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顺势造势(第2页)
李渊想了想,示意沓玉退下。
“鸡昏而鸣,百姓有事;人定鸣,多战;夜半鸣,流血漫漫。”夏侯端说。
“这倒是很有应验的。”李渊沉吟道。
“鸡夜鸣,令急。别人不闻,而大人独闻而惊,大不吉。”夏侯端又道。
“何以见得?\"
”当今军国多务,用度不足,于是急令暴赋,责成守宰,民不聊生,各起为盗,战争不息,尸骸遍野,此为一。而君独闻而惊,则令应大人身上。圣上之于大人,朝令夕改,反复无常,祸之不远矣。“
李渊不听则已,一听便听出了一身冷汗。这些话竟和自己的想法那样的吻合。自己的处境果然是十分危险。夏侯端侧过身子,压低声音道:
“下官夜观天象,金玉床动摇,此帝座不安。参墟得岁,必有真人起于实沉之次。天下方乱,能安之者,其在明公。但主上晓察,情多猜忍,切忌诸李,强者先诛,金才既死,明公岂非其次?若早为计,则应天福,不然者,则诛矣。”
夏侯端的声音虽小,却声声都像雷一样在李渊的心中炸响。一个思想在他的心中迅速成熟起来:
--怕,躲,都不是根本的办法,唯一的出路就是起应天福;造反,起兵夺天下!
两个人都不说话。屋子里静得出奇,可以听到远处黄河的滔声--哗,哗,哗。
这时,沓玉不声不响地走进来,把两个人都吓了一跳。
“夫人说,等老爷议完事就回房,有事与老爷商量。”沓玉说。李渊回到后房,万氏将他接入,道:
“适才长孙氏来过,说二郎有到外面去闯天下的意思,就是不敢提出来。”
“他想去哪里?\"
李渊在房里来回走着,李世民的想法让他感到有点突然,如果在弘化提出来还有点道理。
”屯卫将军云定兴,应诏募兵。 \"
“他想到云将军那里?\"
”长孙氏是这么说的。“
李渊站在窗边,沉吟不语。
对于云定兴,李渊是了解的。他是当今权贵许国公宇文述的门生,但他是利用贿赂的手段主动投靠的。他知道如何投其所好,宇文述喜欢奇装异服,他就千方百计地为他制作了一副马鞯,于后角上缺方三寸,以露白色,非常时髦,弄得轻薄者争相效仿,那马鞯也得了一个名字,叫“许公缺势”。天冷的时候,云定兴又为宇文述做了一副夹头巾,以保护他的耳朵,又被许多赶时髦的年轻人学了去,叫着“许公帕势”。搞得宇文述非常高兴,说:“云兄所作,必能变俗,我闻作事可法,故不虚也。”他就向隋炀帝极力推荐云定兴,让他去制造兵器。云定兴与宇文述合谋,害死了主管兵器的官员,为自己升官扫清了道路。大业年间,大阅军实,隋炀帝称赞兵器,宇文述奏道:“这都是云定兴的功劳。”因此,云定兴便升了少府丞,以后又升少监,到了大业十年,居然升到左屯卫大将军。
让儿子投到这种人的门下,不行。
“老爷。 \"
”也好。“
李渊转过身来,突然又改变了主意。宇文述得宠于圣上,云定兴是他向圣上推荐的,自然也会得到圣上的信任,如今奉诏募兵便是一个证明。如果我李渊的儿子在他的手下,最少也可以让皇上感到放心。皇帝老子放心,我也就好办事了。
李渊没想到这无意中竟走了一步好棋,微微一笑,说:
”很好。“\"还有一件事。“万氏见李渊高兴,又说。”今天怎么这么多事?“李渊笑着说。
万氏看着站在一边的沓玉说:”还是你自己说吧!\"
“是你的事?”李渊侧过头来问。“奴婢有一个请求。”沓玉低下头来说。“那就说吧!\"
”就怕老爷不准。“”什么事吞吞吐吐的?\"
“她想仿效三小姐,学骑马哩!”万氏笑着说。李渊又是一个意外。他把沓玉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一下,好像他从来没有见过她似的,看得沓玉有些不自在起来。这亭亭玉立的少女也想学骑马,她想干什么,难道她还想当巾帼英雄不成?她当不了巾帼英雄,但是,她的这个要求使他更加喜欢起她来了,他觉得,李府的上上下下都应该有尚武的精神,连这样貌似弱不禁风的少女都主动要求骑马,这不正是李府尚武精神深人人心的证明吗?
沓玉见老爷不说话,以为他不准,便“扑通”一声跪了下去,说:
“奴婢别无他想,只是为了学会骑马,更能侍奉老爷左右。”李渊大为感动,说:
“起来吧,答应你就是了。”
“这孩子越发学得乖巧了。”万氏说。
沓玉高高兴兴地站起来。谁也不知道她学骑马的真正目的,只有她自己最清楚,只有学会骑马,才能随军行动,才能了解李渊的动态,也才能与她心爱的胡标经常见面。这次从弘化到河东,她被安置在女眷的行列里,对于她的个人计划来说,实在是太不方便了。
隋炀帝今年已经四十七岁了,依然改不了好动的习性,到处巡幸。这年的秋天,车驾来到了雁门。
八年前的北巡,给他留下相当美好的记忆。也是秋天,秋高气爽,一望无际的草原,星星点点的白羊,使他想起了那首着名的《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切都是他的,他的天下,他的草原,他的子民,他的牛羊。草为他绿,风为他吹,云为他飘,水为他流,所有的一切都围绕着他转。
为了炫耀军威,他让武卫将军长孙晟宣谕旨意,让启民可汗把所属的几十个部落的酋长都召集起来。那个时候,长孙晟看到启民可汗的牙帐内长着青草,说了句“天子巡幸所到的地方,诸侯都要亲自洒扫,清除天子车驾所经过的道路,你的牙帐里留着的这些草可是香的?”把启民可汗吓得拔出佩刀,亲自割草,清理道路。
那个时候,他命宇文恺一夜之间就造出能容纳几千人的大帐,在里面宴请启民可汗和各个部落酋长,表演各种杂戏,把那些个胡族首领惊喜得争先进献牛羊驼马。那个时候,他赏给启民可汗帛两千万缎,又赐给他辂车、坐骑和鼓吹幡旗等仪仗,特许他朝拜时不必自报姓名。 那个时候,他是何等的威风,无处不体现出一个上国天子的威仪。
八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有一点隋炀帝没有拐过弯来,虽然他依然是天子,但天下已经不是八年前的天下了。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盗贼蜂起,连塞北草原上的突厥也已经不那么老实了。启民可汗死了,继位的是他的儿子始毕可汗,他和天朝的关系就不如他的父亲那么融洽了。有些事情,隋炀帝又操之过急,听信了裴矩的计策,想促进突厥内部分化,打算把宗室女嫁给始毕的弟弟叱吉设,封他为南面可汗,叱吉设不敢接受,搞得始毕怨恨得很。后来又把始毕的亲信大臣史蜀悉骗到马邑杀了,始毕从此不来入朝。
说实在的,隋炀帝这次北巡,再也不可能像上一次那么风光了。或许是因为长途跋涉太累了,或许是因为有了某种预感,一路上,隋炀帝闷闷不乐。在汾阳宫就吃得不好,睡得不安稳,出了汾阳宫,更是一路不顺当,眼睛所及,尽是破败的村庄,荒芜的田园,偶尔看到几个山民,也是衣不蔽体,脸带菜色,难道我的天下已变得如此凄凉了吗?
更有甚者,居然有人敢袭击圣辇,杀了几个御者,听说射过来的箭杆上还有“历山飞”的字样,简直猖狂到了极点。
有人说,雁门那个地方去不得,说那里老百姓的狗全都离开主人跑到野外去了,成群结队,像狼一样地咬噬行人,数年方止。那是不好的兆头。但他固执地认为,朕是皇上,朕想到哪里,就到哪里,谁也阻拦不了。
车驾刚进雁门,突厥可贺敦义成公主就派人来报告,始毕可汗率领几十万骑兵图谋袭击圣驾。义成公主是隋朝的宗女,在开皇年间嫁给了启民可汗,启民死后,她又按胡人的习俗,嫁给了启民的儿子始毕可汗。四面的城门刚刚关上,始毕可汗的大军便兵临城下了。
雁门所属的四十一座城池,突厥攻陷了三十九座,只剩下雁门和崞县了。齐王率领后军防守崞县,而雁门城内十五万人大都是老百姓,雁门守军,加上御营将士不足七千人,粮食也只够支持二十天,情况相当危急。
隋炀帝毕竟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要到城楼上去看看,他还想使用皇帝的威严让胡人乖乖地退兵。
他上了城楼。在那高高的雁门城楼上,他还是一个皇帝,是一个上国的天子。可是城外的胡人不买账,他们非但没有被吓住,反而朝他射箭。隋炀帝巍然不动,但他落泪了,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悲哀。看看城外的硝烟,想想八年前的辉煌,怎么不叫人伤感呢!可是,站在他身边七岁的赵王杨杲却害怕地大哭起来。于是,雁门城内,一片凄凄惶惶。
隋炀帝的心里也是一片凄凉。不知为什么,他想起春天在行宫作的一首诗:\"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他作过许多诗,可是从来没有这么伤感过,这难道不是一种预兆吗?看来,他不一定回得去。
皇帝被围困在孤城中,急坏了大臣随员,大家纷纷献策。左卫大将军宇文述建议挑选几千个精锐骑兵,保护皇上冲出重围。纳言苏威说:
”城守则我有余力,轻骑乃彼之所长,陛下万乘之主,岂可轻动!\"
民部尚书樊子盖说:
“陛下身处危境而希图侥幸,一旦失败,则后悔莫及!不若据坚城以挫其锐,坐征四方兵使入援。”
隋炀帝采纳了樊子盖的意见,一面亲自巡视慰劳将士,鼓励他们努力杀敌,保住城池,并许愿,守城有功者,原来没有官职的,直接授予六品官职,原来有官职的,都晋升一级。另一方面,又诏令全国各地兵马紧急勤王。
诏书如何送出去呢?人冲不出去,箭也射不出敌人的包围圈。宇文述想了一个办法,把诏书用蜡封好,绑在木头上,放到汾河里,使之顺流南下。
于是,滚滚的汾河水成了隋炀帝的使者。
夜深了,隋炀帝依然没有一点睡意,站在行宫的天井看天。清凉的天空闪烁着无数的星星。从城头不时地传来厮杀声。一颗流星从北边坠落,拖出一条长长的光亮尾巴。
隋炀帝闭上眼睛。
“夜深天凉,有伤龙体,请陛下。”内侍在他的身后怯生生地说。
隋炀帝一动不动,内侍终于没敢再说下去。
“宣太卜。”隋炀帝突然说。
没有动静。隋炀帝回过头来,见内侍跪伏在地,奏道:
“启奏陛下,太卜昨日被流矢所伤。 \"
隋炀帝不想再听下去,说:
”宣宇文大人。“
不一会儿,年老体衰的宇文述匆匆而至。
”朕刚才偶见流星自天而降,依卿所见,吉凶如何?“隋炀帝问。
”流星,天使也。不知陛下所见流星是大是小,是亮是暗,是长是短,是前小后大或前大后小?“宇文述说。
隋炀帝有些不耐烦,说:
”大且亮,拖一条长长的尾巴,似前小后大,向北而坠。“宇文述眨眨眼睛,说:
“大而亮且长者,人主之星也。流星所坠,其下有兵。所幸者,前小而后大,喜事也。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不久必解兵困之灾。”
此时,隋炀帝却有些糊涂起来,刚才那流星是前小后大,还是前大后小,现在竟记不大清楚了。想再问前大后小如何,又怕听到不吉利的话,也就作罢了。
“陛下不必忧虑,天示祥征,必有所应。想雁门之南,勤王之师不日即到,云定兴将军不是在崞县附近吗?听说李渊也在晋阳周围剿贼,得到诏书,也会来救援的。”宇文述又说。
听到李渊的名字,隋炀帝的心动了一下,问:“李渊会来吗?\"
”我看他如果得到诏书,是一定会来的。“宇文述平日收了李渊的许多金银珠宝,便说了李渊的好话。受人钱财,为人消灾。
隋炀帝又想起”狗变狼“的传说。以前,所有人都是他杨家的狗,如今纷纷变成了狼,要来抢他杨家的天下,甚至来要他的性命。
隋炀帝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此时,他对所有的人都不相信,包括眼下的宇文述。这一天,李渊正在文水县武士家的城堡里喝酒。武士是文水首富。他是做木材生意起家的,年轻的时候,他和同村人许文宝两个人合伙贩卖木材,他们囤积了许多木材,大业初年,盖房子的人多,再上朝廷几次远征辽东,军事上用材也多,他们便在几年间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