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陈皮红豆沙(第2页)
"所以才有那么多消化不良。"我加入炒好的陈皮,"古人讲'细火慢炖得真味',不是没有道理的。"
熬煮过程中,郑淮安从前厅带来消息:那位网红"美食侦探小林"本尊来了,说要"实地探访正宗药膳"。
"让他等着。"我头也不抬,"红豆沙没到火候,天皇老子来了也不开锅。"
三小时四十分,红豆终于达到理想状态。滤出的豆沙呈现天然的红褐色,散发着陈皮特有的醇香。我保留部分完整豆粒,这是师父传授的秘诀——既能增加口感层次,又能延缓糖分吸收。
"现在加糖?"程明举着冰糖罐。
"不急。"我取出一个小纱包,"先放这个。"
纱包里是炒制过的山楂末与茯苓粉。程明恍然大悟:"中和豆类的滋腻?"
"聪明。"我搅拌着豆沙,"红豆利水,但久服伤津。山楂生津,茯苓健脾,正好形成平衡。"
最后阶段才加入少量冰糖。与其他甜品不同,这里的糖不仅是调味,更是药引——引导药力归经。我特意选用未精制的黄冰糖,保留更多矿物质。
"成了。"我关火盖盖,让余温继续融合各种味道。
前厅里,那位网红博主正举着相机四处拍摄。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打扮时髦,眼睛却透着超出年龄的精明。
"林先生是吧?"我擦着手走出来,"抱歉让您久等。"
"程教授!"他激动地握手,"我是看着您儿子的视频长大的!"
程明在后面直咳嗽。我忍着笑:"尝尝我们的陈皮红豆沙?"
第一口下去,小林的表情从礼貌性的期待变成了真实的惊讶。他仔细品味着:"这...和'康膳坊'的完全不一样!"
"他们用什么陈皮?"我问。
"橙色的,很鲜艳..."
"那是染色柠檬皮。"我取出真陈皮的样品,"真正的新会陈皮,颜色反而朴素。"
小林认真对比着,突然掏出手机删掉了那条推广视频:"程教授,我能重拍一集真正的药膳制作吗?"
于是,在后院里,小林见证了陈皮红豆沙最后的装盘过程。豆沙浇在糯米圆子上,撒上少许桂花,简单却充满仪式感。
"为什么不用模具造型?"小林问,"现在流行精致摆盘。"
"药膳不是艺术品。"我指着豆沙自然的流动状态,"这种形态最容易与唾液混合,促进消化吸收。"
拍摄持续到傍晚。小林不仅记录了全过程,还详细询问每个步骤的科学依据。当听说红豆中的皂苷具有抗氧化作用,陈皮中的川陈皮素能调节肠道菌群时,他眼睛发亮:"这才是美食科普该有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