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311章 抗战物资(第2页)

 自然也是各种势力借机发财的时机,对峙双方不仅是喘息一下,更主要的是趁机填满军队的各种物资,向后方输送一些物资,从中谋取私利。

 这就应运而生了各种投机商人,只要是商人介入了,这的市场就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形成了固定套路,时间、地点、人员等都有固定的流程。

 随着利益的再分配,物资会越来越丰沛,形式会越来越多样,规模也会越来越大,直到下次大战的爆发。

 下次大战结束以后,各方面势力又再次去找机会合作,周而复始。

 这种行为随着战争不断扩大,双方物资缺乏的额度加大而越演越烈,包括倭寇战争中的掠夺。

 倭寇发动侵华战争,主要就是转移国内激化的各种矛盾,进行战争掠夺。

 ?例如战略资源掠夺?,倭寇通过伪满政府及华北占领区系统性地掠夺华夏资源,包括东北地区1亿立方米木材(相当于日本本土20年消耗量)、华北840万担棉花及山东120万吨铝土?。

 黄金、白银等贵金属的掠夺量尤为惊人,仅伪满中央银行地下金库就昼夜运输黄金,导致铁轨被压弯?。

 14年间倭寇累计从华夏掠夺粮食2.4亿至3亿吨,主要供应太平洋战场;同时掠夺煤炭2亿吨、稀土1.5万吨、高岭土49亿吨等矿产,这些资源战后成为倭寇经济复苏的基础?。

 当然华夏政府和军队也进行了不断的斗争。

 例如民间自发的物资截留?,在倭寇控制区,部分华夏民众通过隐蔽渠道截留粮食、药品等物资,支援抗战武装。

 包括华北地区曾出现通过地下网络向根据地输送布匹、盐类等禁运品的情况。

 ?同时,也充斥着官方与黑市的交织?。

 伪政权时期的“统制经济”催生了黑市交易,部分汉奸与倭寇军官勾结,将战略物资(如钢铁、燃料)走私至华夏统治区或敌后根据地,形成灰色产业链。

 而倭寇i虽实行严格物资管制,但驻华倭寇陆军内部存在腐败现象。这种腐败随着倭寇战场形势和国内形势的发展,越来越严重。

 很多倭寇军官通过走私华夏文物、贵金属谋取私利,甚至与黑帮合作将掠夺物资倒卖至国际市场?。这种系统性掠夺与局部走私并存,反映了侵略战争的资源驱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