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刃如锋喜闻乐见的高杨
第367章 抗战困局(第2页)
其实蓝红两党摩擦在此时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
抗战相持阶段红党军队迅速发展壮大,1940年百团大战后兵力已超40万,控制华北、华中大片敌后根据地,直接威胁蓝党统治核心区域?。
蓝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持续失利,兵力损耗严重,两相对比,对红党武装的忌惮加剧?。
?同时,因国际局势影响?,此时同盟国成立后,倭寇加大对蓝党的诱降力度,欧米为自身利益也转向拉拢常校长,共同反对红色主义的主张,使常校长产生通过压制红党换取外援的幻想?。
毛熊继续对华军援,但态度模棱两可,既希望红党牵制倭寇,又需维持与蓝党政府关系,这种国际环境变相提高了华夏重要性,也助长了常校长的"剿共"决心?。
为此1939年蓝党五届五中全会确立"限红反红"政策后,局部军事摩擦不断(如晋西事变、曹甸战役),1940年10月"皓电"要求红党部队北撤,标志着摩擦全面升级?。
红党在敌后根据地推行民主政权建设(如"三三制"),被蓝党视为争夺地盘的"新军阀行为"?。
?常校长虽不愿全面内战,但党内强硬派推动军事部署,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动用8万兵力围歼新四军9000余人,创下抗战期间最大规模摩擦?。
老人家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策略,政治上,坚决反击,但避免直接攻击常校长,通过舆论战争取国内外同情?。
蓝党内部也不断整顿?。蓝党政府第39集团军高司令诱捕并枪决企图投降倭寇的石友三,遏制了部分军队的投敌倾向?。
韩主席部在苏北屡遭失败,求援常校长,后者虽派汤司令部策应,但重点转向限制新四军?。
华夏因主要经济来源地区—江浙地区,基本沦陷,经济和物资陷入了困境,但国际?外援与物资也陷入困境?。
米国通过1亿美元贷款(含5000万平准基金)支持蓝党政府,王国也追加同类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