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359章 经济压力(第2页)

当常校长接收到这份申请之后,原本兴奋满意的心情,被浇了一份凉水。

本来这阵子,海湾袭击事件,震慑了倭寇,让盟友们给变了态度,多少提供了一些支援,最关键是党内原本混乱的状态,出现了少有的稳定,全国各地民众对常校长的支持力度空前,正是春风得意之时。

而这份需要1000万元法币的申请报告,成为了压在自己心头的一份压力。

1940年蓝党政府面临的经济困局是抗战时期财政危机的集中体现。

首先,财政收入结构性崩溃。

比如传统税源丧失?,关税收入因沿海海关沦陷锐减至不足战前8%,盐税收入下降50%,统税收入较战前减少近70%?。此时中央财政已丧失1937年前三大支柱税源(关税、盐税、统税)的支撑能力?。

?比如新税源成效有限?。虽开征直接税、货物税等新税种,但1940年直接税仅占中央税收的约三分之一,且因基层执行能力不足,实际征收效果远低于预期?。

土地税尚未收归中央(1942年才实施),农村税源基本处于失控状态?。

其次,财政支出恶性膨胀军费占比激增至60%以上,1945年更达87.3%,远超战前38%的水平?。

行政成本因官僚腐败激增,特权阶层通过走私、外汇操控等手段侵吞资源,加剧财政损耗?。

再者,非常经济手段产生的副作用。

?如货币超发引发通胀?,法币发行量剧增导致物价飞涨,1945年食盐附加税达70元\/斤,远超民众承受力?。

?田赋征实加剧民怨?,虽通过粮食征购政策勉强维系军粮供应,但农民实际负担加重,部分地区爆发饥荒?。

最后,制度性缺陷凸显。

财税体系仍呈分裂状态,仅江南地区实施税改,多数省份抵制中央政策?。

基层税收人员短缺,地方势力抵制导致征管效率低下,1940年税收仅占财政收入的5%?。

此时蓝党政府已陷入\"税源枯竭—货币超发—通胀加剧—税基萎缩\"的恶性循环,为后续经济崩溃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