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桂花糯米藕(第2页)
"要蒸多久?"程明盯着计时器。
"看蒸汽。"我指着锅盖边缘,"等第三轮'蟹眼泡'冒出,就改文火。"
等待的空当,前厅传来熟悉的声音:"程大夫在吗?"
是张老先生,带着个面色苍白的年轻人。年轻人戴着口罩,不时轻咳两声。
"这是我孙子小张。"张老先生叹气,"程序员,整天熬夜,入秋就咳血丝。"
我看了看小张的舌苔:舌尖红,苔薄黄。典型的肺阴虚燥咳。
"正好,今天的桂花糯米藕适合你。"我领他们到后院,"藕节止血,糯米润肺,桂花止咳。"
小张好奇地看着蒸锅:"药膳...不是都很难吃吗?"
程明大笑:"等你尝过就知道!"
蒸制三小时后,开锅的瞬间,荷香、米香、藕香交织升腾。藕节由白转粉,糯米晶莹剔透。我用竹签轻戳,确认糯度恰到好处。
"还没完呢。"我取出珍藏的糖桂花,"最后这道工序才是灵魂。"
糖桂花是去年秋天腌制的。金桂与冰糖层层相叠,在陶罐中酝酿了一年,花香与甜味已浑然一体。我用木勺轻轻搅动,琥珀色的糖浆里浮动着点点金黄花粒。
藕节切片装盘,浇上温热的糖桂花。每一片藕都像艺术品:七孔中镶嵌着珍珠般的糯米,粉白的藕片衬着金黄的桂花,色香俱全。
"尝尝。"我递给小张一双竹筷。
年轻人迟疑地夹起一片,咬下的瞬间眼睛瞪圆了。藕的清脆、糯米的绵软、桂花的芬芳,在口中形成奇妙层次。更妙的是那若有若无的药香,让人舌底生津。
"这...比甜品店还好吃!"小张又夹起一片,"而且喉咙真的舒服多了!"
张老先生笑得皱纹舒展:"我说什么来着?程大夫的手艺,那是'以膳为药'!"
程明把这一幕都录了下来。镜头前,三代人围坐分享药膳的画面,比任何广告都有说服力。
午后,药膳馆来了位意外访客——省餐饮协会的刘会长,带着"中华老字号"的认证文件。
"程教授,您这手艺该申遗啊!"刘会长尝过糯米藕后连连赞叹,"现在这种真功夫太少了。"
我婉拒了:"药膳是活态传承,不该关在博物馆里。"
"那至少扩大经营吧?"刘会长指着狭小的厨房,"政府有扶持政策,贷款、场地都方便..."
正说着,小林扛着摄像机进来:"程教授!网友催更呢...咦,刘会长也在?"
两人一打照面,气氛微妙起来。原来小林之前曝光过几家"老字号"造假,与协会有些过节。
"林记者,"刘会长干笑,"你们媒体也该多宣传正能量..."
"正能量的前提是真实。"小林直视对方,"就像程教授的藕,每一孔都实实在在。"