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襄阳大捷,阵斩忽必烈(第2页)

 晚上偷偷溜下城墙,偷袭蒙古军营。 

 这些战斗小组的战力如此强大,却不追求杀蒙古军官,只要杀蒙古小兵即可。而且有严格的限制,必须足够小心谨慎,杀不成敌人就回来没关系,但只要杀够五人,就必须回襄阳城休息。 

 三个高手组成战斗小组,杀蒙古小兵还不容易? 

 几乎每天晚上,群雄都能杀两三百蒙古兵。 

 一时间,每到了晚上蒙古军营内就人心惶惶,生怕一不小心就被中原高手割了脑袋去。 

 忽必烈也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设下陷阱,诱捕中原高手。 

 但是,金轮法王已经被姜耀杀了,忽必烈麾下一个五绝人物都没有,玩个毛啊!再说了,还有姜耀这个bug人物,随时支援呢。 

 再比如,忽必烈命大军猛攻襄阳城。只要襄阳城破,几百武林人士能掀起什么风浪来? 

 不过,这整好成为了宋军和民壮的磨刀石。 

 在战争中,群雄编的速成秘籍不断优化,战士们不断增加战场经验,战力一日更比一日强。 

 眨眼间,就是半年的时间过去了。 

 忽必烈围攻襄阳的十二万大军,只剩下了六七万左右,而且因为几乎每天晚上都担惊受怕,无论体力还是士气都降到了极为危险的程度。 

 忽必烈乃是军事大家,此时已有撤军之意。 

 正在这时,忽必烈麾下高手尹克西,向他报告了一个好消息,昨晚抓住了前来偷袭蒙古军营的武修文和武敦儒。 

 原来武敦儒和武修文一直围着郭芙转,没成想,忽然来了个杨过,和郭芙成亲了。 

 这两兄弟真是郁闷异常。 

 回到襄阳城后,姜耀嫌弃他们武功低微,不让他们参与偷袭蒙古军营之事,他们就更郁闷了。 

 这两兄弟昨夜实在按不住寂寞,偷偷出城,要拿回几个蒙古鞑子的首级,扬眉吐气。 

 结果,被尹克西抓了个正着。 

 “武敦儒?武修文?金刀驸马的徒弟?” 

 忽必烈听完了,大失所望,道:“如今襄阳城内主事之人是姜耀,抓两个郭靖的徒弟有什么用?” 

 尹克西立功心切,道:“属下以为,还是有用的。四王子不是打算最近退军吗?这么不声不响地走了,恐怕南人更轻我蒙古,大军的士气也越发低落。不如,四王子就以这武氏兄弟为人质,要求与襄阳守军决战于城外。如果姜耀不肯出战,咱们就在众目睽睽下杀了武氏兄弟,宣布不是咱们怕了南人,而是南人缩在乌龟壳里,不肯出来,来日再挥军攻打。” 

 “如果姜耀答应了……” 

 忽必烈话刚出口,就意识到不对了。 

 姜耀答应了,当然是好事了。蒙古军天下无敌,只是缺了绝顶高手,才被姜耀弄得如此灰头灰脸。如果姜耀同意决战于野,岂不是能毕其功于一役吗?实在是大大的好事一桩。 

 当即,忽必烈亲笔用汉文写了书信一封,命人射上了襄阳城头。 

 这可正中了姜耀的下怀。 

 他回了六个字的战书:你要战,那便战。 

 忽必烈见了这战书,鼻子险些没气歪了。 

 “你要战,那便战”,是当时成吉思汗给花剌子模下的战书。怎么?姜耀是以忽必烈的爷爷成吉思汗自比吗? 

 于是乎,整军备战。 

 三日后,姜耀率四万正规军、五万民壮出了襄阳城,列开了阵势。 

 忽必烈见宋军人数远超他的预料之外,猜到了可能是有民壮辅助,也不如何害怕,直接命令三个千人队出击。 

 蒙古战法是极聪明的,一向是用轻骑试探出敌军的薄弱之处,然后陡然间重兵压上,从薄弱处撕开一道口子,再不断扩大战果,取得最终的胜利。 

 不过,姜耀却不肯给忽必烈这个机会。 

 倒不是怕被蒙古军试探出宋军薄弱之处,而是怕忽必烈发现宋军出乎预料的强大,放弃决战怎么办? 

 于是乎,姜耀直接下令全军出击。 

 “狼烟起江山北望。龙旗卷,马长嘶,剑气如霜……恨欲狂,长刀所向,多少手足忠魂埋骨它乡,何惜百死报家国……我愿守土复开疆,堂堂华夏要让四方来贺!” 

 将士们唱着姜耀教给他们的《精忠报国》,士气如虹,向着蒙古军发动全面进攻。 

 他们拿着前所未有的丰厚军饷,姜耀甚至承诺战死者给家属五十两黄金的抚恤,毫无后顾之忧! 

 他们屡经蒙古南侵,怀着浓重的国仇家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