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惊蛇出洞(第2页)
”我当时考虑了很久,觉得当真是一个机会。前些日子,那给事中杨连不过是上了一道奏本,替皇帝的母亲说了许多好话,立即成为顾命大臣。我想:如果这真的是仙丹,能把皇帝的病治好,我的富贵肯定要比杨连可观!但是我也不是没有犹豫,我问他:如果这个药治不好皇帝的病怎么办?他说:"你怎么可以这样想?既然是仙丹,吃下去只有好,没有坏。再不济也不过是效果差一点。"那魏进忠又说:“我跟皇长子的乳母关系非同一般,跟皇长子也很好,皇帝病好以后,我可以让皇长子在父皇面前为你多多美言,你往后肯定是青云直上,起码是锦衣卫都督。你好好地想一想,如果不想干,我就找别人去。”
“我听了他的话,不得不认真地考虑:我当时最担心的是,如果皇帝医好了病,结果魏进忠却跳出来抢功劳;还有一个担心,那便是这个药投下去,万一皇帝治不好,驾崩了,我那时是有口也说不清了。我终于把这两个顾虑说了。
“魏进忠说:"你如果是担心我将来会出来争夺功劳,或者是你进药以后,担心有什么严重后果,那我立字为据,让你解除后顾之忧。"他果然在书案上拿起了笔,立即给我写了一张纸条作为凭据:\"
”那纸条是怎么写的?“王纪问。
”他写道:"假如皇上服下仙丹,龙体康复,保你升为锦衣卫都督;否则,也保你十年平安。"就这几个字。“李可灼说。
”你就相信这些话?“王纪问。
李可灼叹了一口气,苦笑道:
”我当时也是半信半疑。事后,我去请教熟悉的太监,那太监说:魏进忠是客氏的"对食",确实长期陪伴皇长子,我想:真的医好了病,他说的话不会不灵。万一医不好皇帝的病,那药是魏进忠的,他没事,我更不会有事。如果是皇长子起来当皇帝,魏进忠自然没事,他没事,我也没事。所以,我就答应了。那魏进忠又告诉我进药的细节。两粒都是红丸药,但进食得有个先后。一粒有钻过小洞的,后吃,没钻过小洞的,先吃。结果是第一粒服下去确实不错,但是第二粒服下,不到两个时辰先帝就驾崩了。“
王纪听了这些,心中明白了,这个李可灼真的是上了魏进忠的当。只不过,口说无凭,如何能定魏进忠的罪呢?他想了想,问:
”魏进忠给你的那一张字条,还在吗?\"
“我把它放在家里的屋梁上,用油布包好,丢不了的。”李可灼说。
“好,你就把这些写下来。”王纪说。
李可灼点了点头,王纪亲自去拿文房四宝,坐在一旁,看着李可灼写供词。待他写好,还让他盖上了手印,这才把李可灼送回牢房。
他深恐那供辞放在刑部有失,便放在衣袋里,带回家去。
4
王风把父亲引进了书房,知道今日父亲回来定有许多话要说。
因为据他估计,“红丸案”必有重大突破,果然王纪掏出了供辞,给他看。
王风认真地看了两遍,坐在那里沉思着。最后说:“果然是他。”同时心里则想:此事一定牵连很大,很可能是难以想象的大。那么,这个案件真相的揭开,那就不是斗争的结束,而是斗争的开始!所面对的不是一、二人,而是十万九千人的庞大势力,魏进忠只是浮现于表层上的人,其它隐藏在幕后、面目模糊的高手,才是可怕的对手,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究竟想要什么?敌暗我明,因此,胜算是非常渺茫的。但是说出来,父亲是一定不相信的。不仅父亲不相信,便是他的同僚也不会相信。
想到这里,不觉叹了一口气,他忽然向父亲建议道:“爹,我想把这份供词重抄一份,你看可以吗?”王纪点点头。于是王风实时动身赶到文状元的寓所,请来了文秉。那文秉的书法不仅得自祖宗文征明的真传,而且模仿旁人的字唯妙唯肖,叫他来重抄李可灼的供词,那是再好不过了。
只花了一盏茶的时辰,文秉就把李可灼的供词重抄一遍。王风把两份供词对照一下,觉得几乎分辨不了,只不过另一份少了指印而已,便对父亲说:
“爹,能不能让李可灼在这一份上面,也捺一个指印?\"
王纪有点为难,觉得此时的李可灼最容易神经过敏,要他再捺一次手印,说不定又会节外生枝。
“我陪你一起去狱中,我自有办法让他再捺上手印。”王风说。
王纪只好勉强同意,两人来到狱中,王风对李可灼说:
“你这个人真糊涂,供词写好了,却没有按上手印,我们怎么替你出力?\"
说着他拿出文乘抄的供辞,递在李可灼的面前。李可灼一愣,连道:”我盖,我盖。“马上伸出食指,在印盒上沾一下红朱,按上了供词,两人实时回到了家中。
”那李可灼明明盖过手印,你说他没盖,怎么就乖乖地盖上去?“王纪问。
”这事你现在没空去想,如果静下心来,就明白了。“王风笑道。
5
李可灼招供之后,王纪父子并没因此松了一口气,心情反而凝重起来。
他们都感觉到要扳倒魏进忠,不是那么容易的事。魏进忠虽然不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但实际上却掌握了司礼监,是真正的内相。
这两年来,他能步步高升,不仅说明他的能耐,也说明他得到了有力的奥援。如果把李可灼的供辞按正规渠道,由内阁送到内宫的文书房,那么必定落在魏进忠的手里,如果不是石沉海底,也无异于替他通风报信。让他赢得时间,作出对策,所以这个渠道是不可取的。
两人探讨了老半天,最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明日是皇帝在经筵听经的日子。王纪也是讲解经史的大臣,但明日还没有轮到他,如果到首辅叶向高那儿,要求调整一下,那王纪就可以利用讲经的机会,把案情说明一下,然后把李可灼的供词直接交给皇帝,如此安排,当万无一失。
第二天,王纪在经筵讲解经史,说到古代有一个皇帝身边的太监,为了谋了害皇帝,收买了朝臣,让朝臣把毒药当作仙丹进献给皇帝,结果皇帝吃了一命归天。
皇帝朱由校听到这里,忽问王纪:
“我倒想起了一件事,王卿家,那个谋害先帝的李可灼,我已着令凌迟处死,你照办了吗?\"
”皇上,为臣有一事不明,我刚才讲历史上的那一起谋杀案,依皇上看,是先杀了那个献药的朝臣呢,还是先杀那个捣鬼的太监?“王纪叹了一声,说道。
”那个太监首先要杀!“朱由校说。
”皇上英明!那幕后策划的太监,是主犯,当然要先杀!但皇上听说过没有,那幕后的太监叫什么名字?“王纪跪下说。
”你说叫什么名字?“朱由校反问。
”他的名字叫魏进忠!“王纪慎重其事地说。
朱由校愣了半晌,觉得这事有点奇怪,道:
”原来古人也有一个魏进忠!\"
王纪仍然跪在地上,说:
“这个魏进忠其实不是古人,而是今人,就是皇上你身边的那一个魏进忠!\"
这时朱由校的神色瞬息万变,看了王纪很久,不悦地说:
”王卿家,谋杀先皇的事,岂可乱说!\"
“此乃何等大事,岂敢乱讲!”王纪道。
朱由校沉默了一阵,脸色稍稍缓和,责问道:
“你有什么证据?\"
\"臣有李可灼的供辞在,还有当年魏进忠唆使李可灼进药时,亲手写给李可灼的字据。这份字据,臣已派人去取,想不日就可到手,呈给皇上御览。“
王纪呈上了李可灼的供词,朱由校认真地审阅了那供词,越看越愤怒,突然拍案大骂:
”该死的魏进忠!\"
说罢,手持李可灼的供词,杀气腾腾地回到了干清官。一路上他问自己:这样一个杀父仇人,我怎么会让他当秉笔太监?让他主持司礼监?此事传出去,天下人会如何看我?又想:都是客氏平常对这个奸贼赞不绝口,才让我错用了杀父仇人!他回到西暖阁,便气呼呼地对干清官牌子太监说:
“传朕旨意,着客氏出宫!\"
那干清宫牌子太监有点摸不着头脑,觉得平常皇爷对客氏恩宠有加,今日这么说,不知是真是假?便小心地问道:
”皇爷,几时让她出宫?\"
“今日出宫!不得羁留!”朱由校斩钉截铁地说。那管事牌子“是”了一声,实时出去,快步来到了咸安宫,把圣谕向客氏说了一遍。这事太突然了,似乎晴空打了个霹雳,客氏傻傻地望那管事牌子,想从他的脸上找出解释。但是,那管事牌子脸上没有表情,什么答案也没有。也不知道什么时候,那管事牌子溜走了。
过了一会儿,魏进忠、王体干、李永贞三人匆匆地赶来了咸安官。他们见客氏木木地坐在那边,魏进忠马上问
道:
“急急召唤我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皇上要把我赶出官去了,我不知道做错了什么?“客氏久久才应说,也哭了起来。
王体干心里想:若非出了大差错,皇帝是绝对不会将客氏赶出去的。既然客氏自己都不知道出了什么差错,只怕问题是出在旁人身上,便问魏进忠:
“魏大人,近日出了什么大事?\"
魏进忠很是意外:这事怎么会问到我的头上来了?便说:
”我替朝廷查明了“红丸案”,让崔文升作证,给李可灼定下了凌迟处死的大罪!这些日子,我主要是办了这一件事,还会有什么事?\"
李永贞站了起来,默默地徘徊着,突然,他对魏进忠
说:
“你中计了。 \"
”中了打草惊蛇之计!“王体干想了一下,也说:”你那一日朱批要凌迟处死李可灼,你想想看,李可灼看了那朱批会怎么想?他恨死你了!还能替你保密吗?自然就把一切都抖出来了,不过,这件事也不能全怪你,我当时也在场,一时疏忽,中了人家的圈套。事到如今,埋怨也没有用。我们还是坐下来,想想对策,\"
大家都坐了下来,想了一阵。四个人的目光先后都落在古董架上的那一只金盒上面,终于决定让客氏带着它,孤注一掷,再见一次皇帝。
6
下午未时,客氏来到了干清宫“西暖阁”。
她特意一身民妇打扮,手捧一只描金盒子。她刚过三十四岁,由于养尊处优,美丽的面容焕发出珠玉般的光泽,但紧锁的眉头,漾起一片淡淡的忧色和哀怨。现在皇上突然大发雷霆要把自己赶出官去,甚至连一面也不见,她也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不由令她害怕之余又倍感痛心。
她暗忖了许久,终于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再见皇上一面,无论皇上怎样绝情,她也要恳求见一次面,毕竟皇上一直把自己当作最贴近的亲人。
此刻,她跪在朱由校的面前低声说:
“臣妾来向皇爷辞行!\"
然后,她抬起头来,她的脸有少妇的清丽,有母亲的慈和,还有落难女子那种难以言喻的无奈。
这时,站在皇帝身旁的王体干突然挥挥手,做出一副厌烦的样子,说:
”去,去,去!现在皇爷长大了,不需要你照顾,还留你在官中作甚?!去吧!\"
客氏又默默叩了三个响头,站了起来,缓步往门口走去。那脚步似乎有千钧重,每跨一步都十分艰难。走了几步,回头看了皇帝一眼,又走了几步又回头。
朱由校低下头来,避免和她照面,客氏走到门槛上,定住了,慢慢地转过身来,又快步回到皇帝面前,再次跪了下来。
“你还有什么话说?”朱由校不耐烦地问。
“我无话可说。不过这盒中的东西是皇上的宝物,要还给皇上,请皇上收下。”客氏说罢,把金盒子恭恭敬敬地捧上头顶。
朱由校伸手取过,随手打开金盒,却见里头是几撮脏兮兮的头发,还有几粒牙齿,许多指甲,甚至疮痂。他立即皱起眉头,连盒带物扔在地上,生气道:
“这就是宝物?! \"
客氏俯下身来,捡起了一撮胎发,喃哺地说:”人说: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果然有这一回事,这胎发是陛下满月时剪下来的。万历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四日那一天晚上,你哇哇坠地,陛下一生下来,就福荫了你的父亲。那时你父亲虽然封为太子,但是地位摇摆不定,你这个皇长孙落了地,太子的份量就加重了。万历爷和慈圣李太后对太子就好了一些。相反地郑贵妃却恨你入骨。你生下不久,就同你的生身母亲分开,由我抚养。那时,我生下侯国兴,才四个月,为了照顾你,我扔下国兴不管,一心一意地扶育你。在你满月的那一天早晨,有一个宫人拿了一包白粉,交给我说:“这是贵妃娘娘送的补药,你给皇长孙喝了下去,有你的好处!”我知道来者不善,陛下你的出生既然是巩固了你父亲的太子地位,贵妃便连你这个小孩子也恨上去了。她想害死你,这样,太子没有长子,份量就轻了。要动摇他,就方便多了。我假装点点头,打发那个官人走,然后把那一包毒药放到阴沟里去。但那宫人却躲在角落偷看。过了不久,郑贵妃派来了一个太监,借故把我拉去抽了四十皮鞭,把我打得走都走不动了。但我想到哥儿你这时还没有吃奶,便挣扎着回来,给你喂奶。同时,给你剪下了满月的胎发。所以这胎发不止关系到陛下的性命,也关系你父亲太子的地位和往后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