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9章 灭辽,俘辽国艳后萧观音

 第二天一早,姜耀就携段家五凤向北而行。 

 不一日,到达澶州境内。 

 别管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什么吧,此时河北路诸州因为“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等新政,已是民怨沸腾,盗贼蜂起。只差一把火,就要呈燎原之势。 

 姜耀以四十二真龙卫,以及四千武林好手,迅速收服了各路盗匪。然后,登高一呼,竖立起“代天行事,尽除苛政”的大旗,澶、魏两州的十数万百姓群起响应。 

 然后,姜耀率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三个月内攻克了澶、镇、瀛、相、雄、霸、保、卫等二十四州,将整个河北路完全纳入掌控之中,北边就是原来辽宋的边境白沟河,南边则是大宋的京东路以及开封府了。 

 换言之,直接威胁宋都汴梁! 

 大宋朝廷当然不能忍,数次兴大军来攻,尽皆被姜耀击退。 

 三年后,姜耀一场大胜,击溃了大宋西军精锐三万余人,阵斩宋军大将郭逵。 

 从此,大宋朝廷终于死心,不再主动进攻。 

 基本扫除了外部威胁后,姜耀正式称王建制。 

 因为地处燕赵大地,姜耀称燕王。 

 称王之日,天降吉像“九星连珠”,并且有七个大字白云组成的大字,在燕国国都大名府上空显现“兴华夏者,当姜耀”。这六个大字一连显示三日才散,姜耀在河北路的声望顿时达到巅峰,基业已成。 

 这时候,萧峰也在强大的历史惯性下,协助辽道宗耶律洪基,平定了耶律重元的叛乱,正式受封南院大王。 

 姜耀和萧峰是结拜兄弟,自然不起刀兵,燕国北方边境也甚为安定。 

 南方的大宋则很有些悲惨了。 

 宋神宗重用新党,励精图治,准备北平辽国,西灭西夏呢。结果,国没强起来,辽国、西夏也没灭,还崛起了个姜耀,大宋丢了人烟密集相当富庶的河北路。 

 在满怀不甘中,宋神宗赵顼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他的儿子宋哲宗赵煦登基为帝,改年号为元祐。因为赵煦年仅八岁,由祖母太皇太后高氏,也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高滔滔临朝听政。 

 高滔滔本来就看不惯新党,姜耀的崛起更给了高滔滔口实,自从掌权开始,就起用司马光等反对熙宁变法的大臣执政,恢复旧法,主张变法的官员被逐出朝廷,史称“元祐更化”。 

 其实,大宋当时的情况,是不变法有极为微小的可能中兴很大的可能会猝死,不变法则是百分百地慢性死亡,其实也没多大的差别。只能说,封建王朝是有寿命的,非盖世天才难以挽回。可惜,北宋这时候的王安石、章淳等人,绝不是什么盖世天才。 

 不管怎么说吧,随着高滔滔的上台,宋朝弃用新法恢复旧法,社会暂时安定了下去。 

 高滔滔执政的九年中,社会大体安定,也获得“女中尧舜”的美名。 

 不过,大宋“冗官、冗兵、冗额、冗费”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大宋一步步堕落腐化下去。 

 九年后,高滔滔去世,宋哲宗赵煦亲政,又将贬斥出外的新党尽数召回,定年号“绍圣”,意思是继续走老爹宋神宗的老路,变法图强。 

 另外,赵煦准备对外用兵。 

 北边的姜耀太厉害,赵煦不想碰,就把目标定在了西夏的身上。 

 不过,他不想碰,耶律洪基想碰! 

 有什么啊? 

 耶律洪基之前不想碰姜耀,不过是希望姜耀崛起,削弱大宋的实力而已。如今,大宋贤后高滔滔去世,一个黄口小儿赵煦当政,耶律洪基已经有了南征大宋,一统寰宇之意。 

 耶律洪基都不怕幅员辽阔的大宋了,还怕只占据了一路之地的姜耀? 

 至于萧峰和姜耀义结金兰,不愿意南侵?派人囚禁了就是。 

 于是乎,耶律洪基统兵二十万,气势汹汹越过白沟河,向着燕国进攻而来。 

 不过,很显然,耶律洪基低估了姜耀这个挂逼。 

 河北路本来就是天下少有的富庶之地,姜耀每年能从其他世界带百万黄金充当为军费。又从其他世界带来了耐旱而高产的种子,这时候的燕国虽小,却兵精粮足。 

 姜耀有系统奖励的天降异像,又在河北路实行均田制、府兵制,根基异常稳固。 

 还有最关键的,河北路民风尚武,是天下最好的兵源地之一,正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大唐年间,安禄山、史思明,靠着河北地区的精兵,把天下弄了个天翻地覆。五代十国时期,残破的河北精兵,站在抗击契丹的第一线,守护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