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315章 战时陪都(第2页)
此时正值这一黑暗时期,雾都市民生活在空袭的阴影下,城市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大量市民颠沛流离。
抗战爆发后,重庆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
1937年:约47万人
1938年:增至53万人
1945年:突破100万大关
1940年春,这种人口增长趋势仍在持续,主要来源于?华夏蓝党政府各部门及附属机构陆续迁至雾都,与?企事业单位转移?。
华夏东部沿海地区的工厂、银行、报社等为躲避战火迁至雾都,同时受战争影响,大量平民从沦陷区逃往雾都避难。
而雾都还承担着重要的战时人员培训任务。如?中央训练团?,每期培训约1000名党政军骨干,培训期一个月,结业后回原单位工作。
还有?华夏政府军事人员的调动?,作为战时指挥中心,雾都频繁进行军事人员调配和部署。
这时候的华夏蓝党政府正积极筹备将雾都正式确立为陪都(最终于1940年9月6日明令公布)。
开展了?"一元献机"运动?,蓝党政府发起全民捐款购买战机的爱国运动,重庆雾都各界积极响应。
?政府加强防空体系,组织空袭救济等工作。
而因为蓝党在1939年1月五届五中全会后通过《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对红党采取"溶红、防红、限红"政策。
红党驻雾都代表周副主席等继续开展统战工作,但两党摩擦不断。
尽管面临严峻形势,雾都市民展现出顽强的抗战精神。
?在倭寇频繁空袭下,不屈不挠的坚持正常生活和工作,并自发组织救援和互助网络,还积极参与各种抗战支援活动,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雾都市临时参议会作为民意代表机构,多次发表宣言表明雾都人民抗战到底的决心。
1940年"八一九、八二〇"大轰炸后,参议会发表通电称:"倭寇军阀,恃其暴力...但我雾都市民,绝不因此而气馁"。
作为战时陪都,正处于全面抗战最艰难的阶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