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药膳学徒手记(第2页)

 下午的课程从辨认食材开始。陈师傅从竹篓里倒出七八种长相相似的菌菇,让我根据菌褶的疏密和柄部的纹理来区分。"云苓要选断面有朱砂点的,土茯苓得看环纹是否清晰。"他的指甲在菌盖上一刮,渗出乳白色汁液的才是真正的雷公根。最让我惊讶的是那罐标着"戊寅年"的陈皮,深褐色的表皮上凝结着细小的白色结晶。"这是柑油晶,"陈师傅捏起一片对着光,"只有新会核心产区的茶枝柑,在特定湿度下陈化十五年以上才会出现。"他让我对比着闻新会陈皮和普通陈皮,前者醇厚的药香里果然藏着若有若无的薄荷凉意。

 实际操作时我闹了笑话。照着笔记往鸡汤里加了两片当归,结果整锅汤都染上了苦涩。"药材下锅要讲究时机。"陈师傅往汤里扔了颗去核红枣补救,"当归得在最后半小时放,就像中药里的'使药',负责引路而不抢味。"他教我用筷子蘸汤滴在桑皮纸上,晕开的油圈如果边缘清晰,说明火候刚好;若是模糊一片,就意味着药材成分还没完全释放。窗外的雨突然下大了,雨滴敲打着瓦片,和砂锅里汤水的翻滚声奇妙地共鸣着。

 傍晚来了位老顾客,是附近医院的西医。陈师傅从紫砂罐里舀出配好的汤料包,茯苓和薏米的比例比平常多了一成。"张医生最近湿气重,"他头也不抬地调整着配方,"你们用抗生素的人,脾胃都比常人虚三分。"我这才注意到药柜最下层那些牛皮纸包,上面用毛笔写着"化疗后专用痛风调理"等字样。陈师傅取出一本泛黄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着数百个顾客的体质变化,最早的日期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那个总来喝天麻鱼头汤的教授,"他指着八三年的记录,"去年他女儿从美国回来,说老爷子九十岁了还能写毛笔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