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药香弥新(第2页)

 "是啊,"我轻声说,"如果为了钱而妥协,那我们与那些挂羊头卖狗肉的'药膳馆'有什么区别?"

 这件事过去不久,一个更大的惊喜降临了——刘教授带着省中医药大学的领导来到店里。

 "程师傅,"校长热情地握住我的手,"我们想邀请您担任客座教授,开设药膳选修课!"

 原来,刘教授一直在推动传统药膳与现代医学的结合研究。在她的努力下,学校决定将药膳纳入正式课程体系。

 "这..."我有些惶恐,"我没上过大学,怎么能当教授?"

 "您是非遗传承人,实践经验丰富。"校长诚恳地说,"我们需要您这样的实战型专家。"

 在刘教授和校长的轮番劝说下,我最终答应了。课程定在下学期开始,每周两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太好了!"程明知道后兴奋地说,"爸,我明年就报考中医药大学,到时候就能听您的课了!"

 看着儿子闪亮的眼睛,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药膳之道,后继有人了。

 随着课程筹备的推进,我开始系统整理《青城药膳录》的内容,将其分成理论篇、药材篇、方剂篇和实践篇。刘教授帮我将晦涩的古文翻译成现代语言,还添加了科学解释。

 "程师傅,"她指着电脑屏幕说,"您看,现代研究已经证实,四神汤中的茯苓含有三萜类化合物,确实能增强免疫力。"

 我惊讶地看着那些分子结构图,千年药膳的奥秘,正被现代科技一点点揭开。

 "这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啊。"刘教授感叹道,"用科学验证古法,用古法启发科研。"

 与此同时,药膳馆的经营方式也在悄然变化。在程明的建议下,我们开通了线上预约系统,避免了顾客长时间排队;针对年轻群体,开发了几款便携药膳包,附上详细的自制教程;还开设了每月一次的"药膳体验课",让顾客亲手参与制作。

 这些改变起初让我不太适应,但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此了解并爱上药膳,我也就释然了。时代在变,传播方式也要变,只要核心不变就好。

 一个周末的下午,店里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日本汉方研究所的学者松本先生。他专程来中国考察传统药膳,通过刘教授的介绍找到了我。

 "程先生,"松本用生硬的中文说,"日本的汉方药源自中国,但药膳文化却逐渐式微。我想学习您的经验。"

 我带着他参观了药圃和厨房,详细讲解了各种药膳的原理。松本认真记录,不时提问:"火候如何把握?药材配伍有何禁忌?"

 临走时,他突然问:"程先生,您如何看待药膳的国际化?"

 我思索片刻,答道:"药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但传播时不能失去本真。就像茶道,无论传到哪,茶还是茶。"

 松本深深鞠躬:"您说得对。文化可以交流,但根基不能动摇。"

 这次交流让我萌生了一个新想法——为何不将《青城药膳录》翻译成多国语言,让更多人了解真正的药膳文化?在刘教授的帮助下,我联系了专业的翻译团队,开始了这项浩大工程。

 就在一切顺遂时,一个意外打乱了计划。林素在整理药材时突然晕倒,送到医院检查,竟是长期劳累导致的心肌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