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300章 金陵事件(第2页)

 夫子庙的泮池结了冰,昔日的画舫残骸半沉水中,船头挂着褪色的膏药旗。

 零星的小贩缩在街边,兜售发霉的糕饼和冒牌的“中华牌”香烟,铜板在冻僵的指尖颤抖。

 偶尔有穿和服的妇人经过,油纸伞挡住半张脸,却遮不住伞骨上弹孔的痕迹。

 入夜后,宵禁的钟声敲响,巷弄深处传来三弦琴的呜咽,夹杂着《何日君再来》的留声机杂音。

 一扇扇窗户后,烛火在窗帘后明明灭灭,像这座城市不敢言说的眼睛。

 尽管1939年的金陵,已经与屠杀时隔一年有余,街头可见残垣断壁,部分区域如富人区仍有市民聚集,但整体经济萧条。

 金陵城总人口从战前的100多万人口,锐减至不足40万元,其中国际安全区4平方公里住着25万的人口。

 这些人口还是在倭寇完全占领金陵城后,考虑到国际影响,强迫附近的民众搬迁而来,有一部分也是新成立的王伪势力,鼓动回来的。

 就是这些居民,倭寇也采取?殖民管制?。

 倭寇通过"良民证"、宵禁等制度严密监控市民,同时设立特务机关打击抗战活动。1939年后,金陵城内仍然会出现针对倭寇的零星抵抗?。

 1939年6月数据显示,金陵人均月收入仅3.96美元,工薪阶层日工资49美分,四口之家月收入约14美元。

 至11月,市民收入仍不足战前的三分之一,物价飞涨而购买力锐减?。

 ?同时,倭寇强制推行倭元、军票和米元混合流通,但兑换机制极不透明,普通民众难以获得生活必需品?。

 大量家庭在空置房屋和废墟中搜寻可用物品,包括家具、建材等。

 部分居民甚至在炸毁的房屋地基上开垦菜地,白天耕作夜晚返回难民区?。

 ?倭寇垄断生活必需品供应,导致粮食、药品等价格飙升。教会记录显示,许多家庭被迫以野菜、野果充饥?。

 倭寇垄断物资供应导致物价飞涨,许多市民长期处于恐惧中,普遍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