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285章 沪上改变(第2页)

 与此相反的是租界区形成畸形繁荣?。

 租界内因资金与人口涌入出现短暂繁荣,1938年进出口总值激增,永安公司日营业额超百万,娱乐业集中了全国最多的影院、舞厅?。

 但这种繁荣建立在沦陷区苦难之上,被称为"与狼共舞"的生存状态?。

 倭寇统治还体现在文化教育和宣传方面。

 通过《新申报》等媒体鼓吹"倭华亲善",摆拍救助外国人的画面,强迫孤儿配合宣传?。

 普鲁士、意太利等国武官,参拜倭寇战迹,强化法西斯同盟形象?。

 而红党领导海关、邮局工人抵制倭伪登记,组织"节约献金"支援新四军;《译报》通过翻译外电传递真实战况,创刊三个月发行量达10万份?。

 商店用商品摆放角度传递情报,永安公司员工将倭寇动向藏入化妆品盒送达前线?。

 此时沪上形成"孤岛"与沦陷区的鲜明对比。

 租界内文化出版活跃,巴金等作家以"孤岛文学"隐晦批判侵略;而华界民众在倭寇高压统治的阴影下挣扎求生?。

 ?1937-1941年上海租界的畸形繁荣景象是因为倭寇占领沪上华界后,公共租界和高卢租界因暂未被倭寇接管,成为战火中的“孤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战时经济与社会生态。

 因银行和游资涌入,孤岛金融与商业取得爆炸式增长?。

 华界沦陷后,江浙财阀、民族资本家将资金转移至租界,1938年上海银行总数激增至200余家,远超战前水平?。

 由于法币贬值,外汇和黄金投机盛行,外滩银行区日夜繁忙。

 孤岛内百货公司与奢侈品消费?暴涨。

 金陵路的四大百货公司(永安、先施、新新、大新)生意火爆,永安公司1939年日营业额突破百万法币,化妆品、进口手表、高档洋货供不应求?。

 孤岛黑市与投机市场应运而生。

 由于倭寇封锁,物资紧缺催生了庞大的黑市经济。

 外汇、黄金、棉纱、西药、汽油等成为热门投机商品,川蜀路一带的“黄牛”市场日夜交易不息?。

 ?形成了“孤岛工业”的黄金期?。

 由于倭寇尚未完全控制租界,民族工业得以喘息。

 1938-1940年,租界内新增工厂2000余家,纺织、橡胶、五金等行业短暂复苏,部分产品甚至出口东南亚?。

 但因由于原料受限,工厂转向生产奢侈品(如化妆品、香烟)或战时必需品(如纱布、药品),而非重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