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边境迷云(第2页)

 "程教授,"周教授在越野车后座摊开地图,"根据您师父的描述,山洞应该在这个山谷里。"他指着一个马蹄形山坳,"但卫星图像显示这里常年云雾笼罩,地形复杂。"

 车队在距目的地十公里处停下,剩下的路程需要徒步。我们穿上防寒装备,在当地向导带领下向山谷进发。六月的西藏阳光炽烈,但山谷里依然寒风刺骨。

 "前面就是'药王谷'。"向导指着云雾缭绕的山口,"我们藏族老人说,那里有座看不见的寺庙,只有有缘人才能进去。"

 穿过一片碎石坡时,郑淮安突然脚下一滑,碰倒了一堆风化严重的石柱。露出地面的部分刻满了模糊的符号。

 "是古藏文!"周教授蹲下辨认,"'药...王...殿...外...禁',这应该是一块界碑!"

 这一发现让团队士气大振。我们小心记录坐标后继续前进,很快在一处悬崖下发现了玄静法师信中描述的山洞入口——被经幡半掩着,不走近根本发现不了。

 洞内空间比想象中开阔,借着强光手电,我们看到石壁上刻满了药草图案和藏文咒语。最深处确实有几处人工建筑痕迹:倒塌的石墙、残缺的佛像基座,以及...

 "看那里!"程明的手电照向角落,一块青灰色的金属板半埋在碎石中,表面纹路与日内瓦老喇嘛留下的如出一辙!

 周教授立即封锁现场,通知文物保护部门。专业考古队到来前,我们只能做非接触性记录。通过激光扫描,发现金属板下方似乎连接着更大的结构。

 "这绝对不是自然形成的洞穴。"周教授仔细观察石壁,"看这些凿痕,整个山洞可能曾被改造成寺庙。"

 当晚,我们在山洞附近扎营。半夜,程明突然摇醒我:"爸,外面有人!"

 月光下,一个绛红色身影站在营地边缘的玛尼堆旁。正是日内瓦那位老喇嘛!他向我们微微颔首,然后指向山谷深处。

 "他想带我们去什么地方。"我迅速叫醒周教授和警卫人员。

 老喇嘛领着我们沿陡峭的小路前行约半小时,来到一处被雪水冲开的山体裂缝前。他弯腰拾起一块闪着微光的金属碎片,递给我,然后说了几句藏语。

 随行的藏族战士翻译:"他说'药师之城'外院已现,但真正的药王殿还在沉睡。这些'天铁'是古代医师们用来制药的工具,不是珍宝,不该被争夺。"

 "请问大师,"我恭敬地问,"这些金属从何而来?"

 老喇嘛的回答让战士面露困惑:"他说...来自星星的礼物,被药师们用智慧驯服。"

 没等我们继续询问,老喇嘛突然警觉地望向东方天际——远处传来直升机的轰鸣。他迅速从怀中取出一卷发黄的羊皮纸塞给我,然后转身消失在夜色中。

 直升机降落在山谷入口,跳下一队身着印有"香巴拉科考"字样制服的人员。为首的正是彼得罗娃!她身旁是个戴墨镜的亚裔男子,虽然刻意改变了发型和着装,但程明一眼认出那就是陈志明。

 "周教授,好巧啊。"彼得罗娃用流利的中文打招呼,"我们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权的文化遗产考察队。"

 周教授冷冷回应:"这里是中方实际控制区,请出示你们的入境许可。"

 彼得罗娃递出一叠文件,表面手续齐全,但细看下许可范围仅限于印度一侧。双方僵持之际,陈志明突然盯着我手中的羊皮纸:"程教授又得到什么宝贝了?"

 我这才注意到羊皮纸边缘露出的图案——与帕拉塞尔苏斯笔记中的地图极为相似!周教授立即示意武警护送我们撤回营地。

 回到帐篷,我们在执法记录仪的全程拍摄下展开羊皮纸。这是一幅精细的古代地图,标注着以"药王谷"为中心的庞大寺庙群位置,以及...一条通往更深山谷的密道!

 "这太重要了。"周教授立即向上级汇报,"根据这张地图,我们可能在主遗址区发现更多文物。"

 次日清晨,中印边境事务部门特派员抵达,宣布暂停所有外国团队的考察活动,待中方完成初步评估。彼得罗娃和陈志明悻悻离去,但我知道他们不会轻易放弃。

 在专业考古队协助下,我们按图索骥,果然在山洞后方发现了一条被落石堵塞的通道。清理过程中,出土了更多金属碎片和刻有医方的石板。最令人振奋的是,一块保存完好的铜碑上刻着汉、藏、梵三种文字记载的医典!

 "这是无价之宝!"川大的藏学教授激动得声音发颤,"看这段藏文记载——'天铁制药法'的详细流程!"

 铜碑记载证实了我们的猜想:古代药师确实发现了特殊陨铁的药效,并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制药体系。更惊人的是,文中提到这种知识来自"西天佛国大医",印证了跨文化传播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