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

第1章 失街亭(第3页)

 他以为这样脚踏两条船,可以伺机而动,可进可退,万无一失。岂料司马懿第二天就兵临城下,把新城围得水泄不通。 

 孟达惊恐万状,一边仓惶守城,一边向吴、蜀两国同时告急。司马懿早有防备。蜀军李严闻报派兵救援,兵至木兰寨就被司马师挡住。吴军陆逊派兵到达安桥,也被司马昭拦阻。 

 司马懿严令三军渡水,破木栅,分八路进攻。只打了六日,孟达的外甥邓贤、将军李辅等人就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懿擒获孟达,立斩不赦,这才上表陈说情由,并把孟达之首传到京都。 

 平定了新城,司马懿以为,这一举动不仅解了朝廷后顾之忧,也给自己清除了一个隐患。平西之后,朝中再不会借口孟达之忧,又把他派驻宛城,把他排除在朝廷之外。 

 司马懿安置好新城后事,就率大军逆丹水而上,无几日就到新平。左将军、先锋张合出城迎接,他率本部几千人马,在此恭候多日。 

 司马懿早闻张合英名,只见他身高八尺,方脸大耳,年纪在五十上下,形象却十分威武。不由暗自起敬,拱手微笑道: 

 “将军神威,真是名不虚传!&34; 

 ”都督过奖!“张合急忙还礼谦让。 

 此时正是初夏四月,关中一春无雨,气候已经十分炎热。道旁的一排排杨柳树,还未应时茂盛成荫,就被烈日烤得枝枯叶落,光秃秃孤零零立在旷野里。 

 二万兵马经过千里转战,早已疲惫不堪。司马懿命令队伍在城外扎营,筹粮休整,准备大战。他自己和二个儿子则在张合陪同下,进城安置帅帐,似作长久驻扎之状。 

 此时他一反常态,好像变成一个慢性子的人,面临大敌,一点也不着急。 

 歇了一整天,第二天他才把张合请来,打开关中方域地图,他想知道当前敌我双方的态势如何。张合望着地图,俯身伸手介绍道: 

 ”这是秦川,离新平约五百里,已被蜀军包围多日。秦川乃关中重镇,秦川若失,三辅地区无险可守,长安就可能落入蜀军手中。“ 

 ”秦川守将是谁?“司马懿拧着双眉问道。 

 张合告诉他,守将乃雍州太守郭淮,他已经坚守近一个月。诸葛亮八万大军日夜攻打,秦川势危,告急文书如雪片一般飞来,都督若不发兵解围,郭淮恐怕坚持不了几天了。 

 ”秦川乃关中大郡,城固粮足,郭淮又是一员良将,想必还能再守一些日子。“司马懿却道。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听了,二人对视,心里发慌。父亲和张合合兵,也不过二万余人马,如何能敌蜀军八万之众,如何能解秦川之围呢? 

 “诸葛亮真有八万大军吗?”司马懿两眼尖尖,盯着地图,忽然又问。 

 张合本是一个细心之人,又在新平住了多日,早派探马多方搜集,对敌军的情况还是比较熟悉。他不假思索,便对都督汇报:蜀军号称八万。在阳平关,赵云分兵二万前往箕谷,其实只有六万兵马出祁山。破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之后,除部分留守之外,又得万余人马补充。兵到秦川,蜀军实际上是越战越强,眼前恐怕还不止八万之众! 

 司马师、司马昭听了,更是惊慌不已。司马懿沉吟片刻,忽然又奇怪地发问: 

 “你们说,蜀军浩大,对他们是有利呢?还是对他们不利?”张合及司马师兄弟,望着他那张布满皱纹的瘦脸大感意外。蜀军入侵关中,战场辽阔,战线拉长,当然是人马越多,越便于攻城夺地,都督为何会提出一个如此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呢? 

 司马懿看他们三人都不作声,就站直身子,离案自己回答道:“蜀军人马多,就吃得多,用得多,拖累也多。他们占的地方多,就会兵力分散,战线拉长,粮草供应不能持久。这些恐怕都是他们的不利之处。” 

 “父亲是不是想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司马师扬着浓眉,以为自己已经猜出他父亲的意图。 

 司马懿眉头打结,脸色沉凝,不置可否。 

 “父亲,蜀军兵多,我军兵少,敌强我弱,避实就虚,各个击破,这是最好的方略!”司马昭也认为唯有如此对付蜀军,才能以少胜多。 

 司马懿眉头拧得更紧,轻轻摇头,表示否决。 

 张合一向稳重,且善谋略。思路未通,方法不成熟,从不轻易开口。他见司马懿已经找出敌军的弱点,却又否决自己儿子的对敌方略,就越发觉得这人不简单--没有找到克敌制胜的最佳办法,没有看到胜利的绝对把握,他是不肯轻易用兵的。张合正想得出神,司马懿忽然撒开他的二个儿子,对他发问:“张将军,你看怎么打才最省力?&34; 

 ”不知都督是想把诸葛亮的八万大军消灭在关中呢?还是只把他们赶出关中?“张合不作回答,只是微笑反问。 

 ”嘿嘿。 诸葛亮何等人物,我有什么能耐可以消灭他的八万大军?司马懿于笑几声,却非常明确地说出了自己的战略目标。 

 “都督能够量力而行,真是三军之幸!”张合连声表示赞同,又立刻献计道:“既是如此,都督何不分兵把守各处险要,坚守不战,以逸待劳,诸葛亮粮尽,必然自退。” 

 “那是等他退兵,而不是赶他退兵!”司马懿还是摇头否决。“诸葛亮兵多,咱们兵少,有什么能力可以把他们赶出关中呢?”司马师、司马昭立即齐声疑问。 

 张合听了也感疑惑。他的御敌方略,并不是都督见问,他随口而答,而是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经过深思熟虑才形成的。 

 今夏干旱已久,关中三麦绝收,就地无粮可补。蜀军远道运粮,维持不了八万兵马的消耗。只要魏军坚守险要,诸葛亮进军无望,过不了多久,自然粮尽军退,这是最省力的退敌方略。 

 然而都督要赶八万蜀军退兵,实不知他有什么高招?司马懿也知,张合的“固守待退”之策,并非不可行。但是“等退”与“赶退”,虽是一字之差,却体现出将帅不同的才能和魄力。 

 他才得朝廷复用,又为许多大臣所猜忌,不干出个局面来,怎么能得到皇上的信任和倚重呢?此刻他也心中无数,不知如何才能赶诸葛亮退兵。不由得眉头之结越拧越紧,眉宇之间陷下一条深深的竖沟。 

 他又回身伏案再看地图,目光从关中移向汉中。 

 汉中早已被蜀军占领,但这地方他并不陌生,汉献帝建安六年,司马懿曾从曹操征讨张鲁。汉中的山山水水、沟沟整整至今历历在目。这是一个险绝之地,有许多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孔明正是凭借汉中之险,进可攻,退可守 

 忽然他的眼睛在街亭--带停住了。这已出了汉中,却是蜀兵进出汉中的咽喉之地,他不禁眼睛一亮! 

 如果他把二万大军直插街亭,断了孔明运粮之道和退兵之道,蜀军断了粮草,退路忽然被阻,诸葛亮在关中肯定待不住了。他一定要分兵来争街亭,这样关中各处战场上的棋就都活了起来,局势将变成敌逃我追! 

 这一奇想一闪出,司马懿立即喜得眉飞色舞,几日来紧锁的双眉立即舒展。 

 他的二个儿子和张合听了他的大胆设想,大感意外。他们望着地图上的“街亭”二字,既佩服又担心。又望着他才展开的眉字,那中间还留着一条红红的竖纹,不知说什么好。 

 “这不是冒险!”司马懿见他们三人缄口不言,顾虑重重,就用肯定的语气强调。 

 “父亲,出奇兵占了街亭,蜀军要是不退,反而直扑长安怎么办?司马师带头疑问。 

 ”这不可能,三辅地区有曹真和郭淮的大军挡着,诸葛亮不退,就会困死在关中!“司马懿胸有成竹,早就想到这一着了。 

 ”假如诸葛亮早有防备,已先派兵守在街亭,父亲占领不成,反被蜀军包围,岂不是肉包子打狗。“司马昭也担心地问。他以为父亲能想到这一着,诸葛亮也能想到。 

 ”眼下诸葛亮的注意力还在秦川,咱们出其不意,就能抢占街亭。“ 

 司马懿还是毫不动摇,他认为诸葛亮能想到他这一着,也只有等他开始行动之后了。到那时,冤家路窄,就看谁的手脚快了。 

 张合却只用眼睛紧紧盯着地图上的街亭和附近的列柳城,苦苦思索,一言不发。 

 ”张将军,你说此计可行否?“司马懿忽然对他大声发问。 

 张合赶紧抬头,定定地望着他许久,才迟疑道: 

 ”此计可行,却是一步险棋。“ 

 司马懿却哈哈大笑,朗声道: 

 ”这叫四两拨千斤!-旦街亭得手,诸葛亮纵有八万大军,也不得不狼狈退出关中!&34; 

 张合、司马师、司马招三人听了,还是半信半疑。司马懿却不犹豫,当即下令,三更造饭,五更起行,全部人马直扑街亭。又令张合一过天水,就分兵西去,率本部人马杀向列柳城,务必与街亭同时夺得此城,以成犄角之势。 

 众军经过几日休整,旗号鲜明,铠甲整齐,精神饱满。一声令下,亢奋挺进。 

 6 

 孔明在秦川城外,指挥众将日夜攻打这座坚城。 

 秦川确是关中重镇,向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川得手,前面就是三辅地区,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故都长安指日可得,光复之日就在眼前。 

 他命令推车使者罗安将他送上一处高坡,他要居高临下,亲看今日破城。破城之后,他要在这里筑坛,杀白马为牲,祭告天地,誓师进军长安。 

 罗安今日特地换了一身新衣服,精神抖撒地把丞相送到高坡上。关兴、张苞策马紧跟在后,马谡、杨仪、向朗等许多谋士文吏,也都悉数出帐,随丞相上山观战。大家心里都充满着即将胜利的喜悦。 

 秦川已经围困月余,城墙、壕沟经过几十番争夺,都已破残不堪。魏将郭淮显然也知不能久守,并不修复那些残破的豁口,只是在那里堆积滚木石块,以作防守武器。 

 城中粮草弓箭将尽,兵器不齐,魏兵也伤亡日重。只见他们还用石头作武器,还击攻城的蜀军,秦川已经破城在即。 

 然而天下事总是出人意料之外。就在此时,探马来报:司马懿倍道兼行,出其不意,斩了孟达。在新平与张合会合之后,并不来救秦川,而是率军向西扑去,不知何意? 

 孔明听报,自知来者不善,立即收起笑容。他沉思片刻,忽然羽扇一挥,对众人道: 

 “马上回营议事!&34; 

 众人见丞相脸色突变,知道事态严重。司马懿斩了孟达,蜀军在东南失去牵制。他不来解秦川之围,反而挥军向西,这一定对蜀军非常不利。 

 回到中军帐,孔明急令杨仪打开陇西方域图。他只扫一眼,就伸手一点道: 

 ”司马懿欲占街亭!&34; 

 众人伸脖望去,街亭地处天水、南安、安定之西的总路口,阳平关之东的咽喉地,这是进出汉中的门户。街亭若失,蜀军粮道及退路全断,司马懿这一步棋走得真绝! 

 “丞相,这是司马懿的”围魏救赵“之法!想迫我军回救街亭,以解秦川之围。”参军马谡也一眼就看出司马懿的意图。 

 孔明点头称是,行参军向朗却觉得司马懿此举不同凡响,恐怕还不只是“围魏救赵”这层含意。然而到底还有什么意图,他一时看不出来,只好心存疑虑,缄口不言,听别人议论。 

 “既是如此,丞相就不用理会他,破了秦川,攻进长安,回头再收拾这老贼!”长史杨仪见孔明同意马谡的看法,就说出自己的主张。 

 向朗听到这里,忽然有所感悟,不禁脱口而出反对: 

 “不可!&34; 

 孔明见句朗有不同之见,急忙转身微笑道: 

 ”向参军请道其详!&34; 

 向朗也只是心中担忧,隐隐约约感觉司马懿这一招深藏更大的意图,就对孔明说: 

 “郭淮死守秦川,背后还有曹真的三辅两京之师作后盾。假如司马懿占了街亭,蜀军又攻不进长安。到那时,蜀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关中三麦绝收,就地无粮可补,蜀军反被困在魏境,还能坚持多久呢?&34; 

 众人听了向朗之议,也觉有理,频频点头。都道街亭之敌,轻视不得,司马懿这一招,要认真对付。 

 孔明岂能不知这步棋的厉害,向朗所担忧的,正是他心头之病。分兵回守街亭,奏川兵力减少,关中各个战场都要再作调整,这样就给魏军喘气的机会,还有可能形势逆转,让魏军占了上风。 

 关中之战已经处在关键时刻,秦川即日可破,长安唾手可得。迎后主进旧都,光复汉室的大业就要实现,他实不甘愿让司马懿这一招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 

 他觉得现在只有派一员得力大将守住街亭,就可以使司马懿一筹莫展。 

 新平离街亭八百里,秦川距街亭仅三百里。蜀军完全有时间抢在司马懿的前面,占据险要,以逸待劳,击败魏军。 

 可是眼下军中大将都在关中各个战场上。赵云、邓芝早已派往箕谷,左将军吴懿、车骑将军刘琰镇守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以防凉州和北地的魏军。前将军刘巴、后将军吴班的兵马集结渭水之南,与赵云、邓芝会合,正要与曹真决战。眼前的魏延、王平、马岱、廖化等大将也正在围攻秦川,准备进军三辅。帐下只有关兴、张苞二个护卫使是武将,但是他们未经大战,难当如此重任。 

 现在派谁去守街亭呢?他扫视一遍帐下众人,他们虽然都是参军、长史、从事、书记之类的文吏谋士,却都不乏行兵布阵争城夺地之能,只有从他们里面选一员去守街亭了。 

 “街亭紧要之地,断不可失!谁肯领兵前去镇守,以防司马懿断我粮道?&34; 

 孔明拿定主意,就向这些文吏发出号召。 

 帐下众人不由一怔,顿时鸦雀无声,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站出来领命。 

 忽然,参军马谡起座洪手道; 

 ”马谡不才,愿领兵前去街亭,以解丞相后顾之忧!&34; 

 马谡清命,正是孔明之所望,帐下众人,也只有马谡可担此 

 任。 

 孔明对他一向敬重,当初平南中,正是他的“心战为上,攻战为下,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策,才使孔明平南大功告成。北伐以来,他又不断出谋划策,每到关键时刻,他都能给孔明一个好主意,或是一点启示。北伐能够势如破竹,捷报频传,实有他的一份功劳,孔明对他更加信任。 

 ”马参军肯去守街亭,吾自当放心!“孔明马上答应。 

 ”不可!“行参军向朗忽然提出反对意见。 

 这就奇了,向朗一向与马漫友善,二人是众所周知的好友,他怎么会反对好友担当重任,建功立业呢? 

 众人都用惊异的目光望着向朗,马谡也莫名其妙,孔明只想听他说个究竟。 

 ”丞相,马参军虽然熟读兵书,深通谋略,颇知兵法,而且遇事很有见地,但他只能是一个好参军;而领兵打仗,镇守一方,决非纸上谈兵,他未必就是一个好将军!&34; 

 向朗觉得街亭得失,干系北伐的蜀军生死存亡,他明知马谡不是将军之才,不能不说。 

 孔明听了这话,马上就想起先主刘备也曾对他说过:马谡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不禁犹豫起来。 

 马谡万料不到向朗会说这话,以为这是向朗妒他立功,就对丞相高声道: 

 “马某自随丞相雨征北战十余年,虽是个参军,却不曾错进一言,误了一事。今拒司马懿,凭我平生所学,不敢说将其大败,但守街亭之地,料无所失,请丞相放心!&34; 

 孔明望着他的脸,还是迟疑不决,马谡见丞相还在迟疑,就大声发愤叫道: 

 ”丞相,马谡实有此能,若有差失,乞斩全家!&34; 

 孔明听这话,不由得--震,更拿不定主意,许久才说: 

 “军中无戏言!&34; 

 ”愿立军令状!“马谡应声而答,也不等孔明明确允许,他就在案头画了军令状呈上。 

 孔明拿起军令状,又望望向朗,看他还有何言。只见向朗还是轻轻摇头,却不再言。 

 “丞相。”马谡见孔明还是不允,跪地大声坚请。 

 “你起来吧!”丞相见他决心如此之大,只好从之。分出秦川攻城之兵,又分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之兵计二万,让他为主将;又令杨仪把正在攻城的神将王平唤来为副将。 

 孔明知道王平一向谨慎,且能攻善守,也是一员良将,派他协助马谡拒敌最合适。 

 王平听唤进帐受命,见过马谡,二人领命欲去,孔明又叫住二人,交代道: 

 “街亭地无城廓,又无险阻,守之极难。汝等下寨必当在要道之处,使魏兵不能通过。安营既毕,便画四至八通地形图本送来。凡事商议而行,不可轻率。如果街亭无危,你二人则是光复大业第一功臣也!&34; 

 二人领兵去后,孔明还是不放心,又从渭南调右将军高翔之部,前往列柳城驻防,成为呼应,以助街亭之势。 

 街亭防守调动停当,孔明这才放心命令魏延等将加紧攻城,准备进军长安。 

 马谡、王平率二万人马,日夜兼程,只用三日就到街亭。看了地形,果然十分偏僻。 

 只见山峦迭迭,林深草莽,不但不见城廓,连寻常百姓也无一家。由于久旱无雨,草木枯黄,河沟干涸,更显得肃杀荒凉。 

 二万人马聚集在谷底,一丝风也没有,马嘶人叫,闷热难耐。马谡、王平驰马,山上山下跑了一圈,还是选不定扎寨之所。 

 来到一处五路总口,王平立马拦住马谡道: 

 ”此处可守五路来敌,请参军下令,伐木为栅,全军在此安营,以图长久之计!&34; 

 马谡扫视一遍地形,却处山谷之中。说是五路总口,不过是一条大山沟到此分成五条小山沟,向东通往天水郡。大沟小沟,有水是沟,无水全是路。山高谷深,地面崎岖不平。二万人马安营在此,如果魏军来犯,进退都很艰难,完全失去机动,而且山沟里网热非常,把人马安置在此,简直是活受罪。 

 王平见他只是朝这看看,朝那看看,都不说话,赶紧又补充道:“屯兵在此,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34; 

 这道理马谡岂能不知。但他认为魏兵如若不从沟底五路来犯,而是抢占五座山头,形成包围之势,蜀军岂不成了沟底之鳖,任其宰割了。当即下令上山安寨,这样不但可御司马懿来犯之敌,还可保持街亭运粮之道畅通无阻。 

 王平听马谡下了这种命令,不由大惊,急劝如此屯兵,如果魏兵围山,把蜀军困在山上,岂不拱手让出街亭要道。马谡听了却哈哈大笑,他教王平道: 

 ”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司马懿敢来,定叫他片甲不回!“王平一向随孔明行兵布阵,也得丞相经常指点,虽然兵书看得不多,但也知一些兵法。他看此山之形,实是绝地,屯兵山上,乃自绝之法,便又劝道: 

 ”安营山上,如果魏军断我汲水之道,三军断水,必定不战自乱!&34; 

 马谡听了更是不以为然,就不耐烦地说: 

 “你不知兵法,就不要乱加评断。孙子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兵绝我水道,蜀军岂不死战,以一当百,势不可挡。我自幼熟读兵书,丞相每战,尚且问计于我,你。 &34; 

 马谡白了王平一眼,没有把话说完,王平却心里明白。他本是魏将,随曹操征汉中降了刘备。而这位早年就跟随刘备的参军,根本就不把他放在眼里况且他现在是副将,还是一个杂号将军,识字不到十字,不过一个听令打仗的军汉,他有什么资格可以反对一个熟知兵法、足智多谋的主将呢? 

 但他毕竟年长几岁,也随丞相征战多年,深知街亭得失,至关重要。而且临行之时,丞相再三叮咛,语重心长。他不能明知有误,无动于衷,坐看主将铸成大错。就想了一个补救的办法,对马谡说: 

 ”既然参军不听王平之劝,请分兵五千,在此山之西,下一小寨,作犄角之势。魏兵若来,可以救援参军。“马谡一听这话,心里就有火。这是什么话?仗还没打,就认定他会失败,还要分兵,准备救援。 

 他本想一口回绝,但又想丞相临行“凡事商议而行”的交代,也不想让这个不知兵法的军汉乱了他的部署。就答应了王平,又交代道: 

 “既然你不听我的将令,我就分兵五千给你,你喜在哪儿下寨,就在哪儿下寨。不过待我破了魏军,在丞相面前,你不能和我分功!&34; 

 王平知不可劝,只好分兵苦笑而去。他在街亭以西十里之处下寨之后,赶紧制作马谡屯兵之图,火速送往秦川丞相营中。 

 司马懿与张合率二万余人马,偷偷越过天水郡,三日之后,也到街亭山口。前军来报,只有五条山沟直通街亭,四周山高岭峻,兵马不能通行。 

 司马懿不敢轻进,下令扎营,又派次子司马昭亲去探路。他怕街亭有兵防守,他的军马进了山谷,反被天水蜀兵堵了退路。二万兵马被困山谷,那真是自投罗网,坐以待毙了。 

 司马昭率十余骑,悄悄进谷哨探之后,回营禀报:街亭早有蜀军把守! 

 司马懿闻报,脸色大变,二道长眉毛又紧拧在一起。众部将顿感不妙,千里奔袭,人家早有防备,恐怕来得容易,回去就难了。 

 司马师听了完全不信,对司马昭大声疑问: 

 ”二弟,你可曾哨探清楚?诸葛亮已经分兵天水、南安、安定,又围秦川,又战渭南,八万大军分布在几个战场上,哪儿来的兵马镇守街亭?&34; 

 司马昭急答,他是亲到街亭五路总口哨探,街亭当道并无栅寨,但是蜀军皆屯两面山上。只见旗号不计其数,鼓角之声此起彼伏,少说也有数万之众。 

 “蜀军守将是谁?”司马师又问。 

 司马昭又答,他在山下捕到一个汲水小蜀兵,得知蜀军主将乃孔明帐下参军马谡,街亭守军实有二万之众。司马师听了大惊。暗自寻思,街亭蜀军二万,与魏军人数相当。且马谡熟知兵法,乃子。明帐下得力谋士,他为主将更不易图。蜀军还有山势之利,以逸待劳,以一当十,欲得街亭难上加难。 

 “父亲,事到如今,只有兵回秦川,解郭淮之围,以保长安!”司马师觉得别无他法,只有回去了。 

 司马懿脸色沉重,却不惊慌。眼前之势虽然对他不利,但是蜀军从各个战场上抽出二万兵来防守街亭,这已经就取得了初步的胜利。他这一招,不仅削弱蜀军在各个战场上的攻势,缓和魏军在各地的危机,而且使孔明感到后顾之忧。现在只要设法攻占街亭,就能迫孔明引军来救街亭,从而把蜀兵赶出关中。 

 “张将军,你看咱们现在是进,还是退?”每到关键时刻,他都想听张合的意见。 

 “退回秦川,不但前功尽弃,而且能否解郭淮之围也未可知。”张合虽然未作正面回答,但他赞同进兵的意思非常明确。 

 司马懿听了满意一笑。又对司马师问道; 

 “我若进兵街亭,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之兵,堵了我的退路怎么办?&34; 

 ”能否令凉州、北地两郡之师作疑兵,牵制三郡蜀军?“司马师见父亲决意进兵,就作如是说。 

 司马懿听了也点头称是,又问司马昭道: 

 ”蜀军踞山头,我军在谷底,如何打法?&34; 

 司马昭面前立刻出现街亭高山险谷的山川地形。就道:“我在哨探之时,亲眼看见,街亭草木,久旱干枯,可以用火攻。火是向上烧的,可以把他们烧得焦头烂额!&34; 

 众人听了忍俊不禁,司马懿却点头正色道: 

 ”此法可行,命令各部带足火种!&34; 

 是日,司马懿依长子司马师计,派人去凉州、北地,命令两郡人马作出收复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之状,以牵制三郡蜀兵。又按原计划,命令张合率本部人马奔袭列柳城作为呼应。 

 诸事分派已定,他选。 一个天晴月朗之夜,分兵五路,由五条山沟直扑街亭。 

 天还未亮,五路兵马就都到达五路总口。此时正是四月下旬,下弦月正好挂在中天。夏夜晴空,月华如水,蜀军占据的各处山头上,营灯点点,烂如繁星。 

 司马懿令三军原地待命,不许喧哗。自己则引百骑在山下各处悄悄巡视一遍。果然蜀军全部屯兵山上,大小山谷中既无栅寨住兵把守,也无鹿寨挡道,连一个哨兵也没有派。 

 看来马谡是把五路总口当作一个大口袋,等待魏兵来钻,他想一口吞下。 

 此时天已大亮,马谡见魏兵到,立在高处传令各部严阵以待,等候魏兵攻山。他想先折魏兵锐气,然后摇动红旗,四面出击,一鼓作气,灭了魏军。 

 司马懿却不令攻山,只令众军寻找水源处扎寨,重兵把守,断绝蜀军汲水之道,让蜀军饥渴几天再说。 

 马谡守了几天,都不见魏兵攻山。这才知道汲水之道被断,各处水源被魏兵占据,原来司马懿想把他困在山上。 

 烈日当空,天旱地热,各处山头断水,如何了得。蜀军拼命下山抢水,都未得逞,不是被魏兵杀退,就是被乱箭射回。二万兵马又饥又渴,军心开始浮动。 

 马谡却不心慌,他见众军又饥又渴,惶惶不可终日,以为兵法上说的置之死地而后生,--鼓作气,势如破竹,消灭魏军的时候到了。 

 是日,马谡传令各部立阵山前,他要全部人马冲下山去,大杀一场。 

 众军见他红旗一招,被迫冲下山去。然而兵士们此时又饥又渴,只想找吃找喝的,根本无心杀敌。冲到山下,不是被乱箭射倒,就是跪地投降。 

 马谡在山上见蜀兵连连败退,大感意外。他拔剑亲手斩了几名督战不力的将官,还是不见一个蜀兵冲进敌阵,不时还有人下山向魏军投降。此时,忽见四处火起,越烧越旺,直迫山顶。蜀军顿时大乱,纷纷抱头逃命,万余人马立刻土崩瓦解。 

 马谡无可奈何,连叫兵书误我不尽!但见大势已去,只好随败军往西逃下山去。 

 顷刻之间,街亭就被魏军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