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市井药香(第2页)
老头脸上终于露出笑容:"懂行的。稍等,我给你拿好货。"
他转身进了里屋,不一会儿捧出几个陶罐:"云南茯苓,温县山药,洪湖芡实,建宁莲子。都是道地药材。"
我检查了品质,确实上乘,比普通药店卖的强多了。"以后就在您这儿进货了。"我递上名片,"在下程远,准备在青羊区开家药膳馆。"
"程远?"老头突然瞪大眼睛,"可是青城山太清观的程远?着《青城药膳录》的那位?"
我惊讶不已:"您怎么知道?"
老头哈哈大笑,从柜台下取出一本旧杂志:"《中华中医药》去年登过你的文章,《论四时药膳调理》,我可是每期必读!"
原来这位陈老先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退休教授,开了这家店打发时间。他执意不肯收钱,说是给同行的一点心意,最后只象征性地收了成本价。
"开业那天我一定去捧场!"陈老送我们出门时说,"成都的药膳馆不少,但像你这样有真才实学的可不多。"
离开荷花池市场,我和林素又采购了些厨具和日常用品。回到出租屋时,天已经黑了。程明还没回来,林素开始准备晚饭,我则整理今天买的药材。
门铃突然响起。开门一看,是程明,身后还跟着一个中年女子。
"爸,这是我们学校的生物老师,刘教授。"程明介绍道,"她听说您要开药膳馆,想跟您聊聊。"
刘教授四十出头,戴着金丝眼镜,气质文雅。"冒昧打扰了。"她歉意地说,"我听程明说起您的药膳研究,非常感兴趣。我在做一项关于传统食疗现代化的课题,想请教您几个问题。"
我请她进屋,林素泡了茶。刘教授从包里取出几份文件:"这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药膳产品成分分析,大多数都添加了防腐剂和调味剂,完全违背了药膳的本意。"
我翻阅着资料,眉头越皱越紧。这些所谓的"药膳"包装精美,宣传夸张,但看成分表,真正的药材含量微乎其微,更多的是糖和添加剂。
"我想与您合作,"刘教授诚恳地说,"将真正的药膳科学化、标准化,让更多人受益。"
我放下资料:"药膳讲究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如何标准化?"
"这正是难点所在。"刘教授推了推眼镜,"但并非不可能。比如您的四神汤,可以根据不同体质调整四味主药的比例,形成几个基本型..."
我们越聊越深入,从药材的炮制工艺到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从古代食疗典籍到现代营养学。刘教授的学识令我惊讶,她对传统药膳的理解远超一般学者。
"程师傅,"谈话结束时,刘教授突然说,"七中有个闲置的温室,如果您需要地方种植药材,我可以申请让您使用。"
这个提议让我心动不已。城里缺乏合适的种植环境,一直是我最大的担忧。"这...合适吗?"
"完全可以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项目。"刘教授笑道,"学生们也能学到传统医药知识,一举两得。"
送走刘教授后,程明兴奋地说:"爸,刘教授在学校很有威望,有她支持,您的药膳馆肯定能顺利开张!"
林素端上晚饭——用临时凑合的厨具做的简易药膳,味道远不如在山上的水准。"慢慢来吧,"她看出我的失落,"等店面收拾好了,设备齐全了,味道自然就回来了。"
第二天一早,我们开始装修店面。保留了原来的灶台,又添置了几个砂锅和陶罐。后院的空地清理出来,准备改造成药圃。李玉介绍的木匠师傅正在打造药柜和桌椅,用的是老柏木,不上漆,保留原木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