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幕后势力(第2页)
初春时节的宜昌江边,江水尚未完全解冻,两岸还残留着冬日痕迹,但已有草木萌发的迹象。
战前的江面船只往来,与远山构成水墨画般的景致,类似1909年美国考察团描述的峡江风光?。
一般春季农耕活动已开始,田间可见农人驱牛犁地、插秧的场景。
水稻秧田呈现鲜绿色,与草皮覆盖的坟茔(形似爱斯基摩雪屋)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早期矛盾?。
城郊村落静谧,蒲葵树高大醒目,传统蒲扇原料在此采集。
山坡草地未完全开垦,偶见水土流失的裸露地貌,展现自然与人为开发的交织?。
但?而宜昌作为战略要地,江边处处设有临时码头和防御工事,与自然春色形成特殊时代印记?。
作为长江三峡东大门,宜昌承担着连接战时陪都雾都与全华夏抗战物资通道的核心职能。
其至雾都的480公里航道贯穿三峡险峻峡谷,江面最窄处仅容渔船贴崖通行,既是军事屏障又是运输命脉?。
倭寇若占领此地,可直逼雾都并依托空中优势实施轰炸,形成对西南大后方的直接威胁?。
华夏蓝党政府在此屯集数十万军队及战略物资,将其构建为抵御倭寇西进的"烫手山芋"?。
宜昌周边20万平方公里区域成为华夏军队周旋战场,通过石牌保卫战等战役有效阻滞倭寇攻势,被誉为"华夏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亚细亚油罐等工业设施也被改造为防御工事,通过火油焚江战术重创倭寇舰队?。
作为抗战物资转运枢纽,宜昌承担着"华夏版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使命。1938年已有大量人员、设备经此西迁,形成维系抗战经济的生命线?。
沦陷后,华夏仍通过隐蔽运输维持战略物资流通,确保西南大后方补给?。
这种兼具地理屏障与物流中枢的双重属性,使宜昌成为抗战相持阶段的关键战略支点。
此时的宜昌正处于枣宜会战前夕,日军已开始对湘省宜昌及周边地区展开军事行动。
倭寇在长江沿岸搭建简易浮桥,采用木船支撑并铺设木板,虽结构简陋但可通行坦克?。
城区遭受倭寇战机持续轰炸近两个月,大量建筑损毁,街道遍布废墟,四层旅馆空置,仅剩骨架的高楼孤立路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