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异国交锋(第2页)
接下来的半小时是郑淮安的演讲时间。我坐在台下,准备聆听这位老对手的高见。
"各位同仁,"郑淮安的开场白直截了当,"我不同意程远先生的观点。"
台下响起一阵善意的笑声。郑淮安没有用任何幻灯片,而是拿出一本线装古籍,小心翼翼地翻开。
"这是明代御医龚廷贤所着的《寿世保元》,"他的英语出人意料地流利,"里面详细记载了宫廷药膳的制作方法。请注意,每一种配方都精确到'分',每一种火候都精确到'息'。为什么?因为古人知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他列举了几个例子,证明古方配伍的精妙之处,然后话锋一转:"程先生主张的'本土化创新',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是对传统的亵渎。就像你不能随意更改中药方剂一样,药膳的配方也不应随意改动。"
我忍不住皱眉。郑淮安的理论看似严谨,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药膳之所以不同于中药,正是因为它更灵活,更贴近日常生活。
"我承认,"郑淮安继续说,"不同地区的人体质有差异,但这应该通过调整剂量来实现,而不是随意替换主药。如果连基本配方都改了,那还叫什么药膳?不如叫'营养餐'算了。"
台下开始有小声的讨论。我看到姆瓦纳医生摇了摇头,安娜博士则快速记录着什么。
郑淮安最后总结道:"药膳的未来,在于回归本源,严格遵循古法。创新可以,但必须在传统的框架内进行。谢谢。"
掌声比我的演讲时小了不少,但几位中国老专家鼓掌特别用力。郑淮安鞠躬下台,经过我身边时,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在说:"看,我才是对的。"
圆桌讨论环节,莫里斯作为主持人,巧妙地引导着话题。姆瓦纳医生首先发言:"郑教授的观点很有道理,但在非洲,我们根本买不到茯苓、芡实这些药材。难道当地人就没有权利享受药膳的益处吗?"
"可以用功效相似的本地药材替代,"郑淮安坚持道,"但不能改变基本配伍理论。"
"什么是'基本配伍理论'?"安娜博士突然问,"程先生书中提到的'五行相生相克'算不算?如果是这样,北欧的浆果和根茎类植物完全可以用这套理论重新组合,而不必拘泥于中国的具体药材。"
讨论越来越热烈,各方观点激烈碰撞。我大部分时间保持沉默,观察着这场辩论。有趣的是,郑淮安虽然固执,但他的反驳并非全无道理;而外国同行们的创新尝试,也确实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程先生,"莫里斯终于把话题抛给了我,"作为药膳非遗传承人,您如何看待这场'守正与创新'的辩论?"
全场安静下来。我摩挲着桌上的铜药铲,缓缓开口:"我想讲一个小故事。"
"三十年前,我刚开始学习药膳时,曾问师父:'为什么四神汤一定要用这四味药?'师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我去看了青城山的四口古井。"
"第一口井水甘甜,第二口微苦,第三口带咸,第四口有硫磺味。师父让我各取一瓢,混合在一起——结果,这混合水竟变得异常平和,没有任何一味特别突出。"
"『这就是配伍的奥秘』,师父说,『不是随便四种药材都能叫四神汤,但也不是只有这四种组合才能调理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