,通古诸今,守进知退恰到分寸,持重老练却少藏奸,对时局的把握,犹有独到之处。因此,对他越来越看重了。 

 汪伯彦自然觉察到,但没有受宠若惊。在康王面前,他是守君臣之礼,但不阿谀逢迎;抒高阔之见,但不摆高姿态。 

 眼下,赵构和汪伯彦达成的默契是,彼此对“泥马渡康王”的传闻,都心照不宣地回避,一下子就言归正题。 

 “廷俊,据闻金兵已经围住汴京,宗泽差人送来急信,要求立即援兵京都。” 

 “大王之意呢?&34; 

 ”正待与卿商谈。“ 

 &34;恕臣直言,宗泽大人的主张乃是下策。“”那。 总不能隔岸观火。“ 

 ”以臣之见,暂时拨兵三千入援京都便可。“”啊!“赵构叫了起来:”廷俊呀,当初差二千人入卫京都,是因为元帅府才一万多兵马,还情有可原。现今咱魔下有兵八万了,仅拨兵三千,于情于理如何说得过去?&34; 

 “三千只能减,一个也不能增!”汪伯彦十分坚定说。 

 “仅仅三千兵马,岂不是去送死?”赵构确实不解。 

 “且勿说目下天意如何,也不论京都可救不可救?就算是大王的八万兵马倾巢入援,京都真的解围了,届时又如何?&34; 

 ”那。 不是挺好吗?&34; 

 汪伯彦沉吟着,不停地摇头。 

 “廷俊,你有话但说!”赵构有点不悦。 

 “莫怪臣背后说皇帝的坏话,其实有些事大王更清楚。”汪伯彦分析道:“照我看,大王真的解围了京都,当今皇上仍然无计可守。只怕绕了一圈又回到原地,到时还得与金人讲和,说不定你康王爷,又得去金营充当人质!&34; 

 一语惊醒局中人。赵构一震,不得不承认这是事实。 

 ”与其如此,反不如按兵不动。“伯彦又道。”可是,万一京都真的失陷了?&34; 

 “嘿,何止万一,依臣看来已经是万万不可救了!所以。”伯彦欲言又止。 

 &34;所以什么?“赵构似乎也悟出什么?但又故问。”所以臣主张,蓄势以待,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这是&39;三十六计&39;之一的。“赵构一边暗中自语,一边又看着伯彦。 

 ”大王难道忘了,这便是反客为主!&34; 

 汪伯彦进一步向赵构分析:要达成“反客为主”的大目标,眼前的急务就是按兵不动、蓄势以待;现在金兵已经逼到了汴京,兵赞已起,但是他要做的,却是“隔岸观火”! 

 5 

 大宋靖康二年四月庚申,大风吹石折木,卷地三尺,江河失色,日晕无光! 

 从汴京通往滑州的大路上,五百多辆牛车载着几千男女,被迫逆风行走,一路掩泣。北风呼叫、犊车低鸣,伴着车上人悲咽抽泣,叫人撕心裂肺! 

 漫长的车队,不时传来大声的吆喝: 

 “快走、快走!&34; 

 吆喝者今天特别卖力。尽管风沙扑面,他们视若无睹。 

 这是一队金国侵宋军团的步卒,正要把大批俘虏及战利品押送回金邦。自从随着主帅南下攻宋,陷城池、克州府,长驱而入势如破竹;但是胜利的愉悦往往瞬息而逝,厌战情绪却与日俱增。而今天的情况大不一样--宋朝的京都汴梁竖起降旗,金兵直入皇官,从上到下,一网打尽,或捆或囚或押,一起遣送金邦。堂堂大宋太上皇(徽宗)赵佶,靖康帝(钦宗)赵桓,双双成为俘虏,被押同行的还有太后、皇后、众嫔 

 妃、诸亲王、公主、驸马。, 真乃旷古未闻! 

 此时,这些金兵无暇去思考主子发动这号场战争所为何来?也不去揣摩号称泱泱大国的宋朝何以 

 兵败如山倒?只觉得能亲自押解这样的重俘,确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喂,听说前面那两个骑马的正是宋朝两代皇帝?”押送俘虏的金兵议论着。 

 “什么宋朝皇帝?他们早被我主废为庶人,只能称为&39;废帝&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