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234章 修习拼刺(第2页)

 宋志这次来才知道,朱师傅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娘还在身边奉养,所以朱师傅一直无法成行,陪在身边的只有小儿子一家和几个学徒。

 对于朱明轩师傅、王敬轩师傅,宋志还是充满感激的,因为宋志事业的起步阶段,全赖两位师傅的理解与支持,现在的事业也离不开,洪武学社出来的师兄弟们的支持,等国外的是兄弟回来,这种现象会更突出。

 尽管蝉鸣聒耳,槐荫匝地。洪武学社的朱师傅立在青砖影壁前,望着院里正临摹《九成宫》的青年,眼角细纹里漾着笑意。

 他摩挲着手中温润的松烟墨锭,想起四年前,那个一脸青春的少年,——如今双手已隐现筋骨,挥动的枪锋转折间竟有了几分室外高手的从容气度。

 午后暑气蒸腾时,朱师傅特意绕到西跨院,将晾凉的酸梅汤轻放在园旁的椅子上,瓷碗底刚刚融化了的细糖,正慢慢侵入水中,微凉的井水,泛着涟漪,引来了正在演练八极六合大枪的注意。

 演练完一套大枪术以后,宋志赶紧拿起朱师傅准备的糖水,有些乏累的躯体,又有了动力。

 宋志现在演练的八极八极六合大枪,还是四年前由朱师傅传授的,这与自小授业的孙鲁师父教授的略有不同。

 孙师父教授的是传统八极枪,更注重枪意的传达。而同为沧州的朱师傅,因为修习的是劈挂拳,他的枪法里有一股“通背劲”道,这是华夏传统武术中很稀少的,被朱师傅慨然传授给自己。

 今天来访的宋志,几年没见,想看看朱师傅的生活,提醒朱师傅尽快远离燕京,不到两年就要爆发全面抗战了。

 同时,宋志一直在考虑,如何破解是倭寇的战场上刺杀术。

 前世的抗战战场上,武器装备和人员训练不如倭寇,就是这刺杀术也往往不如倭寇。

 作为一个修习传统中华武术的武者,不相信这几千年文明,干不过倭寇。

 要利用自己的条件,创出一条适合华夏人的战场刺刀术,这就需要朱师傅的亲自传授和指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