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南宋:我靠抽奖打造现代军队旺旺教主
第332章 草原学堂正式开课(第2页)
大家都明白,好好交易比打仗强多了,只有和平,才能过上好日子。
杨建国偶尔会去各个集市看看,看到牧民们脸上的笑容,看到集市上热闹的景象,他知道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开放贸易,设立官市,不仅让牧民们过上了好日子,也让大宋和草原的关系越来越近。他相信,只要坚持下去,草原和大宋一定会永远和平,永远繁荣。
官市的热闹劲儿持续了好几天,乌尔逊河边的空地简直成了草原上最繁华的地方。
牧民们换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对都护府和杨家军的信赖与日俱增。
然而,杨建国深知,光靠物质诱惑建立的纽带还不够牢固,必须将文明的根系更深地扎进这片土地,才能让大宋和草原永远的和平繁荣下去。
于是,在集市稳定运行后,一系列更深远的政策悄然展开了。
就在集市旁边,几顶崭新的白色大帐篷支了起来,外面挂着一块木牌,上面用汉字和蒙文写着——都护府蒙学。
这是杨建国在草原上开设的第一个学堂,用于教导草原上的孩子读书识字。
杨建国深知文明的火种才是真正的救赎,只有用文明来教化草原上的人民,才能让草原真正的繁荣下去。
开学第一天,来看热闹的牧民比来交易的人还多。
大家围着帐篷,好奇地朝里张望。只见帐篷里面铺着干净的毛毡,前面挂着一块用木炭涂黑了的木板(简易黑板)。
几十个年纪不一的牧民孩子拘谨地坐在小马扎上,大的十几岁,小的才五六岁。他们脸上带着好奇、紧张,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渴望。
教书先生是个年轻的杨家军文书,姓王,看起来文质彬彬。杨建国特意挑选王文书当教书先生,因为他会说一口流利的蒙语。
王先生拿起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人”字,然后用蒙古语缓慢地说道:“今天,我们学第一个字‘人’!我,你们,你们的阿布(父亲)、额吉(母亲),都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