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棋局问诊(第2页)

 大暑那天,聂老师带我参观他的"棋脉档案"。满墙的显微照片显示,不同材质的棋子存在规律性共振:

 唐代琉璃子的折射率对应手少阴心经的虚实

 明代云子的密度梯度反映足阳明胃经的盛衰

 最惊人的是那副汉代石棋子,Ct扫描显示其内部裂隙与制棋工匠晚年的骨裂走向完全重合

 "良棋会记录生命轨迹。"聂老师翻开立秋那天的记录。他修复的明代犀角棋子,在清洗时总在特定角度渗出乳白色物质——后来考证这正是棋主肾病水肿时常用的那副,而现代使用者的尿蛋白指标会出现同步波动。

 处暑时节,聂老师的弟子小林送来改良的"子诊仪"。这个改装自原子力显微镜的设备,能通过量子成像重建棋子的内部应力场。检测某颗唐代金镶玉棋子时,屏幕突然显示金属包裹的星轨状结构——而收藏家当时正接受全身骨扫描,影像与棋子微观结构相似度达91%。

 我在白露前离开云南时,聂老师送了副特制的永昌云子。当在不同湿度下对弈时,棋子表面会显现十二经络的电流图;若连续七日使用,棋罐内壁会凝结出对应体质的结晶——上月突然出现肾形结晶,体检果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异常。

 秋分视频时,聂老师身后的棋谱架引起我注意。那些不同年代棋谱的摆放角度,构成动态的先天八卦图。当他移动那本明代《弈悟》时,画面突然模糊——后来得知,那正是严老师在扬州为古琴"调魂"的时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