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寻安闲散猫咪
第73章 古窑秘色(第2页)
"这是典型的明代葫芦窑,"张明指着屏幕上清晰的窑炉影像,"但烟道设计很特别,你看这个回旋结构,在现存记载中都没见过。"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更令人震惊:瓷胎中含有钇、镧等稀土元素,釉料配方与现存文献记载完全不同,烧成温度竟达到1320c,远超同期水平。
后来我听说,当地政府请来了最后一位掌握传统窑技的刘师傅,试图复原古法烧制工艺。七十多岁的老人听说要复原古法,激动得连夜翻出了祖传的《窑务要略》。"烧窑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刘师傅带着徒弟们严格遵循古法:取黄河特定河段的淤泥制坯,按古方加入特殊矿物调配釉料,选用三十年以上的油松为燃料,严格遵循传统装窑方式,还要择吉日良辰点火。
开窑那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当窑门打开时,一片惊呼——出窑的瓷器在阳光下泛着梦幻般的蓝紫色光泽,釉面流动如星河。更神奇的是,这些瓷器真的会随天气变化而改变颜色。湿度超过70%时釉色会明显变深,气压骤降会导致釉面出现细密开片,温度突变使釉面光泽度改变,某些瓷器还对电磁场变化特别敏感。
省气象局的专家表示,这些瓷器对微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远超现代电子传感器。在省科技厅支持下,当地成立了联合研究小组,开发出新型气象监测陶瓷,在全省布设了30个监测点。现在,刘师傅的窑场被列为非遗保护单位,收了12个徒弟。上周我去拜访时,老人正指导徒弟们烧制新一代气象瓷。"这次加了点新配方,"他神秘地眨眨眼,"能预测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