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遗恨五丈原
第7章 遗恨五丈原
1
建兴十二年二月,孔明倾巢出动十万大军,取道斜谷出征。
大军分为五路兵马。魏延、马岱为前部,吴班、吴懿为左路,王平、张疑为右路,姜维、马忠为中路,廖化、张翼为后队,李丰、高翔主运粮草。
大军出了斜谷关,直取渭南。夏四月,魏延、马岱夺郿城。此时,东吴都督陆逊,依约呼应,在合肥大战魏将满宠。魏军腹背受敌,人心惶惶。
司马懿见蜀军来势凶猛,而且兵力优于魏军,知不可战,但又恐蜀军渡过渭水,战线更长,难以抵御。便令全军抢渡渭水,背水修筑营垒,先占渭南战略要地,以图牵制蜀军。
魏军背水迎敌,众将都感不安。司马师带头问道:“父亲一向都是坚守险要,以逸待劳,消耗敌军锐气。今日为何不借渭水之阻,凭水防御。反而渡水,把大军置之险地呢?&34;
司马懿只是微笑不答。
”莫非父亲要在渭南和诸葛亮决战?“司马昭又疑问。大将郭淮、副将孙礼也有同感,都用疑问的眼光望着大都督。
司马懿这才说出自己的意图,他最担忧的是蜀军渡过渭水,从武功山向东进兵。那样长安三辅地区无险可守,确实令人担忧,所以他才不得不引军渡渭水,把蜀军堵在渭南。
他料蜀军见渭南有备,必定西往五丈原。这样两军只在渭南对阵,成对峙之势,各位将军只需坚守营垒,就没事了。
果然,孔明军到郿城,就令五路兵马在五丈原、散关、武都、木门、上方谷一线,连下十四个营寨,作为长久驻守的基地,步步为营,向关中节节推进。
魏军守在渭南,反而暴露出陇西大片空虚之地,无兵守险。
大将郭淮向司马懿进言,认为诸葛亮恐怕会避免在渭南交战,从陇西进军关中。应该先派重兵占据北原,以防蜀军东渡渭水西进。
郭淮之言,实是司马懿的一块心病。但因魏国南北受敌,分兵与二国交战,兵力严重不足。顾得了南边,就顾不了北边。司马懿也一样,顾得了渭南,就顾不了陇西。倘若孔明渡渭攻取北原,的确会使他乱了阵脚。
司马师却以为,渭南有魏军重兵对峙,孔明不敢转道陇西进取关中。孔明同样也担忧魏军破了郿城,进兵斜谷,直取汉中他的老窝。
司马昭也很赞同其兄的看法,他说孔明进攻关中,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打他的汉中?蜀中更是空虚,还可以一举灭了蜀国,掳回蜀主。
郭淮还有担忧,他说如果孔明只用一路大军渡渭,攻占北原,把他们的军队连接到北山,隔断通往陇西的道路,陇西大片土地,就会不战而失,魏民和西凉人就会自动归顺蜀汉,以后要收复就难了。
司马懿知郭淮之忧,不可不听。郭淮长年担任雍州刺史,对陇西得失利弊十分清楚。便当机立断,派郭淮、孙礼回渡渭水,去守北原。
孔明的中军帐就在五丈原,众将见司马懿屯军渭南,陇西空虚,就请丞相改道东渡渭水,从北原攻进关中。
孔明心里明白,眼前之势,蜀军不过略有优势。改道东渡渭水,从北原进攻关中,魏军首尾不能相顾,长安就暴露在蜀军面前。但是蜀军西去,汉中空虚,魏军如果大举南侵,蜀中也同样临危。
这样一文,北原显然就是一个焦点,魏军守不守北原,蜀军攻不攻北原,都是干系两国安危的举动。
孔明沉思片刻,就令杨仪展开渭水流域地图,仔细研究起来。次日升帐,孔明宣布,经过周详考虑,准备听取众将之议,东渡渭水,攻取北原。
孔明令魏延、马岱一路大军为主攻,以吴班、吴懿、王平、张疑二路大军为副攻,合兵六万,进取北原。留姜维、马忠,廖化、张翼二路大军坚守五丈原和郿城,以防渭南的魏军趁虚偷袭汉中。
分派已定,魏延、马岱领命而去,准备木筏,渡水进攻。吴班、吴懿、王平、张疑却被留下,孔明又授密计,木筏渡水之后,不可登上西岸。但等魏军援兵来时,也不与交战,只是顺水漂流而下,在渭南登岸。焚烧渭南的魏军船只和营寨,围歼惊慌溃逃之敌,司马懿可擒。
众将此时方知,原来这是“声东击西”之计,丞相攻打北原,意在围歼渭南之敌。
这时魏军大将郭淮、孙礼率部回渡渭水,日夜兼程,登上北原,立寨未稳,就见蜀兵铺天盖地杀来。
郭淮见蜀军主将乃是魏延、马岱,就对副将孙礼说道:“魏延勇猛无敌,他在这里出现,说明蜀军主力来了。正如所料,孔明要从北原直取关中。赶紧派人到渭南告急,请大都督立派援兵,否则北原失守,关中危矣!&34;
孙礼一向佩服郭淮料事如神,今见这阵势,自然更加信服,就要派人冲杀出去,求请援兵。
郭淮却不准,他要孙礼亲到渭南请兵,他担心大都督被他二个儿子左右,误了大事。
孙礼领命,拼死杀出重围。上路之时,又见渭水之上,数不清的蜀军从对岸渡水而来,他就更信郭淮所料,快马加鞭,顺北岸飞驰而去。
司马懿闻讯,却不敢贸然出兵,他怕孔明又在要什么花招。
司马师、司马昭都指出,蜀兵西去渭南空虚。可以挥师向南,破了郿城,越过斜谷,直取汉中,掏诸葛亮的老窝,教他得不偿失。
司马懿早已探明诸葛亮用魏延、马岱、吴班、吴懿、王平、张疑三路大军,六万人马渡渭攻打北原,而对面的郿城、五丈原也是兵力充足,戒备森严。
这次绝不是孔明又在玩空城计。渭南并不空虚,还有姜维、马忠、廖化、张翼的二路大军,四万人严守。
魏军总数八万,郭淮带去了二万,渭南只剩下六万,六万大军要破四万蜀军也非易事。
孙礼见大都督听他告急之后,只是沉吟不语,稳坐不动,未见有出兵援救的意思。急忙又说:
“郭将军再三交代,--定要转告大都督,假如北原失守,六万蜀军杀向关中,如入无人之境,长安三辅之地,危在旦夕。”
司马懿听了大惊,郭淮此言不是危言耸听,孔明之所以这样用兵,他的意图是想用四万人马把魏军牵制在渭南,而抽出六万大军直取关中。
情势危急,容不得多疑,他立刻抽出三万人马,由二个儿子率领,火速回渡渭水,向西增援北原。
此时北原守将郭淮,被魏延、马岱困在营寨,但见蜀军日夜攻打,却未曾破寨。郭淮心里也疑问,何以六万蜀军大举进攻,破不了二万北原守军呢?只知其中有诈,却又不知孔明耍了什么花招。
还在渭水过渡的蜀军吴班、吴懿、王平、张疑二路大军,见司马师、司马昭率军从北岸陆路来援,就纷纷返回木筏,顺水飘流而下,不用一日功夫,就到渭南之岸。
此时正好天黑,四将令众军火速登岸,军中早备易燃柴草,但见魏军船只和营寨,放火就烧。
司马懿派出三万援军之后,心里总觉不妥。二个儿子去后,副将孙礼留在身边。他问孙礼,郭淮二万守军,如何能敌蜀军六万之众,恐怕援军到时,北原已经失守。
孙礼急忙告知,他来的时候,蜀军还有二路人马正在渡河。现在大都督派出去援军,正好可以挡住还在渡河的蜀军。
司马懿听了,又觉奇怪,蜀军渡河,为何慢吞吞的,全不知“兵贵神速”呢?
正猜疑之际,忽报后营起火。司马懿顿时面色大变,惊叫:
“咱们中计了!&34;
孔礼还是不知何故,司马懿急令三军集结,不许溃散,以一挡十,死守营寨。
但是四面火起,杀声阵阵,蜀军从四面八方,铺天盖地杀来,魏军溃不成军。
孙礼急护大都督上马杀出重围。众虎贲舍生忘死,好不容易护着大都督杀到渭水岸边,但见船只已毁,无法渡河,到处都是蜀兵,不知往何处逃窜。
此时天已大明,他们且战且逃,跑了一夜,发现逃到一处密林。众人惊魂未定,又见一队蜀军杀来。为首的是廖化、张翼,众将急忙迎战,司马懿拨马便走。
廖化认得司马懿,拍马挥刀直取过来。司马懿着慌,没了主意,只好绕树而转。廖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树上。不想用力太猛,砍得大深,拔了许久,才拔出刀来,却已不见司马懿人影。
林中寂静无声,众将士也都不知杀到哪儿去了。廖化向东追了一程,还是不见司马懿踪影,只好回马。但见一路都是尸体、马匹和被扔掉的兵器。到了那棵树旁,竟拾到司马懿落下来的一顶金盔。
廖化用刀挑起,回营报功。
2
司马懿躲过廖化那一刀,只丢了头上的金盔,却保住了性命,紧紧向南逃去。
不料惊魂才定,又见一队人马拦在前面。司马懿四顾左右,身边战将不过十余骑。心想完了,今日必定命丧渭南,新无生路。
不料对面为首的将领,并无冲杀过来,反而下马跪地参拜道:
“大都督受惊了,征蜀将军秦朗奉旨前来助战。”司马懿还是不敢相信,抬头再看军前旗号,写得明白。同来的还有夏侯渊的四个儿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夏候和等。他这才放心,果然是朝廷派来的援兵,真是来得太及时了,否则渭南之军不保,连他这个大都督也难逃诸葛亮之手。
“来了多少人马?”司马懿急问。
“二万!&34;
原来魏明帝得知诸葛亮兵力优于渭南魏军,便急派援军,但因南边战事未了,所以才给二万步骑。秦朗以为司马懿嫌少,司马懿并不嫌少,有这二万生力军,他还有救,渭南之营不但不会被摧毁,还可以在这时有所突破。
他急令秦朗率军北进,收集残散兵力,再立营寨,以固军心,
果然那些残兵一见魏军旗号,纷纷投来,收集起来也有万余。未久,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也率军回到渭南,合兵一处,却也有六万余众。
原来他们兵到北原,但见蜀军不战自退,都上了木筏,顺流而去。兄弟俩知是中了调虎离山之计,急忙回救渭南。但是陆路不如水路快捷,等他们赶回渭南,魏军已经惨败。魏营已被夷为平地,粮草器械不是被烧,就是被抢一干二净,遍地都是伤残的士卒在悲声呼救。
众将不由呆立,失声痛哭。
司马懿闭目哀叹,说是他失察,中了奸计,渭南之军几乎覆没。好在秦朗带来大量粮草,渭南残军才不至于挨饿。司马懿命令众军重立营寨,严加防守,从此无令不许出战。
蜀军大获全胜,斩敌万余,缴获马匹、粮草、器械无计其数。
孔明见大军奋战一 e 一夜,人疲马乏,而且魏军援兵又到,就让杨仪传令收兵。
次日,五丈原大营设宴庆功。众将更服丞相神机妙算,都称首战大捷,丞相应记第一功。
孔明连连谦让,认为还是筹划不周,有了疏漏,让司马懿跑了。他取出廖化捡来的金盔,展示在众将面前,十分遗憾地说:
“没有取来他的首,只是捡来他的金盔。”
众将接过金盔,传看稀罕。却都称道,今日得他金盔,来日必定取他首级。
孔明并不乐观,此次声东击西之计,本料司马懿难逃此劫,不想秦朗的援兵突然从天而降。现在更令他担忧的是,魏军能从南边调来二万步骑,说明魏吴之战,局势已经缓和,兵力可以北调。这样他与司马懿的较量,就不是一朝一夕能有结果了。好在他早有准备,三年以来,不断向斜谷搬运粮草,斜谷粮仓充实,至少可以支持十万大军半年之用。
但是半年之内,若是不能打败司马懿,又怎么办呢?难道又要无功而返么?
为长久计,现在只有分兵屯田,就地取粮。然而他的十万大军,现在是驻在魏国之地,蜀军要屯的田,也是魏民之田。虽然他一向宣称,普天之下,莫非汉土,而且对魏民也十分爱惜,不许蜀军扰民。但是占人家的地,屯人家的田,总是不能让人愉快接受。
庆功宴散席之后,孔明就把杨仪、李丰、高翔留了下来。他要向这几位专司军务、粮草的将军请教,如何才能使蜀军与魏民杂屯其田,相安无事。
杨仪认为,陇西、渭南地区连年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早有大片田地抛荒。丞相只需运来粮种,分给魏民播种,百姓就会感激不尽。收成之后,与其分成,就可得不少粮草,何需分兵屯田。
李丰、高翔也觉得分兵屯田,分散兵力,不宜战事,而主张用武力强征。从来都是谁占地盘,谁收粮赋,对老百姓不必心慈手软。
孔明摇头不许,从来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对魏民更应该抚养,不可掠夺。
杨仪听了这话,便进言道,丞相既为长驻之计,就要调出部分将佐,专司郡县屯田事务。也将魏民纳入蜀汉之制,受蜀军保护,纳蜀汉钱粮。军民同屯,计利分成,可得民心。
孔明听了拍手赞许,就令李丰、高翔二将与杨仪一同商议,精确统计田亩,作出规划,拟订完善的公约,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来。
几天之后,三位将领就把屯田计划制定出来。孔明看过,只在蜀军与魏民分成的公约上作了一些调整,让利于民,就批准了他们的计划。&34;屯田令“发出之后,正是秋粮播种季节,孔明更是放心不下,不知各部分兵屯田的实施情况如何。他怕误了农时,今秋得不到粮草,又要退兵!
他料司马懿大败之后,再不敢轻举妄动。就令姜维、廖化二部,坚守五丈原和郿城,监视敌情,自己则和杨仪、李丰逆渭水而上,到各地视察屯田去了。
此时正是夏季五月,本来应是麦熟季节,可是渭水流域遍地荒芜,麦田里都长满了野草。正如杨仪所说,百姓逃避战乱,流离失所,十室九空,没人去种这些田地了。
这里是吴班、吴懿的驻地,屯田令已下达十余日,为何也不见士卒们下地播种秋粮?孔明令长史杨仪把二将唤来,问个究竟。
吴班、吴懿听丞相到,急忙前来参见。
孔明还未开口询问,他们就诉起苦来:
”老百姓怕打仗,都不愿种地,把军队分给他们的种子当粮食煮了吃了,军队找不到农具,又没有畜力,所以也干不起来。“
孔明听了大惊,把种子当饭吃了,秋后粮草不继,老百姓可以逃亡,十万大军怎么办?
他只沉思片刻,就令吴班、吴懿二将,以兵器作农具,以战马作畜力,立刻把所有的荒地种上秋粮。老百姓没有种子,可以向李丰、高翔再领补发。军队要先动起来,老百姓安心了,也会跟上去。没有粮食谁都怕。老百姓也不愿意总是逃亡,给他们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他们何乐而不为?
二位将领遵命而去,孔明又继续北进,准备再看王平、张羲的驻地。
”丞相,我有一事不明,不知当问不当问?“推车使者罗保胜忽然这样说。
”你问吧!“孔明头也不回,就爽快答应。
”丞相,我们竹的百姓,交不起钱粮,被官府迫得走投无路造反,杀头治罪;这里的百姓是魏民,他们不交钱粮,把军队给的种子吃了,丞相竟不怪罪!为什么自己的百姓还不如敌国的百姓呢?“罗保胜愤愤不平地问。
”这。“孔明一时回答不出来。他本来想说,这是争取民心。但是罗保胜如果再问,敌国百姓的民心要争取,自己国家的民心为什么不要了?他又怎么回答?
”你只管推车就是,这种事情给你说了,你也不懂!“杨仪见丞相面有尴尬之色,就责备罗保胜,为丞相解围。
不料,罗保胜竟顶撞道:
”我懂,我心里清楚!&34;
“你知道什么?快说来听听!”孔明惊奇地问,
罗保胜也不回避丞相投来严肃的目光,一边喘气,一边回答:
“因为你们已经得到了,就不知道珍惜;还没得到的,才当做是宝!&34;
”这。“孔明听了大吃一惊,想不到罗保胜几句话,就把这个道理说得这么透彻。
国家与百姓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国家兴亡“与”百姓苦乐“又有什么因果,这些道理连先圣先贤都说不清,道不明,罗保胜却能一语道破。
他一向是根据光复大业的需要来制定国策,要求国人尽其义务。他这样做,到底是得了民心呢?还是失了民心?
众将士连年征战,背井离乡,浴血苦战,有的命丧他乡,有的伤病致残。军人就算再有忠义之心,也经不起长期无休止的流血牺牲,他们口虽不言,心里定有怨恨。
蜀中父老就更不用说了,打不完的仗,征不完的钱粮,害得他们家徒四壁,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对这个坚持目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丞相,不是恨之入骨,也是怨声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