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门36天局小说故事

第5章 司马懿复出(第3页)

 这老贼真像癞皮狗一般,你想找他决战,他偏不战,你不想战,他又追来缠住不放。把你缠得战不能战,退不能退,白费粮草干着急。 

 孔明想,趁他这次冒雨追来,一定要狠狠痛击,让他一辈子记住这次教训。 

 雨还是一阵又一阵下个不停,幸好那十几万石麦子,大部份经过加工,已经变成一串串的干饼背在士卒身上。三军已经不愁饿肚子了。听说司马懿追来了,一个个精神振作,争先恐后,纷纷请战,都想逮住这个老贼,以雪当年失街亭之耻。 

 孔明却不敢轻敌,他把马岱、王平、张翼请到中军帐,认真商讨 

 迎战之法。 

 三位大将一向敬佩丞相,都说但听丞相调遣,马上布阵迎敌,何必商议,浪费工夫。 

 孔明却不依,务必要他们说出各自的方略,让他听听。马岱、王平认为,司马懿不就是想把咱们拖住沾住吗?他来了,咱偏不迎战,只用几员猛将断后,仍然徐徐向武都退兵,看他敢不敢追! 

 孔明听了笑道,这不又是。 一个空城计吗?他司马懿中二回空城计,还能再中第三回吗? 

 张翼认为,司马懿老奸巨滑,且有张合、费曜、戴陵三位大将相助,来势凶猛。如果不给他一个沉重的打击,他就会不停地追下去,破坏丞相的退兵计划。应该利用卤城的有利地形,在这里打一个伏击战。 

 孔明听了也笑道,司马懿生性狐疑,看到卤城地势对他不利,就不会不加思索,贸然进兵,中咱的埋伏。 

 三位大将听了丞相的疑问,都以为自己的方略还欠周全,就一齐向丞相请教,不知丞相有何高招。 

 孔明却连摇羽扇道,他能有什么高招。他不过是集思广益,择善而从,都是听了大家的高见,才有了自己的主意罢了。此时云收雨住,天渐放睛。孔明便邀三位大将一同出帐,登上城头,勘察卤城地势。 

 卤城夹在二座大山之中,实际上是一个关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这里如果留下五千人马,就能挡住司马懿的二万余大军。 

 “司马懿追到这里,如果发现卤城没有守军,他会怎么样?”孔明巡城环视一周后,便这样问。 

 “他恐怕不敢再追,他会在这里踌躇了好一阵,等摸清了卤城周围的情况,再决定进退!”马岱回答道。 

 “司马懿已经中过二次空城计,看到这阵势,一定大伤脑筋,不能贸然进兵。”王平也这样认为。 

 高翼却认为,司马懿到了这里,虽然会有犹豫,但他一定会挥师继续追下去。因为他中了二次空城计,张合、郭淮对他虽然口不敢言,心里难免有轻视之感。如果他再中一次空城计,就愧对三军了,所以他会不顾一切进兵。 

 孔明听了他们的不同见解,一个伏击司马懿的计划,就在心中形成。 

 他命令马岱,把那些还没有加工成干饼的生麦,沿路丢弃,并且要丢那些好的生麦,不能只是那些发霉的,一定要给魏军一个仓惶而逃的错觉。士卒身上的干饼,一块都不能丢掉,不能让魏军知道他们还有东西吃。 

 又令王平在卤城内藏好易燃的柴草,城门堆集大量滚木鹿寨,阻碍人马通行,故意留下破绽。 

 再令张翼在卤城两边山头,树满旗帜,给司马懿一个虚虚实实,难以捉摸的错觉。 

 此次方略,旨在消灭魏军的有生力量,特别是那个能识破丞相计谋的魏将张合,孔明特地画形图影,通告三军,但见此人,便用弓箭密射,不教此人逃生。 

 前哨回报魏军迫近,孔明便令三军悉数退出卤城,教马岱、王平、张翼藏军于二山之中。只等魏军进城,但听号令,只用火箭猛射,让那城内起火,断了魏军退路。此次务必将二万魏军,全歼在卤城境内。 

 司马懿率军追到卤城,只见卤城又是一座空城,立马停军,不敢前进。在心里骂道:诸葛匹夫,你也欺人太甚。中了一次你的空城计,你就三番两次,一用再用,羞辱于我,今日一定要破了你的诡计,以雪昔日之耻。 

 卤城确是一座空城,二面山上虽然插了许多旌旗,却也不见一个人影。只见城门大开,沿途扔下许多麦包和器械,城门口还横七竖八拦着许多檑木鹿寨。 

 司马懿拍马在城下转了几转,就心中有数。 

 “三军退回二十里,据险立营扎寨,让诸葛亮呆在那里,白等几天吧!”司马懿果断下令。 

 三大将听说退兵,都感意外,大都督恐怕是患了“恐空症”,一见空城就吓得要退兵。 

 司马懿见众将不动,就耐心解释道; 

 “诸葛亮这一次摆的阵势,看似空城计。其实是空中不空,他一定在卤城东西二面山上埋伏大军,等咱们进城挨打呢!现在咱们就在这里扎营,他不动,咱也不动,他一退兵,咱就追击,缠着他不放,看他怎么办。” 

 “大都督追而不战,想把蜀军拖得粮尽援绝,这办法虽是上策。但天下人会以为,明公不敢和诸葛亮交战!”张合婉转劝道。 

 “三军求战心切,全都憋着一股气。气可鼓不可泄,若是一直避而不战,恐怕于军不利,也会被天下人耻笑!”费曜、戴陵也齐声劝道。 

 司马懿还是不听,不以为然道: 

 “人家要笑,就让他们笑吧!&34; 

 张合那里肯受如此屈辱,损他一世英名,就又向司马懿献计,说是眼前大势对魏军十分有利,蜀军已被分割成二块,而魏军集结在铁笼山一线,兵力集中,粮草充足,何不六军合兵一处,围歼蜀军一部,可获大胜。费曜、戴陵也都极力赞同,说大都督可以留在中路,与诸葛亮“磨菇”,他们挥师向铁笼山靠拢,寻机合兵歼敌。 

 言外之意,司马懿再不出战,他们就不听他的节制了。这使司马懿十分不安,张合、费曜、戴陵都是曹真旧部,本来就不太肯听他的将令。如果公开与他分军,他的大战略就不能实施,将给蜀军得到机会,变不利为有利,或回过头吃掉他,或轻松松退往武都。 

 为了不使三将闹别扭,司马懿只好令张合率一万军向祁山城南与郭淮会合,围歼那里的何平,以救贾嗣、魏平突围。 

 又令司马昭率部从铁笼山向卤城靠近,截断蜀军向武都的退路,呼应张合引去的一万军。 

 孔明率军在卤城二面山上等了一日一夜,不见司马懿进城。自知有变,正不知如何是好。杨仪来报,司马懿听张合之计,派军攻打祁山城南何平,又调司马昭的大军向卤城靠近,企图断我退兵之路。 

 孔明听了大惊,张合一到祁山,那边的阵势就会大变,急令马岱、王平、张翼收军,三军转头,速向铁笼山,同魏延、姜维、高翔会合。 

 司马懿万难料到,诸葛亮在粮断援绝的困境中,还敢向铁笼山进军。急令司马昭向他的大军靠扰,合兵尾追蜀军,紧紧咬住不放。 

 孔明军到铁笼山,就听包围祁山的吴班、张疑、吴懿告急:张合、郭淮已破祁山城南何平围军,祁山围解。张合、郭淮、贾嗣、魏平合兵,反率大军向铁笼山杀来。 

 孔明不加思索,就令马岱、王平、张翼迎敌。他们是疲惫之军,孔明只教他们立营扎寨,挡住北来之军,不可使其南下就成。 

 又教魏延、姜维、高翔截杀尾追而来的司马懿大军。他们乃久伏之军,以逸待劳,养精蓄锐十余日,早想大显身手大杀一场。 

 未等魏军立营,魏延、姜维、高翔率军旋风一般杀了过去。魏军立足未稳,且又连日追击,几百里长途跋涉,本就疲惫不堪,那经得魏延、姜维、高翔这三支生力军一阵冲杀,立即溃不成军,大败而退。 

 司马懿丢了三千兵马,急令扎寨,据险而守,不敢出战。张合、郭淮、司马师的兵马也被拒在上方谷,司马懿也令他们坚守不战,消耗蜀军粮秣, 

 现在的阵势反了过来,蜀军集结在一起,魏军反被切割成二块。魏军分别坚守在铁笼山以南和上方谷一带,却对蜀军形成包围之势。司马懿暗喜,蜀军困在铁笼山,眼下真真是粮断援绝,大破诸葛亮,指日可待。 

 转眼五月将过,天还是不见放晴。孔明望着时停时下的阵雨,心情十分沉重。朝廷喻旨退兵,李平转运粮草时断时续,八万大军仅靠那些干饼充饥。铁笼山南北都是魏兵,现在退兵也不是易事。 

 他感到奇怪,蜀军集结在铁笼山一线,已经占领渭南三县,正是东渡渭河,乘胜北伐的大好时机,朝廷为何下令退兵呢?而且五月将过,夏雨将要结束,粮草转运有木牛运载,未必十分困难。朝廷不加分析,就令退兵,实是糊涂。 

 但他不敢违逆圣意,自己越是位尊望隆,越是不能轻视朝廷的决定。 

 又是过了几日,连那些干饼也快吃光了。孔明只好把魏延、姜维、高翔、吴班四路将领请来,商议退兵之计。 

 四路将领都骂后主昏庸,现在退兵,又是前功尽弃。他们都主张不听退兵之令,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请丞相作主,东渡渭水,或许在关中就能得到粮草补给。 

 孔明不许,只令魏延继续攻打司马懿的营寨,高翔、吴班二路大军先向武都退兵,他和姜维亲自断后。 

 6 

 司马懿见魏延日日挑战,不停攻打他的营寨,就知诸葛亮要逃。他一面令费曜、戴陵、司马昭见机而动,一面令张合、郭淮、司马师的大军出击,务必牢牢咬住蜀军,不让逃脱。 

 张合得令,率先出兵,紧紧缠着蜀军不放,你退二十里,我追二十里,你扎营不动,我也立寨不动,使蜀军退也不得,战也不得。 

 孔明率姜维、马岱退到木门山谷,就对二将道: 

 “此地正好,水的源头在南山,北流入籍水,北低南高,正是据高临下,迎头痛击魏军的好战场,吾料张合的大限到了。” 

 当即令姜维、马岱分军东西二山,据高埋伏,众军备足檑石弓箭,只等魏军到来。 

 张合、郭淮、司马师率大军出了上方谷,追到木门,忽然不见蜀军去向。 

 郭淮一见木门南高北低,水是逆流的地势,就道此处易守难攻,于我不利,蜀军必在高处埋伏。 

 张合却以为蜀军粮尽而退,大军断不敢在木门久留。高处纵有埋伏,也是小股蜀军的疑兵之计,企图阻我追击,万不可犹豫,让诸葛亮跑了。 

 司马师也认为,诸葛亮穷途末路,他就故支重演,又来一个空城计,企图把咱们吓住,这次千万不可上当。 

 郭淮虽存疑虑,但也怕贻误战机,让蜀军逃去,就不敢坚持已见。 

 三将达成共识,就下令进兵。为防蜀军伏击,兵分三路,成品字形,一路在前,一路在左,一路在右,交替而进。 

 张合率军在前,一马当先,披坚执锐,勇往直前,全不把蜀军放在眼里。 

 木门谷此时虽然不下雨,但是谷底全部淹没在滚滚山洪之中,只能在陡斜的山坡上行进。斜坡经过践踏,已成泥泞,不时有人马滑下谷底。张合不许停止前进,只催快追。 

 迎面又是一座小山,张合挥鞭一指下令: 

 “抢占了那座山头,蜀军纵有埋伏,也奈何不得咱们了!&34; 

 魏军听令,不顾一切朝那山头奔去。 

 忽然一声炮响,东西。 面山上旗号齐立,东有姜维、西有王平,只听众军齐喊: 

 “张合快降,可免一死。” 

 张合大怒,命令郭淮、司马师分别攻打二山,自己率军向前,抢占山头。 

 顿时,山上蜀军万箭齐发,檑木滚石如雨而下,好在魏军早有防备,纷纷躲避,但也死伤不少。 

 蜀军却不敢下山短兵相接,只在山上呐喊放箭。众将料蜀军兵少,不敢下山交战,就不攻山,只且战且进,只望迅速越过木门谷。 

 张合带头冲出狭谷,刚到小山之前,这才喘了一口气。他正要下令攻山,忽听又是一声炮响,小山头上出现数不清的蜀兵,一个个箭在弦上,引而不发。只见孔明坐在小车上,羽扇一指,大声笑道: 

 “汝已中计,何不快降?&34; 

 ”蜀军粮尽援绝,陷我包围之中,应该投降的是先生,何必垂死挣扎:“张合立马横枪,面无惧色,反而大声劝降。 

 ”吾知你是将才,算你已久。今中吾计,若不弃暗投明,教你悔之莫及。“孔明见其张狂,又大声劝道。 

 ”我也知先生高明,正苦不能当面领教,今日狭路相逢,正是棋逢对手,一比高低。“张合岂肯服输,挥枪挑战。 

 说罢就令魏军攻山,孔明见其全无降意,便令放箭。 

 张合早有防备,士卒们一身盔甲严密,又执盾牌保护,不怕密箭射来。他自己除了盔甲护身,又舞银枪拨箭,分毫伤他不得。 

 小山头地势平缓,檑木滚石也派不上用场,蜀军猛射一阵密箭,还是不能挡住魏军攻势。 

 由于山地不便行马,张合干脆下地步行,挥枪舞剑,一步一步向孔明迫近。 

 孔明却不后撤,拈须一笑,对关兴、张苞道: 

 ”你们一向都是好箭法,今日正派用场。看准机会,朝张合的膝盖射去,定教他丧命!&34; 

 关兴、张苞领命,引弓望着张合瞄准。趁张合抬腿向前之机,那护膝铠甲张开一个大口,二将一时放箭。 

 张合只知挥枪舞剑护着自己的头部,哪知二箭齐射他的膝盖,顿时应声倒地,一支射碎他的膝盖骨,一支射透他的关节,血流如注,痛得他抱脚痛叫。 

 魏将赶紧把他救下山去。孔明见机,羽扇一挥,命令蜀军全部出击。一霎时,蜀军如猛虎下山,三面齐出,冲杀魏军。 

 魏军伤了主将,又处在不利地势,立即溃不成军,没命的向山下飞逃。 

 不料退路又被姜维、马岱用檑木滚石堵塞,人马互相拥挤,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 

 郭淮、司马师好不容易救下张合,率残军退出二十里,才稳住阵脚。赶紧立营扎寨,只令众军坚守,再也不敢追击。 

 是夜,张合昏迷不醒,郭淮、司马师千方百计救治,但因流血过多,不治身亡。 

 孔明击溃了魏军,次日又知张合身亡,料魏军不敢追击。就令姜维、王平率军,徐徐退向铁笼山,与魏延、马岱会合。 

 就在司马懿营寨之前,不慌不忙退向武都,班师返回汉中。司马懿折了大将张合,又见蜀军锐气还盛,知不可挡,也只好顺水推舟,让蜀军退去,却向朝廷报捷,蜀军被他全部赶回汉中。 

 7 

 李严改名李平之后,就觉事事不顺心,运气一日不如一日。先是大军进展神速,使他运粮的路程越来越远,魏军不时又在途中劫粮,能够把粮草送到大营,真是历尽千辛万苦。 

 一到五月,想不到陇中也像江南一样下起梅雨,时雨时晴,一月有余。沿途道路多有毁坏,木牛日行二十里,外加修路,把粮草送到百里之外的铁笼山,真是难上加难, 

 督运岑述是个很能干的人,每一次运粮归来,都连呼艰难,叫苦不迭。 

 一次粮草才出武都,就遇魏兵,士卒们不是战死,就是逃散。魏军弄不动木牛,就把几十匹木牛全部翻进山沟,摔得粉碎,眼睁睁看运出百里的粮谷付之东流。 

 战事一拖就是三月,南郑屯积的粮草告馨,又须从蜀中转运。征粮之难,李平深知。路途千里,又加蜀道之难,运一批粮草到军中,不知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岑述百倍努力,还是不能满足军中之需。丞相不时催粮,李平急得如火煎心,只得终日大骂众将无能。 

 参军狐忠、督军成藩挨骂之后提议,何不如实禀告转运之难,请丞相暂且罢兵。 

 李平不听。丞相的八万大军在铁笼山冒雨浴血苦战,尚且不畏艰难,毫无退兵之意。他的二万人马运粮,还保障不了供应,岂不是笑话,他李平开这个口,将永远被丞相看轻。 

 参军狐忠、督军成藩,知李平是畏丞相之威,便又提议,转运确实困难,再作百倍努力,还是不能保障军中之需。长久下去,大军缺粮,不但北伐不能成功,恐怕粮尽援绝,还有被魏军围歼的危险。李都护不便出面劝丞相罢兵,何不上表向朝廷裹报实情,请皇上下旨退兵。 

 这种做法更不可取。后主刘禅一向听从丞相之言,此时丞相不言退兵,无论什么人请示退兵,他都不敢旨准。而且这种话更不能由他李平说,他不能在后主面前,表现如此无能,连做一个后方督运粮草的主管都不顶用。 

 又是过了几日,督运岑述来报,道路已被雨水彻底毁坏,木牛运粮已行不通。士卒们冒雨背粮而进,又被魏兵劫杀,无一袋粮食能送达铁笼山大营。 

 李平大惊,屈指一算,铁笼山大军已经二十余日未得补给,大军恐怕早已断粮。 

 狐忠、成藩急中生计:军中断粮,造成大败,那是满门抄斩之罪。与其如此,不如冒死假旨骗丞相退兵,也保八万大军平安返回汉中,免却大家满门之祸。 

 李平听了更惊,沉思片刻,别无良策,就对二人说道: 

 “事到如今,为国家计,也只好如此了。你们先去喻示皇上退兵的旨意,我即上表禀奏皇上,请朝廷下旨退兵。” 

 二人听令去后,李平赶紧提笔就要修表。 

 可是笔悬在手,却难下笔。骗丞相退兵,乃是假旨之罪,也是斩不可赦。现在上表申说情由又有什么用呢?他就是有生花妙笔也难卸假旨之罪! 

 李平不由得呆住,那悬笔的手僵在那里,任凭那浓浓的墨汁,从笔端滴落在雪白的绢布上,墨星四溅,黑了一片。 

 那黑迹又像是一片血迹,被杀头的人,就是这样血迹四溅,染红了裹尸的白绫。 

 “狐忠、成藩误我。”李平不禁失声痛叫。 

 这一夜他坐立不安,双眼急得通红,苦苦思索,如何才能熬过眼前这一关。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次的生死关,每一次都是危在旦夕,刀横脖子上,但都被他闯了过去。他相信这一次也还有救,一定有办法。 

 他想狐忠、成藩见了丞相,一定会说是他李平命令他们传达圣谕的。这样狐忠、成藩就是他最致命的人证。但是他也不能把他们二人灭口了,为自己解脱罪证,那样就太阴毒了。人太阴毒,还是要遭报应。何况他们二人也是为大家免遭灭门之祸,才出此下策。应该让他们逃得远远的,逃到丞相找不到的地方,这样大家就都有救了。 

 可是丞相擅自退兵,劳师动众,无功而返,也要受到朝廷惩罚。第一次出祁山,丞相就是因为北伐失利,自贬三级。 

 他想他也不能只顾保全自己,害了丞相,忍心看人家无辜受罚。 

 凭心而论,丞相除了好战,其它的行为都令他敬佩。就是好战这么一点,也是出于公心。他早就对丞相消除了猜疑,丞相对他确是一片真诚,他应该将心比心,不能以怨报德。这就更把他难住了,既不能伤害同谋者,也不能使丞相背黑锅,这怎么办呢? 

 这一夜,他竟然愁白了须发,到天亮时还是无计可施。丞相马上就要回到汉中,他一回来,一定就会有许多疑问。朝廷也是要查明丞相退兵原因,现在没有应对措施,就难蒙混过关。 

 他想自己死了,倒也罢了,一辈子总是战战兢兢做人,活着也难受。 

 只是他的儿子李丰令人牵挂,儿子虽然不太肯听他的话,可是儿子是好儿子,年纪轻轻,前程无量。如果被他连累丢了脑袋,实是于心不忍。 

 他想已经骗了丞相一次,不如再骗皇上一次,说是司马懿坚守不战,丞相假装撤退,打算把敌人引诱出来交战。这样朝廷就不会来问退兵的原因,丞相也就不会背黑锅了。 

 他以为骗一次是死,骗二次也是死,如果能蒙混过关,大家平安无事,那就值得。 

 思谋既定,他就赶紧修表,依计而行。 

 孔明回到汉中,李平赶紧迎出几十里外等候,不等丞相发问,他先故作惊讶问道: 

 “军粮充足,丞相为什么退兵了?&34; 

 孔明听了一怔,就叫杨仪快把狐忠、成藩二人传来,杨仪找了许久,却没人知道他们的去向。 

 ”狐忠、成藩没把粮草运到丞相大营?“李平心中有数,故意疑问。 

 孔明没有回答,只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定定地望着李平,半天说不出话来。 

 李平故作惊慌,急忙把督运岑进唤来,连责其监督不力,误了大事。并且下令,立斩不饶。 

 ”罢了,找到狐忠、成藩再说吧!“孔明这才挥扇一叹,制止道。几天过后,狐忠、成藩未能找到,也未见朝廷来使查问丞相退兵的事。李平心中暗喜,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